欢迎光临

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为什么有利于银行

这里的银行应该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国内的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差,通俗讲也就是资金贩子,收购居民存款房贷给企事业和居民个人,赚取利息差,货币超发,原材料多了,利润就多。

国外的银行属于投资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是对外投资,金融市场操作,以及期货衍生品套利,主要看技术,所以货币超发和银行有利否要看投资技术和眼光。

货币超发

现实一直都很残酷。

超发的货币最终都流入了富人的钱包里。

食物链顶端,一定是瓜分财富最多的地方。

中国超发的货币,其实绝大多数都在银行体系内循环。

央妈印钱给银行,银行拿出去放贷。

第一、居民的贷款,大多用于买房,小部分用于消费,消费的钱进入内循环之中。

第二、企业的贷款,多用于生产建设,以及员工薪酬支付,最终也都进入了消费的内循环中。

整个消费的内循环,物价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上涨,是因为进入的货币并不多。

楼市的价格很高,吃掉了大量的货币,居民手上的钱,最终进入了楼市,给了开发商。

而开发商最终又还给了银行,银行在整个内循环体系下就不断地吃利息。

那些不喜欢花钱,而喜欢存钱的人,依然逃不过把钱放在银行的命运,所以银行永远在赚钱。

当然,一部分剩下的钱,真正在市场里的,都给企业赚走了,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富人的腰包里。

大量货币在空转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大量的货币存在空转的情况。

每年广义货币M2的增速都在8%以上,按目前的经济体量,就是十几万亿的超发货币。

但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永远是缺钱的,缺乏流动性的。

居民不仅会觉得物价涨,还会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也不敢乱花。

然后,央行不仅超发货币,还多次降准释放流动性,但钱却始终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中。

不仅如此,银行还经常会出现缺钱的情况,每到年末季度末,还需要去拉存款找资金。

其实,并不是资金没有完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被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吞噬了大量的资金。

比如,重复修建的马路等基础设施,花费特别大,每年的养护重建,都是一笔经费。

比如,农民种的果园,由于销售渠道不足,导致大量烂在了田地里,这也是经济投入后的产能过剩。

还有,仓库里大量堆积的商品,其实都需要经济成本去制造,卖不掉就成了消化不了的固定资产。

这些地方是囤积了很多的资金,这才是为什么国家愿意加大在电商平台的投入,默许野蛮生长,就是为了刺激流通,刺激消费。

但这种效果其实并不好,中小企业还是没有受到实体上的扶持,毕竟问银行借的钱,总是要还的。

一些企业的老板做抵押贷款,最终企业没做成,自己还倾家荡产欠了一屁股债。

于是,国家最终还是把融资的活给了市场,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二级市场的IPO融资,新三板、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中小板,这些都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小微企业的措施。

只不过市场的风气,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老板最终成了资本市场的套现者,不好好做公司,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套现走人,把企业留给了股民去接盘。

从这个角度来看,扶持实体经济的货币,最终也是到了富人的腰包里。

楼市对于货币的虹吸效应其实,大部分超发的货币,这几年,最终还是流入了楼市。

之前提到了货币进入实体经济,或者说有一部分进入了老百姓的腰包里。

但是,老百姓的腰包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富裕起来,因为高房价。

很多家庭穷尽一生的积蓄,给孩子交了首付,而孩子每个月多赚的那些钱,又要用来还贷款。

说白了,超发的货币刚流入自己的口袋,还没有捂热,又被银行给划走了。

高昂的房价、贷款和租金,让很多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除了解决日常开销,以及还贷以外,他们还会选择把钱存入银行这种相对安全的地方,确保财富不流失。

一些稍微激进一些的,会选择做投资,但大多数又会被市场给二次收割。

而那部分存进银行的钱,又进入了银行体系,被银行吃利息。

另一方面,低收益又被通胀和货币超发所侵蚀,变相地出现了贬值。

高房价带来的一连串财富效应,让超发的货币显得微不足道。

而那些坐拥多套房产的富人,却坐享资产的升值,坐收越来越高的租金。

楼市的虹吸效应下,钱依然在银行和富人之间游走。

给到普通大众的,只有高额的负债,还有那个并无法变现的住房资产。

好在最近的楼市限贷政策,二手房指导价等措施,正在有效抑制楼市的上涨。

只有把贷款慢慢地降下来,普通百姓不觉得压力那么大了,钱才可以流入市场,进入消费领域,超发货币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作用。

富人赚钱的逻辑实话实说,货币的超发,最终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富人的腰包里,这是经济规律。

不管是因为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增值,还是因为热钱太多导致股票上涨,亦或者通货膨胀物价高耸,企业净利润上涨。

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于站在上游的人,都更为有利一些。

当然,通胀并没有大幅度上涨,抛开买房以外,生活还是相对改善了不少。

但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去争论未来的楼市会不会继续影响生活,而是该明白,同样是在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财富的走向最终还是去到了上层。

要去研究富人的赚钱逻辑,想办法自己成为富人。

第一,尽量减少货币配置,增加资产配置。

就现金而言,富人其实没什么钱,相反会借很多钱。

如果有5个亿的净资产,富人更喜欢通过资产抵押,借出2-3个亿,花别人的钱,让钱生钱。

事实证明了,过往十多年,拥有房产,或者说是贷款买房的人,从资产量级上,远远优于其他人群。

他们可能还在负债,但是资产一旦变现,净资产量级也是很可怕的。

还有一部分,把钱投入了股市,囤了许许多多大蓝筹的股权,即便今年出现了一定的回撤,总体市值比起5年10年前依然高出不少。

富人对于资产配置是非常用心的,而普通人货币类资产以外,可能就剩下居住用的房了。

第二,尽量想办法拥有资本回报,不单单是工资收入。

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靠工资致富的,尤其这两年,依靠资本利得的人越来越多。

一家企业上市了,持有企业股权的高管就财富自由了。

这种现象不仅这两年很常见,未来也一定会更常见。

资本回报是非常重要的收入,因为它拥有市盈率的倍数,是可以被资本放大的。

相比企业主套现更麻烦,普通的高管,甚至一些持股的员工,进行减持其实是更容易的。

给自己的工作更多的可能性,是打工族真正翻身的一条路,这比起自我创业,难度小了很多。

第三,摸清货币的走向,进入钱堆里赚钱。

富人之所以更容易赚到钱,是因为摸清了钱的走向。

热钱去哪里,他们就投资哪里。

不管是之前对于楼市的投资,还是一些股权的投资,股票的投资,到大健康的投资,资本市场永远在躁动。

而资本市场的钱,很多就是来自于富人。

作为普通人,也并不是没有机会,比如十四五规划纲要,如果认真地去读,就能理解机会在哪里。

你就会明白碳中和对应的新能源为什么如此火热,国产替代化的机遇在哪里等等。

即便再不济,你没有专业的技能,光去投资这个方向的股票,也会有很好的回报。

第四,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最根本的一条,其实是提升认知,提升赚钱能力。

直白地说,富人赢在认知上,而且和普通人的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大。

他们更懂得自我投资,花钱学习,和更高层次的人交流,每天思考的问题不同。

普通人受制于时间、金钱、精力,每天埋在事务堆里,成长就慢,赚钱的能力增长也就更慢。

所以,有时间多点学习,一定没错,这是跨越阶层最本质的基石。

对于普通百姓,其实真的不要太关心货币超发的问题,要多关注自己该怎么样赚钱这件事。

你只要记住,这个市场上,永远是聪明人拿到更多的钱和资源,而钱也是被这部分人给吸引的。

一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让自己的赚钱能力提升。

即便资金在空转,一样会有财富流入聪明人的腰包里。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这个问题我一直关注,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这些年我国货币超发确实相当突出和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 这是一个天量的数字了。

按道理这么多货币投放到市场之后,应该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可近年我国物价指数一直维持在2%左右,这表明我国物价基本平衡。那么这些超发的货币难道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说没有真正流入市场领域,其实不然。

目前来看,超发的货币应该流向了这么几个领域:一是低效重复的生产建设领域,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民生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大型公共设施、高铁、地铁等等,还有一些钢铁生产及其他产业过剩领域,形成生产供给端的严重过剩,吞噬了大量的货币资金。

二是流向了房地产及楼市、股市领域,过多的资金没有流向实体企业,只是在资本上这么来回被炒作,追求资本的增值。

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内部自我循环,也叫资金空转,金融机构靠着这些资金相互之间炒来炒去,追求资金投资回报,没有真正流向市场。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为什么有利于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