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古长城遗址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都有着什么样的差距和功能呢

长城最早建于周朝,是防御北狄和西戎的。

秦长城是秦朝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所形成,是用来防御匈奴和东胡的。

汉长城是在秦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但它的用处在汉朝不大,因为从高祖到景帝采用的是和亲政策,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大将将匈奴打残,所以大汉400年以及三国时期长城只是一个普通的防御工事:它主要防御的是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

明长城是戚继光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督造的,是用来防御蒙古鞑靼和女真(满族)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明长城(包括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但甘肃、青海等西域地区是汉长城遗址。

清朝康熙帝曾下令永不筑长城,所以清长城。

古长城遗址

中文名汉长城

地理位置甘肃省酒泉市

所处时代汉朝

开放时间8:00-18:00

票价免费

类别遗址

介绍汉长城遗址奋六世余威的秦始皇,振长策而一统六国,仅仅是将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略加延伸,就为秦的亡国掘好了坟墓。汉武帝则不同,用数世之积蓄,开地拓边,在北方及河西的广大区域,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汉长城(当时称为塞)的规模及长度都远远超出了秦代。特别是甘肃境内的长城,东起令居(今兰州河口),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止于玉门关外的大煎都侯官隧(今敦煌榆树泉盆地湾窑)。这些汉塞一方面在战略上起到了阻断羌匈联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汉代与西域的交通、丝绸之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汉代的长城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沧桑巨变,历2000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这些长城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或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或颓为田埂、浅沟,已失却往日的风采。惟有那残迹犹存的烽台,在向人们诉说着汉塞的走向与历史。在沙进人退的历史遗憾背后,又为旅游增添与保留了许多好的去处。无情的风沙在逼退人们之后,也在一些地段将汉代的长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得自自然的恩惠,将会有机会去领略汉长城的风姿。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河西汉塞西段的保存状况是最完整的,特别是在一般认为是汉代玉门关的小方盘附近。远远望去,汉塞犹如一条无尽头的苍龙,横卧于沙漠瀚海的天地之间。残留的高度仍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因当地多砂砾、碎石,缺乏用于夯筑的黄土,古人也就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虽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仍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实为中国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敦煌市博物馆还辟有旅游专线,为希望一睹汉塞风采的海内外游客提供各种服务。

历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1]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占有南起阴山,北到贝加尔湖,西逾葱岭(汉文帝时,匈奴破西域26国后),东至辽东的广大地区。河套、阴山一带,是匈奴诞生和兴起的地方,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园囿也。(《汉书·匈奴传》)

汉王朝在武力反击匈奴,获得胜利后,首先把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接着又构筑新的长城和亭障、烽堠、列城,使防务加强起来。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命苏建在今内蒙古河套西部筑朔方城,并于阴山山脉之中修缮秦时所筑长城障塞,整修当路塞加强防范。武帝元朔2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统兵出云中,在河南战役中获胜,获得河南地,遂设置朔方郡(治所在今杭锦旗北),管理河套西北部和后套地区。(《汉书·匈奴传)云: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就是指这件事。

在这次修缮中,汉长城与秦长城相比,有不少地段向南迁移了。南移的原因,与有些地方如右北平郡、辽西郡等已归属匈奴有关系。汉代南迁长城由卓资县东南经察右前旗、丰镇县东北和兴和县,进入张家口地区;又由张家口地区经丰宁、滦平、隆化,进入宁城县西;复从宁城县东北折向喀喇沁旗东南转入辽宁建平县中部。汉长城东端在辽东浿水(即今鸭绿江)之滨。

汉长城历经内蒙古的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地,在内蒙古境内的历代长城中,除了金长城就数它最长了。东汉时期防御设施基本上是沿用西汉的,只是东汉初期为防御匈奴修筑亭障、烽燧之事甚多,但多是局部的补充,不在内蒙古境内。光武帝之后,由于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西徙,北境无事,就没有再修筑长城了。

现状乌拉特草原上,有两条近似乎行的长城向西北方向延伸,相对垂直间距为10~80公里。南边的一条长城从乌中旗新忽热苏木东北20公里处进入巴盟,总体沿西北方向,经乌兰苏木的乌兰呼热,过川井苏木,经沃博尔呼热和阿尔呼热入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境内,经宝音图、乌力吉苏木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巴盟境内长约300公里。北边的一条长城从乌中旗巴音苏木的巴音圆囵东37公里处入巴盟境内,沿西北方向经敦达乌苏,转西经巴音杭盖苏木、过伊很查干入乌后旗,经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向西南入宝音图苏木,再向西南人乌力吉苏木,复转向西北,经乌力吉苏木的沙尔扎塔、呼伦陶力盖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巴盟境内长约280公里。经考证,这两条长城是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和路博德所建。

现代学者多称北边的一条为汉外长城,南边的一条为汉内长城。这两条长城和赵秦长城在构筑方式上不同。赵秦长城因山崖、沟壑据险而筑,几乎全部用石头筑成;而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多在草原通过,一般无险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遗址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宽约4~8米,许多地段被今人当做道路使用。这两条长城个别地段用石头筑成或外筑石内包土,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北15公里处为筑石包士的长城。

遗址板土芦苇结构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有一段独特的用板土芦苇筑成的汉代长城遗址,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仍基本保存完整。[2]峰燧旁边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积薪垛15堆,最大的长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在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价值不菲的汉简。置身其间,恍若回到了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这就是马鬃山的支脉——白山。白山南麓,便是从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这里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绿草如茵,胡杨苍翠,红柳似火,骆驼饮水,牛羊吃草,黄羊奔跑,野鸟飞旋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长城的亲密伙伴——烽隧隐约可见。

宏伟、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便是汉长城。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中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人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中国之最。有一座烽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齐,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坚如化石。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究中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的发展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并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汉武帝是一个继秦始皇统一之后,把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下来的重要人物。他对掠夺成性的匈奴奴隶主,早有戒备,并以坚决的回击。在他继位的第七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就派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汉书·武帝纪》)。但是,到了元朔年间,匈奴不断入辽西、上谷、渔阳杀掠吏民,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统兵大破匈奴。为了有效地阻止匈奴奴隶主的突然袭击,除了抗击之外,必须要加强经常的防御工事。修筑长城以抗匈奴,是秦始皇时即已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土地之后,首先是把秦始皇时所修长城加以修缮。《史记·匈奴列传》上记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是武帝初期的情况。

汉武帝不仅修缮秦城,而且新筑长城。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出秦皇长城之上。武帝主要建筑河西走廊的长城。《史记·大宛列传》: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从元狩中开始从甘肃的永登(古令居)筑长城至酒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古长城遗址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都有着什么样的差距和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