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朱经武(1941年12月-),出生于湖南,博士,毕业于圣地牙哥加州大学,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休斯敦大学教授。
朱教授专注高温超导,磁学和介电学研究,于1990年获《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杂志选为全美最优秀研究员,发表学术文章460多篇。
[1]2000年,他被哈特能源市场出版的《世纪动力》评为本世纪在气电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士之一。
[2]获得过包括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太空总署成就奖、孔士德奖、国际新材料奖及自由基金会国家奖等数十个奖项。
朱经武,1941年12月2日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超导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台湾综合大学系统首届系统总校长。
朱经武
中文名朱经武
国籍美籍华人
籍贯广东台山
出生日期1941年12月2日
毕业院校圣地牙哥加州大学获取博士学位
职业物理学家
出生地中国湖南
代表作品成功地发现了新超导材料
人物简介朱经武,1941年12月2日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超导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1]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台湾综合大学系统首届系统总校长。
1948年朱经武随父母迁移至台湾;1962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65年获得福坦莫大学硕士学位;1968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后进入贝尔实验室从事工业研究工作;1970年进入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79年进入休斯敦大学任教;1986年担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真空外延中心主任;1987年出任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州超导中心首位主任;198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同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7月1日出任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2005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008年8月7日入选美国休斯顿布朗大会名人堂;2012年担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首届系统总校长;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朱经武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基础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研究,1987年朱经武等人首次宣布得到了90K以上电阻消失的超导体。
人物经历原籍广东台山,出生于湖南芷江,汉族。
1948年随父母迁移至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高中就读于台中县的国立清水高中,在台湾成功大学获取理学士学位(1962年),在纽约霍涵大学获取硕士学位(1965年),及在圣地牙哥加州大学获取博士学位(1968年)。
毕业后,他在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事工业研究工作,两年后任职于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于1975年获擢升为教授。
1979年,他出任休斯敦大学物理学教授。1986年至87年,他出任国家科学基金的固态物理项目主任。他曾担任多所机构的顾问及客席研究员,包括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阿岗国家实验室及杜邦等。
1987年,朱经武等人首次宣布得到了90K以上电阻消失的超导体。
2001年7月1日起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2006年5月开始,受聘担任嘉兴学院名誉院长。
朱校长刚获俄罗斯工程学院院士(2005),他同时也是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发展中世界科学院五院院士。朱经武教授屡获殊荣,包括美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及马蒂亚士奖。他又获颁工程界最崇高的约翰弗里茨大奖,爱迪生、贝尔及费米等杰出科学家,也是这个大奖的得主。
朱经武的妻子陈璞是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女儿。
个人成就朱教授在高温超导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就卓着,蜚声国际。
1987年1月,他成功地发现了新超导材料,将超导温度提高至摄氏零下180度,超过了液态氮的温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打开了高温超导研究的大门。同年,朱教授出任由美国德州及联邦政府资助,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州超导中心首位主任。
朱教授是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屡获殊荣,包括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太空总署成就奖、孔士德奖、国际新材料奖及自由基金会国家奖。1990年,他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选为美国最优秀的研究员。2000年,他获白宫邀请参加"二十世纪重大发明的新纪元时间锦囊"计划,又被"世纪动力"选为本世纪在气电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士之一。他获颁授七个名誉博士学位,又拥有五个荣誉教授的衔头。
朱教授着述丰富,曾发表逾510篇学术论文,又合编多部着作,为百科全书及科学年报撰写科普文章。
朱教授已于2009年9月卸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职务,接任者为陈繁昌。
相关荣誉大学校长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2001年,朱经武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进入全球工科排名前25位;200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全球200最佳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列第58位;英国《金融时报》EMBA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学排名全球第二。每天早上八点,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都步行上班,这是他来到这所学校后就一直保持的习惯。在上班的路上,他会经过一个上坡路,近年来,他带领着香港科技大学也在走一条上坡路。
朱经武与香港结缘,还早在2000年,那年,香港经济在经历了金融风暴打击之后,出现了全面复苏的形势。如何让香港科技大学成为香港经济转型时期的科技龙头,选择合适的校长成为关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显赫的朱经武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香港科技大学校向媒体宣布:委任朱经武,接替即将卸任的校长吴家玮,出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选择一位没有任何院校管理经历的科学家担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的举动引起媒体一片哗然。朱经武与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五年的合约,任期内,他将在不放弃超导研究之外,尽全力带领香港科技大学向前发展。也曾经给自己立过目标,就是要做成这个MIT,做成麻省理工学院。
上任不到一年,朱经武就获得了香港最佳大学校长称号,而香港科技大学也在他的带领下,延续着以前的发展态势,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尤其在生物科学及生物、纳米、电子资讯、能源及环境、管理教育五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显着。五年任期,朱经武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