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建章宫 金茎玉露的典故

【出典】《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栢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

索隐引《三辅故事》曰: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

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又,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李善注:金茎,铜柱也。

又,杜甫《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释义】汉武帝于元鼎二年造栢梁铜柱、承露仙人掌,《史记》、《汉书》皆有记载,因为汉武帝迷信神仙,希图长生,因而造承露仙人掌以接露水。

金茎即铜柱,玉露指仙人掌中露水。

建章宫

中文名建章宫

建造人汉武帝刘彻

建造时间公元前104

别称千门万户

位置长安城

简介建章宫遗址建章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部。始建于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36个宫殿组成,周匝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正门称阊阖门,因椽首饰有璧玉,故亦名璧门。主要建筑有双凤阙、神名台、圆阙、嶕峣阙、井杆楼、鼓簧宫、枌诣宫、娑宫、天梁宫、函德殿、凉风台、避风台、曝衣阁虎圈和太液池等。现存于地面上的有前殿、太液池及一些高大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1]

宫内布局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

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着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但至今遗址犹存

现存遗址建章宫前殿遗址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台基仍残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础石。出土有西汉常见的几何中纹铺地方砖和天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等,其西北的东柏梁村还出土有一长方形陶质建筑脊饰构件,上有延年益寿,与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铭。1957年由陕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阙遗址双凤阙遗址,位于双凤村东南,西距建章宫前殿约700米,是建章宫的东门,因其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而得名。毁于西汉末年战火。现仅残存阙形夯土台。

神明台遗址神明台遗址,位于六村堡乡孟家村东北角。现仅存一大块土基,高10米,东西长52米,南北宽50米。

神明台为汉武帝时建筑。武帝刘彻慕仙好道,于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台。神明台是建章宫中最为壮观的建筑物,高达50丈,台上有铜铸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围之大,至于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个直径27丈的大铜盘,盘内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盘。汉武帝以为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赐的琼浆玉液,久服益寿成仙。神明台上除承露盘外,还设有九室,象征九天。常住道士、巫师百余人。巫师们说,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为邻通话。

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承露盘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阳。搬动时因铜盘过大而折断,断声远传数十里。铜盘勉强搬到灞河边,因太重再也无法向前挪动而弃置,后不知所终。

神明台历经2000多年风吹雨打,至今只余千疮百孔的夯土台基,立于台上观赏,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的古汉风韵。

汉太液池遗址太液池,亦称泰液池。建章宫池名。《三辅黄图》卷四载: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太液池位于建章宫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顷,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个范围宽广的人工湖。遗址在三桥镇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洼地处。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长3丈、高5尺的大石鲸,西岸有6尺长的石鳖3枚,另有各种石雕的鱼龙、奇禽、异兽等。

池中建有高达20余丈的渐台。为了求神祈仙,汉武帝还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赋》曰: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拾遗记》曰:此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边湖中,有各种动植物。

《西京杂记》卷一载: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鸿鶂动辄成群。《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汉昭帝为此作歌云: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宫中著名的风景区。池中置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种游船。汉成帝常在秋高气爽之季与后妃赵飞燕泛舟戏游于湖中。太液池作为一个大的人工湖,为建章宫提供了大量蓄水。

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侧发现一件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为1米的橄榄形石雕,就是当年池边的石鱼。

考古成果考古队在建章宫遗址小范围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所发掘遗址为一号遗址,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发掘面积2420平方米。

遗址从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部庭院现发掘南北长32余米,东西宽24余米。地面平坦,推测原来地面应有铺砖,现仅在东北部残存少量方砖,其他地方局部残存铺砖泥痕。庭院的北部为一东西向廊道,东西现存1098米,南北宽近2米,廊道地面铺砖。

主体建筑位于发掘区的中部,现清理部分平面大致呈曲尺形,东西约26米,南北约73米。主体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建筑由五个房间和过廊等组成;北部建筑所清理部分东西147~227米,南北28余米。地面铺砖,铺砖多为素面方砖,个别为小方格纹方砖。北部庭院位于北部建筑西部,清理部分南北约24米,东西约10米。出土遗物多为汉代的砖、瓦及瓦当残块,并有大量的五铢钱范残块。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建章宫 金茎玉露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