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比较。
李小龙和霍元甲属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二人是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不同。
再者从武学体系来说,二人则属于武术不同的流派,霍元甲是祖传霍家拳,而李小龙基于南拳咏春。
二人之间的比较更像是南拳和北拳的比较。
关于霍元甲的记载出现于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当中,霍元甲曾于大雪天显露出千斤之力,迅猛极速当世罕见;而且经过多年内功和外功的修炼之后,霍元甲身体内里已形成一股神奇的膜;而霍元甲于内功之余更改良霍家迷踪拳,创立精武体育会,把国术发扬光大,要论武术水平,霍元甲堪称宗师级。
而李小龙早期则属于南拳咏春派系,经过对合家拳术和套路融合之后,自创出新的拳法截拳道。
截拳道讲究寸劲和速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冲击力。
李小龙专注的领域属于外家拳,过于依赖于身体的消耗和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李小龙英年早逝的原因。
从二人对照记录来看,霍元甲并无与顶尖高手交战记录,而李小龙从可考究历史中同样无太多优秀记录。
如果真从实战上来看,李小龙更擅长闪电侠,要论持久战,霍元甲必胜无疑。
李小龙和霍元甲没有谁更厉害,他们是一个时期,一个门派,武术也不一样,有脚的,有拳,主要是武术的重点,和精随,准确率,找出破点,即为胜者
霍元甲有他自己的优点,李小龙没有霍元甲厉害。
李小龙厉害因为他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功夫。
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他确实是中国功夫的鼻祖。
江湖不肖生
中文名平江不肖生
别名向恺然
籍贯湖南平江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89年
去世年月1957年
职业作家
基本内容人物生平他14岁考入长沙高等实业学堂,不到一年,即因纪念蹈海的陈天华,被开除学籍。旋即东渡留学。后返国,曾任倒袁运动的北伐军第一军法官,讨袁失利,再次赴日。先后进入华侨中学与法政大学,他文学和武术的事业都从这里开始。武术方面,他与日本柔术家、剑术家颇有交往,功夫大进,1932年他应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之聘,回湖南创办国术训练所和国术俱乐部。抗战军兴,向恺然辞去秘书一职,随桂系廖磊去安徽,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办公厅主任,并兼安徽省政府顾问、安徽大学文科教授、省政府参议等职。1947年冬,刘伯承部进军大别山,进攻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向恺然被俘,审查经历清白而释放,他择道蚌埠、南京返回湖南。当时,正值程潜主持湖南政界,向恺然遂随程潜一道起义,其后被安置在省文史馆及政协任职。1957年68岁时准备撰写《中国武术史话》时不幸患脑溢血去世。他是现代著名的武术活动家。他的武术理论功底也很深厚,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拳经讲义》等专著。
文学生涯平江不肖生作品他的文学生涯,最初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未进学校而日事浪游,对日本妓院(主要是低级妓院)和下层社会颇为熟悉,写成清末留日学生恶现状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但回国以后,书局仅仅允诺每千字给三角稿酬,打击了他的积极性。
1922年,应世界书局之约,他开始专心从事武侠创作。武侠处女作《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名震大江南北。一炮打响,一再续写,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中的地位。他在上海,不喜交游应酬,和一妾、一狗、一猴居住在一处很窄的小楼中,每到半夜,便开始动笔,一直写到天亮。用蝇头小楷写在不到一尺的纸上,每行可写一百四五十到一百七八十字,却是笔直一线,为现代文人中的奇观。
不肖生的作品,受湖南民俗影响,写实与神怪相结合,又善于编故事,因此很有看头。但他常常信手写来,前后滔滔不绝而缺乏连贯,有结构松散的毛病。但他奠定的现代武侠小说基础地位,尤其是江湖与武林的迷幻离奇,开启了和旧的侠客传奇大为不同的一副新面目,这是始终不可撼动的。
现代武侠小说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思想,都是从平江不肖生这里开始的,有的是别人开始,到他这里加以发扬光大。南派以平江不肖生最负盛名,所作《江湖奇侠传》风靡一时,读者甚众,《江》一书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后来《江》被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火烧红莲寺》,连拍十八集,放映时造成万人空巷情势,影响更大。平江不肖生另外还撰有十三部武侠小说,其中《近代侠义英雄传》最有价值,书中人物大刀王五、霍元甲、赵玉堂、山西老董、农劲荪等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
作品人物作品不肖生武侠小说共12部——
《江湖奇侠传》[2]
平江不肖生作品《近代侠义英雄传》
《江湖大侠传》
《江湖小侠传》
《江湖异人传》
《现代奇人传》
《半夜飞头记》
《猎人偶记》
《江湖怪异传》
《烟花女侠》
《双雏记》
《艳塔记》
制作电影火烧红莲寺(1950)—— 原著
神侠金罗汉(1950)—— 原著
飞仙剑侠大破谋人寺-上集(1957)—— 原著
飞仙剑侠大破谋人寺-下集(1957)—— 原著
江湖奇侠(1956)—— 原著
江湖奇侠(1956)—— 原著
相关信息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病逝,引得海内外一片唏嘘。然则提到现代武侠小说,只说梁羽生、金庸、古龙,对之前奠定基础的旧派武侠作者却所言甚少,可谓偏颇。其实,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即师法旧派武侠名著《罗刹夫人》,而《七剑下天山》也有平江不肖生和宫白羽的痕迹。换言之,无旧派则无新派。而说到旧派武侠的创始人,正是被尊称为民国武侠界南向北赵两大宗师之一的向恺然。
向恺然,名逵,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故署名平江不肖生。其人文武双全,有侠气,青年时曾因陈天华公祭事件与倒袁(世凯)运动而两渡扶桑。平江不肖生在创作武侠小说前,曾著文学价值甚高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及至《江湖奇侠传》一出,更是所向披靡、万人传阅,其势只有后来金庸《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才可与之比肩。而《江湖奇侠传》诞生后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也与金庸小说的状况相同,足见当年此书影响之广。
1949年后,大陆与台湾不约而同禁止武侠小说,旧派武侠遂逐渐衰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解禁时,新派武侠在香港已臻巅峰,且与时代潮流更为契合,旧派武侠在出版发行上已无可与之争锋。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从建国至今,一直处于蒙尘状态,不惟读者群体限于小众,相关研究更近乎空白。
《江湖奇侠传》开创新派之作
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整理出版了《江湖奇侠传》,算是使明珠重现之善举。但从出版社的宣传语以及媒体的相关评论来看,世人对《江湖奇侠传》的认识尚处于肤表层次,且存在诸多误读与扭曲。主要有三:
其一为误用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对《江湖奇侠传》的经典概括,即此书是以湖南省平江、浏阳两县居民争地武斗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剑侠分头参与助拳为纬,而带出无数紧张热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叶老是武侠小说研究界的巨擘,他的这段话,几乎被所有介绍或评论此书的文章引用。然而,布局错综复杂、人物层出不穷的《江湖奇侠传》,这段话不仅无法概括,而且还会给读者造成错觉。
对没有读过《江湖奇侠传》的读者而言,大多只会注意到具体的居民争地,而忽视抽象的两派剑侠(小说精华部分)。而实际上,居民争地只是《江湖奇侠传》的引子,远远谈不上是经。
其二为郑少秋版电视剧《江湖奇侠传》对于原著的颠复性改编。人们知道此书,多与这部电视剧有关,甚至于百度上的江湖奇侠传贴吧,也是讨论电视剧而非原著。但此剧除名字和原著一样,内容则完全不同,电视剧讲的是雍正夺皇位,而原著时间定位在清末,主角众多。因此,千万不要误以为原著就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
其三为误把《江湖奇侠传》宣传为电影《投名状》的原著小说。刺马的版本很多,《江湖奇侠传》虽然也插入了这一情节,但内容与《投名状》完全不同,这也是需要澄清的。
正如叶洪生所言,《江湖奇侠传》直承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及清初《济公传》之剑侠、神怪传统;复再糅合清末若干乡野传奇,于焉乃杂凑成一个飞剑、法宝加侠客、术士的江湖大拼盘。然而,此书所以能开创出成熟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年代,除了飞剑、法宝加侠客外,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首开武林门户之争。《江湖奇侠传》涉及人物众多,但基本可划分为昆仑派与崆峒派,通过这两大阵营的矛盾推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这种门派斗争描写对后世武侠,尤其是新派武侠的创作影响极大,金庸、古龙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都难脱其窠臼;
其二,不肖生的作品跳出了明清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不再是官府的附庸或清官招揽的义士,而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在《江湖奇侠传》中,且不论第一流的剑侠,就是稍微修炼些法术的人,都不屑于为官僚做事。只有菜鸟级的侠客,如陆小青,在火烧红莲寺后做了巡抚的随从。这种写作方式使江湖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武侠小说也由此具备了独立的品格。
不肖生《江湖奇侠传》一书,可谓文采斐然、布局宏伟,确属千载佳作。但也存在民国旧派武侠的通病,即结构松散,写到最后已是千头万绪,几条主线——如杨天池骨肉团圆、胡舜华兄妹见面——还不曾写到就匆匆结尾,因此在结构上是存在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