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为越南的古称,得名于唐朝时期的安南都护府,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年间,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北宋无力统一,安南正式独立,自此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当时的人口约300万余人。
现在的越南基本上继承了安南的大部分领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9500万。
安南就是越南,人口9700多万。
越南古代叫什么
中文名安南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河内、顺化
主要民族京族(越族)
别名安南、越南
英文名An Nanguo
政体君主制
人口320
安南国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隶中国。五代时,始为土人曲承美窃据。宋初,封丁部领为交阯郡王,三传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传为大臣李公蕴所篡。李氏八传,无子,传其婿陈日炬。元时,屡破其国。[1]
历史沿革唐朝时期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
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2]
唐末的公元905年(一说为906年),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贬职流放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而安南鸿州的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认可曲承裕静海节度使之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曲承裕任职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Khúc Hạo)继位。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曲颢去世,由儿子曲承美袭位,史称曲后主。这段时期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这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
南宋时期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明朝时期
明朝朱棣将安南国设为、交趾布政使司。1407年,明朝为恢复陈朝,出师越南,推翻了胡朝,并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图设交趾布政使司(永乐五年设立),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
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一日,明廷正式下诏书,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吕毅任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负责军务),黄中为副。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分别升为太原府、宣化府。
永乐九年(1412年)末,置宁化直隶州。
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升华府;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
宣德二年(1427年)废交阯布政司,仍为安南国。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
清朝时期
嘉庆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阮光平死后,其子阮光缵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象乾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缵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但只是说:内地人民出洋为匪,还无法官为禁止,何况外国人,怎么值得为这种事兴师动众去征讨该国呢?
阮光缵与阮福映交战之后,都想讨好清廷以让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缵一改过去做法,把60多个洋盗解送到广东;阮福映得知,也缚送洋盗到广东正法。嘉庆对比,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嘱咐粤督吉庆,说安南两派自相吞噬,与我国无关,不必过问.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应妥为安置,如果来我国请兵,则一定要据实奏闻。对一直向自己朝觐纳贡的小国如此挑衅置之不理,如此内乱又公然表示不干涉,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实是少见之事。
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击败阮光缵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之名,包罗甚广,考之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地界,都包括在内。嘉庆认为,阮福映即使领有整个安南,也不过是交耻故地,怎么竟敢称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庆让军机处密饬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的地方官留心防备,以防阮福映图谋不轨。
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着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国号更改其实,阮福映表现还是极为恭顺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国名,是因他原从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并安南,所以以两地各取一字为南越,并没有其它非分之想。嘉庆在摸清实情之后,倒也灵活,持令广西巡抚孙玉庭转知阮福映,册封该国为越南,因其先据越裳,越字自应在前,后有安南国,南字理应居后。
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又位于百越之南,如此称呼,也不会与古代的南越相混淆。阮福映得知.也很满意,双方皆大欢喜,而越南国名,也就沿用至今。
史料记载安南国小王子旧照安南,〔交趾。上都护府。〕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四。乡五十五。元和户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五。乡五十六。今为安南都护府理所。
管州十三:交州,爱州,鳚州,峰州,陆州,演州,已上朝贡。长州,谅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贡州。已上附贡。县三十九。羁縻州三十二。
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并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变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
吴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晋太康中,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武德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督府,至德二年改为镇南都护府,兼置节度,大历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护府,贞地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府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百四十五里,水路六千六百四十里。北至东都五千七百八十五里,水路六千三百八十里。西北至峰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爱州五百里,水行七百里。东至大海水路约四百里。东北至陆州水行一百九里。西北至姚州水陆相兼未有里。
贡、赋:开元贡: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胆,鹦鹉,金,草豆{艹寇},龙花蕊,翡毛,翠毛,鲛鱼皮,槟榔,黄屑,白露藓。
管县八:宋平,武平,平道,太平,南定,朱鸢,交趾,龙编。
宋平县,上。郭下。本汉日南郡西卷县地,宋分立宋平县,属九德郡,后改为宋平郡。隋开皇十年改属交州。武德四年于此置宋州,贞观元年废宋州,改属交州。
慈廉水,经县南二里。
苏晋江,南去县二百里。
安阳王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一里。盖昔交州之地。
连鳚娄音莲篓。故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本汉县,属交州郡,有羞官。后汉交趾史理于此,后徙龙编。
武平县,中下。西南至府九十里。本扶严夷城地也,吴归命侯建衡三年破扶严夷,置武平郡,隋开皇十年废郡立崇平县,属交州。武德四年改名武平。
平道县,中下。西北至府五十里。本扶严夷地,吴时开为武平郡,立平道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县属交州。
仙山,县东北十三里。隐嶙数百里,则龙编之西门也。
太平县,中下。西南至府六十里。本扶严夷地,隋开皇十年分武平置隆平县,开元二年改名太平。
南定县,中下。东北至府六十里。本汉连鳚娄县地,贞元七年于此置南定县。
其旧南定县在今县东南二百馀里,羁縻长州侧近,开元十年后废。
朱鸢县,上。东南至府五十里。本汉旧县,属交趾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于此置鸢州,贞观元年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北去县一里。后汉马援南征,铸铜船于此,扬排然火,炙船头令赤,以ㄡ涌浪及杀巨鳞横海之类。
交趾县,中下。东南至府一十五里。本汉龙编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交趾县。
武德四年于此置慈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泊江水,西北自崇平县界流入至此,故名。
慈廉水,北去县四十步。
龙编县,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县,属交趾郡。立县之始,蛟龙盘编于江津之间,因以为瑞,而名县也。武德四年于此置龙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在县北,即鳚榆水之一源也。卢循之寇交州也,刺史杜慧度率军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
交州故城,在县东十四里。吴时刺史陶璜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