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概论是一门研究政府财政活动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学科。
在公共财政概论中,有一些核心概念和名词需要理解。
以下是一些与公共财政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公共财政:指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财政活动。
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 公共物品:指那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使用该物品,而非竞争性则表示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如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等。
3 税收:指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向居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征收的一部分收入。
税收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特点。
4 预算:指政府对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预期收入和支出的规划。
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有助于政府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财政透明度和治理能力。
5 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调整税收和支出结构等手段,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6 财政赤字:指政府的支出超过了收入,导致财政资金的短缺。
财政赤字是政府为应对经济波动、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果,但过度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名词和概念是理解公共财政概论的关键,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财政活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公共财政概论有关意思是指经济学基础课程,也是财政学、税收学带有入门性质的专业导论课。
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有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二十世纪以来,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我国连续几年遭遇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从201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为此时货币政策的余地已经很小了)。财政部门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
2012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股市的表现并不如人意。这是因为货币政策更多的体现效率,对经济有很直接的促进作用,继而大大利好股市,如前文所述;而财政政策更多的体现公平,是一种结构调整,只是利好部分行业和群体,对股市整体的作用不会立竿见影。
总的来说,一个政策性事件出现,能不能受到市场资金追捧,要从政策力度、想象空间、概念新旧程度、普通投资者接受程度、二级市场当前的偏好等方面去分析,这些方面决定了这个事件的含金量。
而在对政策性事件的含金量了解了之后,剩下的就是从相关板块中,选出个股加以关注了,对个股的选择应该从公司自身从事件中受益程度的大小、受益的先后顺序、公司股价所处的区域高低等方面考虑。
1、政策含金量高
2、个股从中受益明显或者率先受益
3、股价处于中低位区域,股性较活,盘子不大
上述3个条件全部满足, 可以重点关注
满足12两个条件或者23两个条件, 可以密切跟踪
满足13两个条件, 可以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