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蚂蚁 蟋蟀 鹦鹉 蜘蛛 蚣蝑 蠛蠓 蛈蜴 蝤蛴 蛴螬 蚰蜒 鸳鸯 鸲鹆 鶶鷵 騊駼 骆驼 貔貅 蜻蜓 蟑螂 蛤蟆 凤凰 蝾螈 蟏蛸 鮟鱇 猰貐 麒麟 骐骥 蟛蜞 蝴蝶 鹣鲽 蟋蝼 鸧鹒 螟蛉 蜗螺 狐狸 蝤蛴 蜥蜴 蛴螬 蝙蝠 螺蛳 螵蛸 砗磲 蚍蜉 蜚蠊 蛤蜊 猞猁 猢狲 螳螂 蜾蠃 蠼螋 蜈蚣 蛐蟮 鹭鸶 蚱蜢 蜉蝣 狻猊 犰狳 獬豸 珊瑚 鸑鷟 鹧鸪 鸺鹠 蟾蜍 鹪鹩 鶗鴂 鸊鷈 鸂鶒 蜣螂 蝤蛑 蚯蚓 孑孓 蚂蟥 鹌鹑 鼧鼬 骅骝 蛤蜊 蝍蛆 鹘鸼 蚂蟥 猛犸 鹈鹕 鸸鹋 鵕鸃 鸜鸲 鸱鸺骐骝 鹍鹏 鹔鷞 熠爚 熠耀 蛜蝛 鹙鸲 蝼蚁 甴曱 骊駹魍魉 魑魅
蠼螋读音
蠼螋怎么读蠼螋读qú sōu。
解释:昆虫,体扁平狭长,黑褐色,前翅较短较硬,后翅较大较圆,折在前翅下,有些种类无翅,尾端有角质的尾铗,多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例句:作为是蠼螋界的巨人,它曾经是革翅目昆虫的最大型种类。
蠼螋的笔顺:
蠼总笔画:26笔。
1丨(竖)、2ㄱ(横折)、3一(横)、4丨(竖)、5一(横)、6丶(点)、7丨(竖)、8ㄱ(横折)、9一(横)、10一(横)、11一(横)、12丨(竖)、13ㄱ(横折)。
14一(横)、15一(横)、16一(横)、17ノ(撇)、18丨(竖)、19丶(点)、20一(横)、21一(横)、22一(横)、23丨(竖)、24一(横)、25乛(横撇/横钩)、26㇏(捺)。
螋总笔画:15笔。
1丨(竖)、2ㄱ(横折)、3一(横)、4丨(竖)、5一(横)、6丶(点)、7ノ(撇)、8丨(竖)、9一(横)、10ㄱ(横折)、11一(横)、12一(横)、13丨(竖)、14乛(横撇/横钩)、15㇏(捺)。
蠼螋怎么读 蠼螋的种类介绍1、蠼螋的读音是qúsǒu,又叫做称夹板子、夹板虫、剪指甲虫、剪刀虫、二母夹子、耳夹子虫,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多见的昆虫,经常出现在树皮缝隙、落叶、腐木下面。我国主要分布在北京、湖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2、蠼螋的种类
(1)日本蠼螋:捕食性天敌。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寄主昆虫:小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
(2)蟹蠼螋:这类蠼螋足短,多数缺乏后翅,在有些种连短小坚硬的前翅也没有。许多种呈暗色调,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红色并带有淡 *** 或红色的斑纹。触角少于20节,有一对短小的腹部尾钳,但雄虫上可以不对称。
(3)黄褐蠼螋:捕食性天敌。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寄主昆虫:小地老虎、红铃虫、蜗牛。
(4)普通蠼螋:这类细长的蠼螋外形多变,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线状触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钳高度弯曲,而雌性相对较直。
(5)红蠼螋:也称为长脚蠼螋,因为其有长的触角,是相对活跃的种类,呈红褐色。它们通常有翅,尽管有的种无翅。常见种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条纹。
蠼螋怎么读什么意思?蠼螋(拼音:qúsǒu,音:渠叟)
属昆虫类的有翅亚纲革翅目。蠼螋俗称”耳夹子虫”,又名剪刀虫。因为它们的雌虫在产卵后会像鸟类一样伏在虫卵上等待孵化。是杂食的,什么都吃,一般出现在卫生间和厨房。
蠼螋的读音是什么?蠼螋
读音:qú sōu
释义:蠼螋( earwig Furficulidae)是革翅目,蠼螋科的统称。体长4mm~35mm,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前翅特化为极小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圆形,常露于前翅外;尾须铗状;无产卵器;腹部第3节、第4节腺褶能分泌特殊臭气驱敌;体尾末端有一对钳状尾铗用于防御。寒带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卵成串产于土表洞穴中,两性同居,有保护子代、喜夜行习性,杂食性;果树害虫的捕食者,少数种为害花卉、储粮、储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我国已记载211种[1][2]。
中文名
蠼螋
别名
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快速
导航
形态特征常见种类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危害
简介
蠼螋有大约1800种。革翅目的名字就来自它短短的革质前翅,意思是皮状翅膀。很多蠼螋的尾部有两个长长的钳子,既能用来求偶,又能用来捕猎、对抗掠食者、开合膜状的后翅[3]。
产卵以后,大部分雌虫就完成了作为母亲的职责。不过,有的雌虫会照顾自己的卵和若虫。它们会定期清洁虫卵,防止虫卵长霉,还会保护若虫免遭掠食者攻击。若虫成长过程中会蜕皮4次~6次,最后一次蜕皮后,它就变成了成虫[3]。
形态特征
蠼螋很容易辨认,它们的腹部有由尾须特化而来的钳状或镊状的尾铗。除蝠螋亚目和鼠螋亚目成员的尾铗已缺失之外,1900多种蠼螋中的大多数都有尾铗。两性的尾铗在形状和大小上有所不同。尾铗是一种多功能的 *** ,求偶和防御时均可用,有时也用于清洁和折叠后翅[4]。
蠼螋的扁平的背腹区分明显,体型狭长,体长一般4~50毫米,仅有一种蠼螋的体为前口式,换句话说,它们有向前突出的下颌,细长,呈念珠状;感官系统中,触觉和嗅觉起重要作用,为了感知外部环境,它们的触角总是在不停地动;蠼螋的复眼很大,但缺少单眼;前翅短小,通常都够不着腹部第三节;扇形的后翅在静止时通常折叠于前翅之下;有些种类的蠼螋完全没有翅膀。由于体节具有可伸缩的特性,蠼螋的腹部可以自由弯曲。尾须成钳状,不分节。蠼螋的体色呈褐色、黑色、棕黑色或橘褐色,也有乳白色的[4]。
触角细长,如念珠状(6~15节);口器具呈向前突出状;跗节均分3节;前翅短小、革质翅半圆形,褶状;尾须特化为尾铗[4]。
共2张
蠼螋
常见种类
日本蠼螋
日本蠼螋为夜出性昆虫,白天隐蔽在地下或枯枝烂叶内或棉铃的苞叶内,阴天或傍晚出来活动。雌虫产卵常数十粒成堆,有较强护卵习性,雌虫在石下或土下作穴产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护其旁,一旦受惊频繁或遇条件不适宜时,会将自产的卵搬迁或自食掉。成虫有趋光性。杂食性,什么都吃,一般出现在卫生间和厨房[5]。
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在赣北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壤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开始产卵。雌虫产卵可达90粒。若虫蜕皮5次,外形与成虫相似、尾铗细弱,呈尖钉状。翅芽于2龄时出现,以卵越冬[5]。
蟹蠼螋
这类蠼螋足短,多数缺乏后翅,在有些种连短小坚硬的前翅也没有。许多种呈暗色调,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红色并带有淡 *** 或红色的斑纹。触角少于20节,有一对短小的腹部尾钳,但雄虫上可以不对称[6]。
普通蠼螋
这类细长的蠼螋外形多变,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线状触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钳高度弯曲,而雌性的相对较直[6]。
红蠼螋
也称为长脚蠼螋,因为其有长的触角,是相对活跃的种类,呈红褐色。它们通常有翅,尽管有的种无翅。常见种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条纹[6]。
共3张
蠼螋
分布范围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美国。在中国主要地理分布:北京、湖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西藏、新疆。中国已记载211种。革翅目成员,全世界共有10科,1000多种,台湾已知有42种,常见种类体长约10至25公厘,但无国人从事相关分类研究[6]。
蠼螋
生活习性
蠼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们通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它们喜欢在夜间活动,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7]。
蠼螋多为杂食性或肉食性。它们可以捕食40多种小昆虫,如棉铃虫、红铃虫、斜纹夜蛾、棉蚜等。一只蠼螋成虫一天可捕食200多只棉蚜[7]。
蠼螋既吃植物,也吃动物遗体的残余物;有的蠼螋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蚜虫,有的专吃某一种,还有的吃农作物害虫,如苹果蠹蛾的毛虫。但许多种蠼螋本身也是农作物和园林的害虫,如欧洲蠼螋和澳大利亚蠼螋[8]。
蠼螋的腹部有一个腺囊,可以产生一种很臭的气体。它们倒地装死后,敌人一定会靠近。这时,它们便喷出臭气,让敌人不愿靠近,于是,蠼螋便争取了逃跑的时间[9]。
可惜的是,关于大多数蠼螋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人们仍然了解得非常有限[8]。
共2张
蠼螋
繁殖特点
许多种类的雄性蠼螋在求偶时会使用尾,而且雌性在选择交尾对象时,会选择尾铗最大的那个。它们交尾的时候,是尾巴对尾巴地进行的。一旦交尾完毕,雄性便会离去,不会有任何照顾后代的行为[10]。
然而,大多数种类雌性蠼螋的母性非常强。它们在一个巢穴中一次产下30~50粒卵。这个巢穴通常被做在石头或木头下或在某个地下通道的尽头处。母亲会守在巢穴中保护卵的安全。为了使卵保持清洁,避免感染真菌,它们还会有规律地隔一段时间就把卵上下舔一遍。一且卵孵化,母亲会继续坚持照顾若虫。有些种类的雌性还会为幼虫觅来合适的食物,甚至把自己吃下去的食物反刍出来喂哺若虫。但一旦若虫经过数个龄期后(成长阶段),母亲的母性本能就突然消失了,会吃掉那些还没来得及离开巢穴的不幸的若虫。若虫在发育成熟前要经过5个龄期,这个过程可能得花上1年的时间。在热带地区,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至6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