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孔子)
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类别的第一(史书类)
司马光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类别的第一(史书类)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书的内容偏重于言辞。
在国别和年代上也很不平衡,全书21卷中,《晋语》9卷,《楚语》2卷,《齐语》仅1卷。
《周语》从穆王开始,尚属西周前期;《郑语》仅记桓公谋议东迁之事,亦在春秋之前,或说春秋时文;《晋语》记到智伯灭亡,已属战国之初。
可见《国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春秋,但的确记载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国语》出自瞽矇的记录,为价值很高的原始素材,所以司马迁编著《史记》时曾大量取材于此。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类别的第一(史书类)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
《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唐·杜佑)
典制体是史书体裁名称之一。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内容与沿革,习惯上被称为政书。
杜佑撰《通典》,采经史百家与正史书、志记载的上古至唐代中叶历代典制沿革废置、历代群士论议得失汇为专书,创立了典制体,与编年体、纪传体鼎足而立。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
袁枢精研《资治通鉴》,苦其浩博,难以寻究史事终始,于是根据《资治通鉴》旧文,区别门目,以类纂辑。
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
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共1362年史事,概括为239篇,另有66事,附于各篇之后,总计大小305题。
去取剪裁,颇为精密。
宋以前史书只有编年、纪传两体。
编年体以年为经,纪传体以人为主。
袁枢于两体外,创立纪事本末一体。
这种体裁因事命篇,不拘常格,与现代史书的体裁颇为接近,是对历史编纂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编年体 《左传》 左丘明 。
2
国别体 《国语》 左丘明。
3
纪传体 《史记》 司马迁。
《左传》左丘明: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国语》左丘明:国别体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史记》司马迁: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
纪传体代表作品:司马迁、班固《汉书》
编年体代表作品:左丘明的《左传》、(又叫,《左氏春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代表作品:《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有哪些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其《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简介
编年体是我国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最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称之为古史。
特点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后世影响: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编年体
什么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
中国历史上的编年体史书有哪些?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