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知耻而后勇,意思是说,当人们感受到耻辱后,会奋发图强。
清末学者朱起凤曾经因弄不清楚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可以通用,结果出现了对学生作文的误批现象,受到了人们的耻笑。
从此,他奋发学习,收集了几万条词语,加以编排,博举例证,加以解释,著成了300万字的《辞通》。
后来,这本书成为人们学习古文的必备工具书之一。
这便是知耻而后勇的典型例子。
知耻而后勇的意思
说的是若想要淘金,就要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淘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多种文化形式,其实就是就是历经多年淘洗后,才最终沉淀下来的金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大经典古籍,也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书。尤其是《中庸》更是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奇书。
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实际上就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知耻近乎勇。讲的是一个人能够知道羞耻,基本上就会接近勇敢了。
或者说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才能虚心学习礼仪。按照儒家思想的阐述,勇可作为三达德的一部分。
三达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三达德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阐释,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儒家子弟,同时也对后世读书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开悟作用。
学了二十多年的知耻而后勇,其实还有上半句,可惜鲜有人知
第一、知耻近乎勇简而言之知道羞愧、可耻的人,才离勇更进一步。而勇则是说勇于改过,将羞耻和勇敢放在一起,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羞耻,或者说有一颗羞耻之心,然后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才值得推崇和赞扬。
这其实与一个典故有关系,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交战。但由于越国实力太弱,所以被吴王夫差打败,并将其国君勾践带回王宫,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隶。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源,后来勾践知耻有勇,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一举灭掉吴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实际上,按照儒家亚圣孟子的观点来看,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历经打击和折磨之后,毫不气馁、决不后退、不自暴自弃,并最终奋发图强改变现状。
从这个角度来看,耻除了有羞耻的含义之外,还有困难、障碍、挑战之意。按照孟子的说法一个人,只有知耻之后,才能有类似勾践一样的精神。
否则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能够知耻的人则特别少。或者说可以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一个固步自封的人,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第二、力行近乎仁这句话中的力行,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仁义之人。
能够身体力行去做事的人,肯定会了解事情的难易。并且还会积累一些做事的经验,久而久之就会领悟到,天下无易事的道理。
说白了就是可以体会到,别人在做事情时的难处,按照现代话说就是懂得将心比心。一个能够理解他人难处的人,相信也一定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这也是儒家特别提倡的道德之一,因为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
第三、好学近乎知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才会成为博学多才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为不读书找借口。
事实上,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去多学习,久而久之就会由量变产生质变。虽然暂时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