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直达资金 兜牢三保底线是什么

三保是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乎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一系列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

保民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保工资是居民收入的来源,更是社会消费的支撑,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运转就是保生产,只有企业正常运转,经济社会才能平稳运行,就业才能得到保障,社会生产力才能恢复,经济才能增长。

在不追加额外预算,不因财政收支矛盾乱收费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兜牢三保底线,就必须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具体表现为用好三大转移支付手段。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兜牢三保底线资金最重要的来源,其完成的是架大锅的任务,其重点在于资金到位。

兜牢三保底线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中央财政始终将基层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强化对高风险县区的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持续加强对地方三保工作的督促指导。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运行监测,对地方三保统一监测,督促地方层层落实责任,及时、足额落实保障资金,加强运行监测和数据分析,有效防范风险,兜牢三保底线。

直达资金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在稳定居民就业、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其中,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出重要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近年来,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从总量和结构上持续加大调节力度,有效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量稳质升,有力有效。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年均增速为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在保持总量合理稳定的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服务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截至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在财政收入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优先支持国家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1月至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增长63%。同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实现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市场主体可以更加直接、快速获得输血。

金融给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也保持了较大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尤其是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从支出角度来看,应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专项债、财政补贴等多样化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李旭红认为。

支持市场主体减负

近年来,宏观政策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还体现在加大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等方面。企业税费低了,融资成本降了,发展动力更足了。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这项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今年以来出台的诸多为实体经济减负红包中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1年,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达88万亿元,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经营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发力、扶持。财政政策对重点行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了支持,大规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尤其对减轻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负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尤其是,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2%,共计退税8902亿元,金额占比402%。

除了减税降费,近年来不断降低的融资成本也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截至2022年8月,1年期LPR为365%,较2018年年初贷款基准利率下降70个基点;企业贷款利率为405%,较2018年年初下降12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不利影响,今年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截至9月20日,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效果突出,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税款达22113亿元。

今年以来,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也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不少银行是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存款挂牌利率。

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已经成为稳投资、稳需求、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带动扩大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投资中发挥出了综合效应。

10月20日,海南省成功发行新的两期专项债券,总额超过35亿元,分别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基础设施建设。同一天,河北、黑龙江也分别发行了不同额度的专项债券。这是各地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最新进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5年至2021年,我国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22万亿元,有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二者共同发力,政策效能迅速释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近期已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今年,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已将剩余的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各地快马加鞭发行使用,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目前,各地正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力争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尽快投入使用。

何代欣认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把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提升与支持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稳定经济社会运行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索,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带动效应,并与其他宏观政策充分、有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直达资金 兜牢三保底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