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是一位被商业耽误了的才华的导演,是一位永远着眼于通俗平凡的电影大师,骑手心目中的的香港十大导演,王晶导演榜上有名。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b594f05d01534a6faf9bfd35b1107ac2″ width=”640″ height=”385″
王晶导演的名字不可避免的与王家卫导演联系到了一起,似乎他们二人是截然不同的导演,一个是电影天才,一个是电影商人。
关于王晶的最高评价,似乎不过是这个胖子是香港最成功的电影商人,而且在香港电影最低迷的时候,他拍的电影养活了一大堆电影工作者。
王晶导演的商业才华早已经毋庸置疑,但他只是一个商业电影人吗?倒也未必。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81e91c3b79c245e0b41e9ee50ff2257c” width=”800″ height=”450″
在我看来,王晶电影中那些关于人欲望的描述,令人瞠目结舌,而他在电影中有绝对力量的人又往往是超脱了这些欲望的。
这在王晶导演生涯最佳作品《赌神》中,有很好的诠释。
发哥饰演的赌神高进,有着令人佩服的高超赌术,同时有些风靡天下的魅力,但命运偏偏令他失去了所有记忆,坠落神坛。
但就当赌神脱掉华丽的外衣,卸下那些功与名,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这个赌神真正的魅力所在。
他不仅聪明与睿智、赌术精湛,而且能不被物质蒙蔽,时刻保持着克制与冷静。
这样的人物,才能真正被称为神!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710fa16558df40ec927ce320af273c53″ width=”224″ height=”115″
而到了《魔教教主》与《鹿鼎记》里,看似他的人物与原著截不同,但其实是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注入了超越时代的核心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那些认为王晶导演的作品只有屎尿屁,只有欲望与虚伪的人,肯定是没看过赌神,没看懂赌神。
又或者他们只是喜欢不去讨论人生首先要吃饱饭,而只是单纯考虑人生的意义。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21706e413a5a475091063ae0f332749e” width=”1027″ height=”756″
但平心而论,王晶导演确实是过多的沉浸在商业中以至于拍了许多水平参差不齐的作品,但他既然有《赌神》这种划时代的佳作,又有《魔教教主》《鹿鼎记》这种极具颠覆力的作品,其编剧、导演实力非同凡响。
况且他作为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本身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了。
我觉得王晶在电影工作当中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而且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导演,他有很多作品都被观众所熟知,只是他是幕后英雄,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但是他的作品却流芳百世,让我们都津津乐道。
王晶是影视行业里,必须要存在的那种人。
首先他在资源方面有天生的优势,其父王天林,真的是香港重量级导演及制作人。
他的学生徒弟,有杜琪峰,林岭东等。
王晶在香港电影最后的黄金时代,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刘德华主演的《精装追女仔》系列,周润发主演的《赌神》系列,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整蛊专家》、《鹿鼎记》,是很多90后共同的电影记忆。
王晶的一大成就就是,票房高。
他的电影特别特别注重观众的口味。
况且他作品产量大,就意味着「岗位多」啊,相当于给了别人工作。
他的性格不错,和演员以及其他工作者关系就挺好,特别是这几年又和不少人「言和」了。
刘德华周润发等演员和王晶合作次数都非常多,王晶对他们其实是有帮助的。
当然他们对电影的功劳也很大,也在结果上帮助了王晶。
王晶对香港电影业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王晶虽为著名导演,但他身上被贴有很多的标签:低俗、市井、情色、赌片,甚至是烂片,也像他自己曾经所说:从来不会拍赔钱电影,典型的一个市侩商人的形象。
他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亦正亦邪的存在,换句话说他在娱乐圈里的作为跟战国时期里的枭雄曹操倒有几分相似,充满了很多的传奇色彩。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366bfdea6ff4497382f90635a69bf8a4″ width=”640″ height=”480″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e5a8d5c96f104a6bba425fd7f48971ee” width=”500″ height=”334″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00b8bd9990654321877cf85b816eb09f” width=”370″ height=”499″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cc78011a4bbb4161a8ca5888795e4cff” width=”450″ height=”616″ 曾经有一句话这样形容他,演员想要拿奖去找王家卫,想要票房,去找王晶。
王晶正儿八经的一个导二代,从小就精通中国中国文化历史,成长与那时风头鼎盛亚洲四小龙的香港,算得上是中西结合吧。
早年也导过风评比较好的但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艺片!对于导演身份来说,烂片之王的头顶光环却依然有那么多大牌明星还是会跟他合作!
人家不是不能导好电影,在95年代后香港电影市场下滑,许多电影人都在找退路的时候只有他还在开机。
对于他而言。
赚钱就是为了拍自己喜欢的东西。
虽为著名导演,但他身上被贴有很多的标签:低俗、市井、情色、赌片,甚至是烂片,也像他自己曾经所说:从来不会拍赔钱电影,典型的一个市侩商人的形象。
对于王晶就2点:第一,的确有不错的电影,第二,王晶拍电影一直都很烂。
他拍过很多部的电影,前年终于有了一部好剧——《追龙》,影迷们纷纷表示,这是王晶10年来最好的导演作品了,他邀请了多位重量级的演员,其中有:刘德华、甄子丹、郑则仕等,票房累计高达4个亿。
因为这部电影也是他花了最多心思,最多时间,最看重的一部电影。
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他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亦正亦邪的存在,换句话说他在娱乐圈里的作为跟战国时期里的枭雄曹操倒有几分相似,充满了很多的传奇色彩。
最后总结一下,作为一个导演,王晶难以评价;作为一个电影工业的一份子,王晶可以算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王晶有着文艺的情怀。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7614ed4a78ba4ffbaa5668802382ed16″ width=”491″ height=”423″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8a97e359d6f14ac38362aa34ac5ff5f5″ width=”500″ height=”376″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a42f483d015e41908149fa97e337c858″ width=”437″ height=”344″ 当然,王晶厉害的地方不仅是在影视行业立足了,而且他还凭借《赌神》一举成为香港赌片的开山鼻祖,甚至在他拍三级片的时候,完全主宰了三级片的市场。
不知道邱淑贞、舒淇会不会感谢他,反正我是感谢王晶让我看过邱淑贞、舒淇的。
至于90年代的那波王晶、周星驰联手奉献的《九品芝麻官》、《百变星君》、《鹿鼎记》、《赌侠》、《大内密探零零发》等等,不仅票房全面飘红,至今也是一代人的记忆,肯定不少人经常翻出来看。
能拍出那些电影,那是天赋在那儿,加上父亲王天林的影响,想拍出一部合格的电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非常明确—一个非常自律的,无论商业还是文艺,只要能赚钱就行的制作人。
王晶在采访里说过:我是拍商业片的,能赚钱就行。
我都被骂了30年了,我还是王晶,越骂我越红。
我从不觉得我的风格过时,这本来就是我的风格。
我年轻时也很替迪斯尼担心,他们每隔几年就要把那些老动画片翻出来再发行一次。
其实我想太多了,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出来。
所以应该能看出来一点,王晶有多懂影视行业里的商业。
而他投艺术片,既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什么艺术成就。
在他看来艺术片也是可以赚钱的,只不过投了的一些艺术片恰好赔钱了而已。
因为他自己也说——我觉得电影没有艺术跟商业之分,因为你卖票了,就是商业了。
所有最高艺术层次的大师,没有一个人会宣称说:我是艺术大师!我拍的是艺术片!没有,他只会说我拍的是探讨人生意义的片子。
你把安东尼奥尼这些大师的片子,冠上艺术片的名号,简直是侮辱了他们的内涵。
艺术片这称号,层次太低了!
所以如果太吹捧王晶投拍艺术片的目的多么高尚,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哦对了,为什么说他自律呢?下面是他的原话。
我从不吸烟,不喝酒,从来没有夜生活,早睡早起,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拍戏就写剧本。
惟一的娱乐,是打电玩,每天两小时,绝不超时。
这应该也是,他能从影20多年,投拍了200多部电影的原因所在吧。
再说几句:都说要发展电影产业,但其实电影究竟是什么很多从业者未必明白。
电影是文化商品。
(当然不走院线的独立电影除外)。
是兼具文化性和商品性的特殊产品,文化性能让这部电影充满意义获得隽永;而商品性则使它具有价值与价格,维持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两者平衡才能使这个产业均衡发展。
内地市场很分裂。
一部分人提及电影,言必称情怀、艺术,所有类型片都不入其法眼,只有艺术性文化性最大,曲高和寡沽名钓誉。
另一部分人谈及电影则一脸金相,言必称票房、回收、交易结构。
不重视作品内容,只关心市场数据。
赚钱最重要。
何其片面。
君不见台湾偏废商业走文艺,今产业内驾驭大体量作品的能力皆无。
君不见香港偏废文艺走商业,过渡依赖市场而使原创内容萎缩。
,乃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则在于平衡。
一阴一阳不可偏废。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难兄难弟的电影版。
(罗嘉良,张可颐,吴镇宇,舒淇主演)
难兄难弟是影射粤语残片年代的故事,里面的人基本都有真实原型。
故事讲了现代导演王晶卫(影射王家卫)因为鄙视粤语残片,而被电视精灵送回那个年代,要求他拍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人欣赏才可以回来。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743537357e234d4d83575fc60271e539″ width=”500″ height=”333″ img src=”htts:
3douyiniccomlargetos-cn-i-0022ce7dd881c6ca4496a90b290b336ee761″ width=”500″ height=”500″ 我觉得王晶的作品质量差别极大,并且大部分以烂片为主。
王晶虽然拍了无数烂片,但是他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基本没有亏过投资人的钱。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晶是一个极有职业操守的人。
把钱交给王晶手里,你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至少,如果让我半个月出剧本,一个月把电影拍出来,然后还要挣钱,这事无论如何我也是做不到的。
王晶自己倒是投过一些文艺片,比如许鞍华导演的很多作品,都得到过王晶的支持。
当然,王晶投资的文艺片尽管有些口碑还不错,但大多数都亏钱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王晶算是电影圈里的一个奇葩。
在王晶的世界里,商业片和文艺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界限。
商业片就是挣钱的,再烂也无所谓;文艺片是卖情怀的,赔了也认。
王晶从来没想过票房和口碑通吃,也从来不在自己投资的文艺片票房不好的时候骂观众是垃圾。
在我看来,王晶是一个活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要挣钱,就不要脸面,屎尿屁齐上,对得起投资人的每一分信任;要情怀,就不指望票房——或者说不把票房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赔了就认栽。
当然,除了王晶之外,香港电影界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比如成龙自己参演的电影,基本都是标准商业动作片,文艺电影很少。
但是,成龙自己也投资和监制了很多文艺电影,比如关锦鹏、梅艳芳的《胭脂扣》,投资和监制就是成龙。
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主要投资人也是成龙。
跟王晶、成龙相比,国内的很多电影人是很不厚道的。
他们往往把自己想拍的文艺片包装成能赚钱的商业片,然后那这个项目去忽悠投资人,拿投资人的钱实现自己的梦。
最后他们自己倒是成了文艺青年心里的偶像。
这种人,基本等于诈骗犯。
最后我做一下总结,作为一个导演,王晶难以评价;作为一个电影工业的一份子,王晶可以算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王晶有着文艺的情怀。
大家又是怎样看待他呢?
说一下百度百科没有的:
直到现在,电影圈里的很多人都还在谈论王晶去年的电影《大内密探灵灵狗》。
这部被网友评为烂片中的烂片的电影,以4000万的投资一举拿下103亿元的票房。
很多电影制片人都因为这部电影背上了包袱,因为他们每见一个投资人,对方都会拿这个案例说:你看人家《灵灵狗》怎么就能赚钱?
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王晶感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走的太快了,按照我的理解,当一个社会人均年收入达到小康后的二十年,电影才可以成为流行产物。
当年的日本如此,法国如此,现在中国内地也如此;而当人均收入高于小康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个性了,观影受众必然分流。
以中国现在的速度来看,可能不到二十年,整个电影受众就会分流。
黄金盛世
在导演王晶的经历中,1988年香港电影才算真正驶入了黄金时代。
1977年,生于电影世家的王晶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迈出了商业电影道路的第一步;1981年,他加盟邵氏,担任导演,推出了首部作品《千王斗千霸》,这部集警匪、枪战的作品上映后一炮而红,以500多万的票房位列当年十大卖座港片第九位。
与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不同,自香港电影诞生起,院线就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邵氏和嘉禾业内大佬,有充足的资金自产自销;其他院线则选择资助导演。
1988年,香港成立了一条新院线,新宝院线。
当年港产电影发行量就激增到110部,比1987年多了20部。
在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一书中写道,正因为新宝院线的成立,香港影人的赚钱时代来临了。
当年,刘德华叫刘十三,寓指一年拍十三部电影;郑裕玲叫郑九组,同时段接拍九个戏。
连幕后的摄影、灯光、茶水都身兼三四个组的任务。
这段时间也是王晶从影生涯中的黄金期。
1988年,他和刘德华合作拍摄《最佳损友》,这部400万的小成本喜剧片最终摘下了2000万票房。
当年,刘德华一天连轴跑三个剧组,只有到王晶的剧组才能睡两个小时觉。
他每次来我片场都是一副要死的状态。
我不得不说:你先睡,睡两个小时起来再拍。
两个小时后,我必须叫他起来,我也一天有两个组在同时开拍啊!
20年间,他拍摄的80部电影累积总票房超过了10亿港币,被誉为香港最高票房导演。
香港电影的繁荣背后是台湾热钱的涌入,这一时期,华语电影出现了大量的港台合拍片。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相继创立,他们背后的金主都是台湾片商。
台湾一部港片的立项过程是:台湾片商拍钱,点名要香港大腕配搭出演,然后找导演,最后才是创作剧本。
据传,当年王家卫就是以林青霞、张国荣班底,骗来台商千万投资,开拍了《东邪西毒》。
如果台湾片商投资份额不到整部电影的一半,导演是不会选择拍的。
因为拿自己的钱拍会赔啊!到后几年,台湾资金已经足够支撑整部戏。
王晶说。
在充足的资金资源下,一部香港电影从立项到完成多则二个月,少则一个月。
据说,当年刚出道的编剧文隽就曾在导演的逼迫下四天写出一个剧本。
在王晶的回忆中,这样的江湖段子基本属实。
他说:四天都算多的了,为了加快速度,很多片子导演都在片场想剧本,有时,就算有剧本也不用,因为一些导演是武指出身,根本不会写字,需要有一至五个编剧在现场。
台湾金主
现在回忆当年盛世,很多人感叹600万人口的香港能在电影产业领域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可谓一个奇迹。
但在王晶看来,香港电影当年的兴盛完全是得益于台湾电影保护主义的庇护。
你说当年香港就那么点人口,哪来那么多票房啊?那时靠的是台湾受众。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政府只允许台湾片和港片在本土上映。
港片上映前要加入一个名为台湾自由工会的组织,保证政治取向符合国民党的利益。
当年,梁家辉因拍摄了《火烧圆明园》被台湾当局封杀,因为台湾市场的重要性,梁家辉在香港的工作机会也几近流失。
在西片上,台湾政府有严格的限制:一部好莱坞电影只能引进八个拷贝,也就是说最多只能在八个戏院上映。
好莱坞片子很少,日本电影不让上,韩国片一点点。
王晶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说,在和港片的竞争中,台湾片怎么能比香港片好看啊?当年台湾电视剧也很难看。
记得当局规定,所有打的镜头只能打八秒钟。
我看了一个电视剧,两个人打到第八秒,忽然停了,说:住手,你不是我叔叔吗?我笑死了。
台湾电视不好看,电影不好看,老百姓只能看港片了。
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大行其道也恰逢台湾经济正待起飞:各地开发公路,搞基础建设。
台湾中南部的很多农民依靠政府征地补偿的土地金,一夜暴富。
王晶听闻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节,一个农民拉着牛车,带着一家老小十六口进了电影院。
一看坐满了。
农民说:不行,我光出门就花了三个小时,一定要看上香港电影。
在香港电影的极速狂飙中,王晶成为其中既高产又卖座的导演: 1991年他和周一家1000个座位的戏院,很可能有2000人在看。
在香港电影的极速狂飙中,王晶成为其中既高产又卖座的导演: 1991年他和周星驰合作《整蛊专家》 ,开始了他们长达10年的无厘头喜剧的创作;同年,又开拍《赌侠》,开创了香港电影的赌片市场。
为了快拍快上,王晶的电影多以情节夸张著称,没有什么艺术讲究。
他曾说过:观众想看什么电影,我就拍什么。
台湾充足的资金一面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一面也使得整个香港电影产业陷入了恶性循环:跟风烂作横行,影片类型单一,演员片酬居高不下,有影评人评价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是典型的商业功利主义。
当年,香港政府不能对电影产业进行过多的宏观调控,基本上一部电影没有太大的政治问题,都可以上映。
王晶说:与现在的内地电影审批制度不同,香港政府对电影管制有很清晰的条文。
导演对照着拍就可以了。
一部符合标准的电影拍完后,你必须让我上。
而且香港的审批制度是三天之内就要给答复,不像现在的大陆拖拖拉拉几个月都没有审完。
在很多电影圈内人看来:1993年是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恶性竞争,周星驰的电影《济公》卖给台湾片商3000多万港币的高价,最终让台湾片商血本无归。
这个事件引发了台湾八大片商开始和香港电影从业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成本,压低港片酬劳进行协商,最终,谈判破裂。
台湾片商要求台湾当局放宽对西片的限制。
1995年,台湾当局不再对好莱坞电影的拷贝数量进行限制。
我们怎么打得过美国片啊?王晶唏嘘,香港电影就是这样失守的,其实是香港人自己搞死了自己。
我们去谈判的人威胁台湾片商,你要封顶,我们就不给你电影,就算给了,最多只能放三个月。
台湾商人当然不干,最后才引发了政府干预,让好莱坞电影进入到台湾。
后来,台湾电影也是这样死了,两败俱伤啊!对于这段历史,很多香港电影的资深影人都不愿提,或者说是个忌讳。
他们怎么敢提?当年他们做了最笨的一件事情。
如果先答应台湾商人封顶,两三年后港片价格自然会上去了。
这个故事只有我敢拿出来讲,而且我只当着媒体说过两次。
一组数据也表明观众逐渐对港片失去兴趣:1991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前三名都在3000万港元以上;1992年,前三名的票房都超过了4000万;但1993年只有《唐伯虎点秋香》略超过4000万。
内地尝试
1993年之后,香港电影陷入萧条。
随着吴宇森、徐克、李连杰等大腕明星远走好莱坞,香港本土已经很少有人再坚持拍电影了。
(原作者:张卓)当年,王晶尝试走了两条道路,第一条是自办公司,拍摄一系列面向香港本土的电影。
这里就有日后大获成功的古惑仔系列。
王晶说:当年台湾市场死了,我就想拍一些面对香港年轻观众的电影,做大本土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
其实香港当年的状况和现在内地很像,观影的平均年龄偏老。
应该有一些面对20—28岁年轻人的电影。
王晶走的第二条路就是尝试来内地拍摄合拍片。
1993年前后,内地已允许和港台资本合作拍片。
《倚天屠龙记》是王晶进入内地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整部影片绝大多数投资来自台湾片商,内地制片方只投资了200万。
王晶解释说:内地200万投资是一个封顶价格。
说实话,这些钱在我眼里根本不是一个钱。
回忆1990年代的北京,王晶形容路黑乎乎的,什么都没有。
当年,王晶最常去的地方是燕莎。
剧组里一个内地员工告诉他:燕莎是我们走都不敢走进去的。
王晶说: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同一个组里,大家得到的待遇相差太远,香港员工拿的钱内地员工可能三辈子都拿不到。
而且,我接触了一些内地电影人,发现这里没有纯粹的商业片,不是导演不想拍,是他们连有这个念头都不敢有。
1996年,王晶和永盛娱乐合作,开始尝试在内地发行电影。
当年,永盛娱乐对发行VCD抱有很大希望。
最初面向市场的《百变金刚》、《烈火战车》、《赤子威龙》都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但不知道为什么?(政策)忽然就不让我们发了。
王晶说。
也许是经历这一事件,王晶放慢在内地发展的脚步,即使在1997年回归后,香港影人大举北上时,王晶也走得越发小心谨慎。
近十年间,他先拍摄了一系列卖座的电视剧《小宝与康熙》、《楚留香》、《天下第一》;2003年前后,才开始尝试投拍一些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比如1000多万成本的《卧虎》和《野蛮秘籍》。
到2007年,王晶感觉内地市场开放的差不多了,遂决定在2008年放大对内地电影的投资额。
从2008年到2010年间,王晶相继推出《美丽密令》、《未来警察》、《金钱帝国》等电影,内地屏幕上一度又出现了港片兴盛期时王晶PK王晶的状况。
但和在香港受到的抨击一样,在内地,王晶的每部作品都会被诟病这么烂的电影会搞垮电影市场。
王晶反击说:他们凭什么骂我?我拍了三十年的商业片,掌握了商业规律。
我的电影不卖座,谁的卖座?再说,如果这部电影票房不好,你随便骂我。
但这么好的票房,证明有很多人在看。
电影不是艺术,它是大众传播,所以导演要用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
一部电影从立项起就要考虑演员配搭,上演档期,戏里的娱乐性比例,是否融合地区口味,同类型片子的多少。
这是一套精密的商业计算公式。
2010年是内地市场更好的时代吗?王晶摇摇头:现在内地电影市场看似热,但我很少敢用来自行业外的资金。
一个人常常说给你投500万,结果只是说说看;能拿得出1000万以上的投资人,其实不多。
另外,内地电影市场的热,与当年的港台市场相比,还是不同的。
当年我们是重利,现在内地电影人还是太重名了。
王晶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和监制。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1977年,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
1978年到1986年期间,编过40多部电影剧本。
1981年首次执导电影《千王斗千霸》。
1997年联同文隽等成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
从影以来,出自他手中的电影作品多达160多部。
而上个世纪香港浮世绘是个最容易出怪伽的地方,而其中的王晶绝对配的得上怪伽称号的人之一。
他才华横溢,同时酒色财气,既是才子也是财子,他毁誉参半,却依然我行我素。
很少文化人有他活得那么坦荡潇洒。
王晶是什么?他是一位娱乐家,这位香港累积票房最高的导演,不管你怎么贬低他的艺术成就,你都无法否认他在娱乐大家方面的成功。
这是区别于艺术家、风格家的另一种存在,娱乐家的工作在于服务大家。
在王晶这样的娱乐家看来,只有成全别人这件事,自己恶不恶心完全不值一提。
这是一个近乎严肃的话题,一个娱乐家,在谁的眼里档次是差不多的。
文艺之为文艺,在它有无数个欣赏的维度,王晶永远都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你不能否认的是他在服务大家上的热情。
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是那个卖座导演,没办法,人民群众在艺术上很务虚,身体却很诚实。
看电影为什么?娱乐而已。
王晶,1955年5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浙江省绍兴市,香港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
王晶身上有很多标签,赌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娱乐。
在九十年代,当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剧片里嬉闹耍宝时,这其实是香港电影娱乐化的一个巅峰缩影。
虽然这是一个烂片丛生几乎一两年碰不到一部叫好又要叫座的电影时代,但王晶仍是一个好导演。
而他的成功模式,是值得当今影坛很多导演借鉴的。
王晶容易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那些亦正亦邪,甚至向邪靠得更近一点的人物,例如黄药师,或者古龙小说里的快活林老大:尊重金钱的规则,睥睨江湖的规则,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到最好,但却只愿意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
香港电影的黄金盛世过去,我们方才惊觉,王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少到简直经不起余下多少年漫漫人生的咀嚼和回味。
即便将来还有新的王晶,至少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已经封门闭户。
王晶多年来被谈只会拍低俗、色情、市井、商业,王晶不反驳也不理会,情况就如王家卫长年被数,他从不回应,低俗大师与艺术大师都有那份能耐。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用武功隐喻传承,王晶创赌片及追女仔电影先河,为观众带来不少娱乐。
王晶女演员
王晶的眼光有多*辣?他剧中的女演员有多惊艳?王晶是位非常出名的导演,在整个香港 *** 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大部分80后和90后的小伙伴们都看过王晶所执导的影片,王晶所拍摄的影片大部分都是商业片,为了取得好的票房剧中主演基本都是俊男美女,特别是片中的女主角都美的各有特色,下面小编带大家回忆下那些曾经惊艳了我们的晶女郎。
1邱淑贞
19岁的邱淑贞在参加香港 *** 大赛时被王晶看中从而进入 *** 圈,在王晶的镜头下邱淑贞美艳无比,其中在《更佳损友》,《整蛊专家》,《鹿鼎记》等影片的造型非常的经典,其中最让影迷津津乐道的就是在《赌神》当中的经典形象,淑贞咬牌的场景成为了许多影迷心中最美的影视镜头之一。
2朱茵
朱茵是香港 *** 圈的大美女,朱茵在大学时代就被王晶导演看中而正式出道,王晶力邀朱茵参演了电影《逃学威龙2》,在剧中朱茵的造型青春靓丽,在她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表演的痕迹,朱茵也凭借此片获得了金像奖更佳新人提名,朱茵也凭借此片在 *** 圈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后来二人又合作了多部影片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
3张敏
张敏在香港 *** 圈出道就是巅峰,她的首部作品就是和当时的大牌明星合作,张敏进入 *** 圈后得到了王晶的力捧,在影片《九品芝麻官》《赌圣》《倚天屠龙记》《赌神》等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张敏更是凭借温婉可人的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女人,张敏最经典的形象当属《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尤其是在影片最后她的回眸一笑可以说是惊艳了时光。
除了以上讲述的几位之外,还有很多的美女如舒淇,钟丽缇等人都与王晶有过合作,这些美女都是 *** 圈中知名的大美女,不知道各位网友喜欢哪位美女呢?
王晶被称为烂片之王,却成就了哪些港星?王晶说:我看走眼的明星只有一个,就是张国荣!
主持人好奇问道:你觉得他出不来吗?
王晶摇了摇头说:他七八年才真的红,我觉得也是一些运气!
他感情倾向有问题,《英雄本色》那么好的片,他演的那么好。在戏院里面,周润发出场就鼓掌,张国荣一出场观众就嘘,后来时代改变了,大家接受了这个事情,他才红了,这也是一些运气吧!
王晶看人的眼光成就了不少人
说来王晶看人的眼光还真是不赖,回望香港影视鼎盛的那个时代,似乎很多大咖都出自王晶之手:
《网中人》里他把周润发一举推至观众面前;
《楚留香传奇》中赵雅芝和郑少秋成为一代人的永恒回忆;
《千王之王》谢贤饰演剧中四哥,从此也有了四哥这一称号,让人印象深刻;
《青蛙王子》直接包揽了3代港姐:张曼玉、关之琳以及钟楚红;
《杀妻二人组》周润发梅艳芳携初出茅庐的王祖贤首现大荧幕;
《翡翠魔》里风华正茂的刘德华和正直颜值巅峰的张敏组了CP;
《倩女幽魂》不仅自己出演,还有当时的流量派张国荣、王祖贤;
《追男仔》中除了王晶更爱的女演员邱淑贞,还有梁家辉、林志颖、张学友、张曼玉、林青霞这一众知名演员!
王晶虽然影片一直受到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有实力
虽然他的影片一直受到争议,但有两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1王晶的作品确实占据了香港电影的将近半壁江山;2与他合作的演员,现在看来几乎个个是重量级!
王晶一度被大众称为烂片之王,但他并不是不认真拍电影,而是在他眼里:电影只要卖座,就是好片,王晶最辉煌的时候,他一人的票房收入,就占据了全港票房的三成。
然而随着香港影视和 *** 圈的逐渐落寞,很多人直言:香港电影不行了!,正好《拆弹专家2》上映,王晶气得直爆粗口,表达对电影的力挺。
从编剧变成导演
有人说,王晶的电影也不好啊,他有这个资格吗?还真有!
1王晶最初做编剧,一个笑话8块,一个短剧80块,靠自己的笔头挣钱,算是一个本事,后来做了导演,他也十分尽职尽责和敬业。
他参与制作电影超过400部,人称王四百,在巅峰时期,他只要18天,即可拍完一部商业电影。
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责任心方面,他是毫不含糊地,而对于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且成绩不错的人,他当然有这个资本!
2郑则仕曾经说过:那几年,王晶拍尽烂片,虽不大赚却也至少回本,单《古惑仔》系列,就不知道养活了多少香港电影人,艰难时刻, *** 的其实是王晶。
从这个角度看来,王晶不仅仅是个把电影当作商品的商人,他在赚钱的同时,从心底里散发出了一种责任感。
因为要靠电影养活的,不仅仅是导演和荧幕前的演员,还有幕后庞大的制作团队,在困难时期,他没有选择退缩,无论用什么方法,带领大家迎难而上,这就是一种勇敢!
3王晶很喜欢文艺片,为什么自己不拍?
是因为当初他拍过,失败了,票房惨淡,后来他表示:电影市场需要商业片,也需要文艺片的存在,我支持王家卫、许鞍华,文艺市场交给他们,我不需要自己去拍。
所以他为导演许鞍华出资拍摄《极道追踪》、《上海假期》,并且影片发行时从不署名。
结语
从这个角度讲,王晶又是很讲义气的一个人,自己有梦想而能力不可及,他没有放弃,而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实现梦想,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交场里,对于竞争者的态度,他选择尽自己所能去支持和帮助,单从这个做法看,是很大度的。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人生还是时代,都不可能是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所以有个词叫做大起大落,之所以有巅峰一词,就说明在此之后一定是下坡路。
现实的法则只有一个:适者生存!
你们印象最深刻的香港电影是什么呢?
王晶的影视作品王晶导演的影视作品列举如下:
1、《整蛊专家》
2、《九品芝麻官》
3、《鹿鼎记》
4、《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5、《城市猎人》
6、《澳门风云》
7、《超级学校霸王》
8、《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9、《新少林五祖》
10、《小鱼儿与花无缺 》
11、《天下第一》
12、《情陷夜中环》
13、《八大豪侠》
14、《仁者黄飞鸿》
15、《A计划》
16、《雪山飞狐》
王晶
王晶,1955年5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浙江省绍兴市 。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1976年,担任爱情剧《心有千千结》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0年,担任爱情剧《京华春梦》的编剧。1981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千王斗千霸》,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84年,担任编剧的武侠电影《新飞狐外传》上映。
1987年,执导的喜剧电影 《精装追女仔》上映。1991年,自编自导的喜剧电影《整蛊专家》上映。1994年,监制的动作喜剧电影《破坏之王》上映。1997年,联同文隽等成立更佳拍档电影公司。2002年,担任编剧的科幻电影《蓝血人》首映。
2005年,凭借动作电影《黑白战场》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更佳编剧奖。2006年,凭借动作电影《卧虎》获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更佳编剧奖。
2010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电影《未来警察》上映。2014年,由其执导的喜剧电影《澳门风云》上映。2018年,担任编剧的科幻剧《冒险王卫斯理之支离人》播出。
王晶其实被低估了 都2021年了,还有人在争论 是要做王晶,还是王家卫?。
·最近,王晶以制片人的身份,上了综艺《导演请指教》
这是节目里的影评人的一段发言,王晶听后只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抽。
·《导演请指教》
对于这个陈年老梗,王晶其实特别无奈,王晶说: 王晶和王家卫也不冲突啊!
·《导演请指教》
对于这个话题,蔡康永倒是用行动给出了一个特别直观的看法,在选择制片人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王晶。
·《导演请指教》
因为王晶可以告诉他,如何最有效率地完成电影,并且最大限度地趋吉避凶。
从某种角度来看,王晶绝对是被低估了。
王晶于1955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是出过蔡元培、鲁迅等一众文化人的浙江绍兴,其父是中国香港老一代著名导演王天林。
·王天林与小时候的王晶
王晶21岁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便以编剧身份入行,5年后在邵氏执导了其人生第一部电影《千王斗千霸》。
·谢贤四哥的江湖名号由此IP传扬开来并沿用至今
之后,在王晶整整四十年的从业履历中,他以赌这个IP先后拍摄了《赌神》《赌侠》《千王之王2000》《雀圣》到《澳门风云》三部曲等二十多部影视作品。
·2017年豆瓣网友在《千王斗千霸》下的评价
王晶不是中国香港第一个拍赌片的,但王晶却以一己之力影响同业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赌片宇宙,塑造出赌神赌王赌魔等多个经典影视形象。
·王晶赌片宇宙唯一没收录的只有赌怪——卢本伟
在漫威宇宙进入华语市场前,赌片宇宙可以说在业绩上几乎没有敌手,稳赚不赔。
在赌片宇宙中,王晶于1989年执导的《赌神》就相当于漫威宇宙的《钢铁侠》,是整个IP秽土转生的重要节点。
外界对于《赌神》的评价,最高也只是非常优秀的商业片,承认其 历史 地位,却淡化其创作功力。
其实《赌神》这部电影不但好看,而且非常超前。
影评人素来都批评王晶喜欢借鉴、偷创意、抄桥段,并时常把王晶同偏文艺与深度的王家卫,或者内地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姜文等对立起来。
其实,把小人物放置于陌生街头接受围观来表现主人公内心茫然无助的手法,王晶早在1989年的《赌神》里就用过。
*** 后智商相当于儿童的赌神朱古力,被刘德华扮演的刀仔遗弃于街头之后
·《赌神》(1989) 王晶
惯偷小五被警察抓住暂拷于电线杆旁
·《小武》(1998) 贾樟柯
拿安 *** 吹气球的梗,比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早了五年,安 *** 的作用同样是强化成熟与天真之间的冲突。
·《赌神》(1989) 王晶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 姜文
最夸张的要数刀仔被吴孟达饰演的成哥 *** 的桥段。刀仔倒栽葱掉下楼与吴孟达尴尬对视的镜头,其构简介与13年后《蜘蛛侠》里的经典画面相差无几。
·《蜘蛛侠 》(Spider-Man) (2002) Samuel Marshall Raimi
而对于脚的理解,王晶显然比1992年刚拍《落水狗》的昆汀还早,在直击加州脚的香气之前,王晶的镜头已经怼上了香港脚。
·《好莱坞往事》 (2019) Quentin Tarantino
说后来这么多大导在致敬王晶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猜想: 王晶是不是穿越过去的?
王晶电影的玄机,还不止在赌片宇宙里。
王晶于1986年以《精装追女仔》开启了一个主打都市爱情喜剧的追女/男仔宇宙,其中的诸多设定与元素能在2000年后的一大票喜剧里找到影子。
开端之作《精装追女仔》,以一群 *** 丝报了货不对版的马来西亚 旅游 团频发窘况来推动故事,所以你现在把这部片子命名为马囧也毫不违和。
·《精装追女仔》(1987) 王晶
·《人在囧途》(2010) 叶伟民
王晶在1993年又以《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开启了另类武侠宇宙,在黑化这个词还没流行起来的20年前,超前解构经典武侠中的正反派人物。
·野心家张无忌
且匪夷所思的是,王晶在这部电影里以华山派恶搞了某组织,而现实中,该组织在后来确实面临了一些质疑风波,网友称王晶跳了预言家。
很多读者可能会说,你都是挑着早年王晶拍得还不错的商业片来举证,怎么不讲讲王晶近年来拍的烂片?
王晶拍过烂片么?数量不少。
但反常识的是: 王晶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电影,就是他近年来风评最烂的电影——《澳门风云3》。
·《澳门风云3》(2016)
一边是排山倒海的恶评,有观众走出影院后评价二十七年没看过这么烂的电影,另一边,它又第一次把王晶带到了10亿票房导演的行列。
·王晶因为这部电影被封了当年金扫帚奖的最失望影片、导演、集体表演三项
这种反差的背后指向了一个公众也许不愿承认的事实——王晶烂得实在太超前了。
以《澳门风云3》为代表,人们说片子烂的理由基本都是 逻辑混乱、故事肤浅、情节浮夸,过度消费人群情怀和演员阵容。
或者说,这类片子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部完整的电影,而更像是一堆硬凑在一起的,热闹、猎奇,有噱头又乱哄哄的小简介。
·混搭了爆炸、枪战、监狱、 *** 、美女、歌舞和机器人的《澳门风云3》
2016,还发生了一些彼时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大事,比如抖音在这一年9月面市了,比如这一年快手加入了简介功能在市场上如虎添翼。
4G网络下的终端消费者们,正在把目光从社交模式转向短简介模式。
一个吸引眼球的、疯狂分心的短平快时代来了,人们开始更愿意消费一些轻松的即时 *** 。
今年初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受到的批评与前几年王晶的《澳门风云3》十分相似,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赚到了钱。
王晶提前预判了流量时代的到来和消费终端的习惯,并以此做到了极限变现。
我们与其谈论高尚,不如先谈论高明。
纵观王晶近年评分过低被划到烂片行列的作品,几乎每一部口碑都崩,却每一部都在赚钱,很多大城市的网友都好奇,这些电影到底谁在看?
王晶在2019年《圆桌派》上的谈话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下沉市场这一块,王晶依然超前。
三四五线城市,是华语片的最大市场。
王晶的超前,还体现在他很多超越时代的内容生产理念上。
王晶早年拍过一些不免低俗却成绩不俗的 *** 片,在那个时期,王晶甚至还意识到了 尊重女性观众。
我要女性观众不脸红进去看,我觉得就行了。
·《四味*叔》(2019)
王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动电影产业化、职业化、流水化的人,爆出过很多先说有没有,再说好不好的金句。
·《UP!哔聊电影室》(2021)
王晶看人也十分精准,他的参与直接加速了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邱淑贞、舒淇、张卫健等等一系列年代巨星的成名之路。
王晶策划转型后的邱淑贞,一个镜头就俘获了两代人。
王晶就像一个生存大师,总能提前适应时代变化,及时进行更佳资源配置,然后活下来。
·《吐槽大会》(2018)
甚至有人说,王晶在中国香港电影行业最低谷的时候坚持开工,并最早来到内地尝试合拍模式,是拍了很多烂片,但也让行业里很多人有工开,不至于饿死。
王晶对于个人和行业命运的判断,颇有些唯物史观的气质。
他说无论是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还是七十年代的意大利西部牛仔,一切终将消退,进入不可避免的循环。
·《网易谈心社》(2021) 老TENET了
当大家都开始感叹中国香港电影辉煌没落时,王晶却说: 早就没有香港电影了,只有华语电影。
这也许是电影更好度的时代,这也许是电影最坏的时代。
虽然王晶确实拍了不少烂片,但在赚钱逻辑上,他像个战神。
写《水浒传》的放不下功名,写《红楼梦》的放不下爱情。
而王晶就像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很多时候,躲在世俗风物和下三路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完全没有心结的人。
斯坦·李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路人,王晶则在自己的电影里扮演衰神。
他以色狼、笨蛋、倒霉鬼等各种丑角形象出现在自己的电影里,有时出场两分钟就被一枪毙了。
·整活都是王晶玩剩下的
甚至在他罕见的完全没有商业属性的,以讲述边缘群体亲情与爱情的催泪片《笨小孩》里,他也不忘在悲伤之后嬉皮。
前脚绝症单亲母亲刚在低智儿子背后无声去世。
后脚男主奔丧回家,他就让柯受良在浴室里唱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可矛盾的是,王晶在有足够自由度的作品,尤其他后来编剧、指导的武侠电视剧里,却大多设置了悲剧结局。
《八大豪侠》里,除了团队牧师素问以外,全员团灭。
《小鱼儿与花无缺》里,除了剧名以外皆尽非命。
《天下第一》更是一部多线程的宿命式悲剧,人物一个比一个惨。
这些悲剧性的武侠片反而让王晶收获了极高的评价,更有人说,《天下第一》里曹公公一退,中国武侠片倒退了20年。
王晶在滚滚红尘里努力扮演一条顺滑的泥鳅,但在时间的流逝中,他的才华深处也难免有些藏得很深的悲伤。
·《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2008)
王晶的确是一个矛盾的人。
一直把决不超支、绝不赔钱挂在嘴边的他,却也会投资一些看起来就不能回本的文艺片。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在许鞍华找不到投资时,只有王晶投了这部文艺佳作
谈话仿佛永远泰然自若、风趣幽默的王晶,却也会忽然认真下来说,感觉梅艳芳并不。
·王晶早年谈及梅艳芳
也许王晶的作品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一种错位,但王晶这个人却终究无法超越时间。
1993年,王晶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上映后票房非常不理想,王晶原本计划的第二部也随之夭折。
这是王晶光影人生中少有的滑铁卢。
剧终时,张敏饰演的赵敏蓦然回眸,留下了一句: 回大都,找我。
二十八年过去了,赵敏终究失约了。
王晶也是。
了,赵敏终究失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