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这篇小说借患有迫害狂之类症状的狂人十三篇日记来鞭挞吃人的礼教。表面读起来,语句杂乱无章,语言疯癫,当你真正读出了鲁迅先生的本意之后就会感到侵入骨髓的寒意。正如《红楼梦》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当然不敢自负解了其中的滋味,在这里就把自己读后的感想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什么?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相冲突下,所暴露的问题———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民的压迫。这里先捡两个片段做一下分析。
很好的月光、赵家的狗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为严重的则是生活在更底层的人民思想麻木,没有丝毫生气。这样的时代是非常黑暗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解放了一些人麻木的思想,狂人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才会写下精神分外爽快、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他成为了有着先进思想的进步分子,这与之前有着云泥之别。
宋朝编写了《百家姓》,自然以赵为第一大姓,赵家的狗就暗指了统治者的爪牙。正因为自己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摆脱了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他的狗才会多看一眼。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咬到我,我自然会害怕。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狂人因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而被大家敌视,甚至被小孩儿敌视。这个古久先生的薄子指的就是我国封建主义的长久统治。生活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很多人都早已麻木,即使你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也会认为你是异类。
狂人身边的人,有给知县打枷过的,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霸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些形形 *** 的人不去反抗那些压迫他们的人,反而想要吃掉狂人,令人深思。
当时是民国,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没有生活在封建王朝的孩子也有封建思想,视狂人为异类,可见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
全书到处都有吃人二字。狂人翻开历史,发现全是仁义道德四字,字缝中则是写满了吃人。仁义道德代指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就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所以鲁迅就是想借狂人之笔来控诉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荼毒!
书中的形象我把他们大致分为了几类:赵家的狗;老头子、陈老五、年轻人、孩子的娘;孩子;狂人的哥哥、母亲和妹妹。
赵家的狗,是统治者的爪牙,他们妨碍着人们认识从赵家的手中挣脱,使人们不能学习到先进的思想;老头子、陈老五那些人则是那些传播封建思想,并且以此为榜样的人,他们唇边抹着人油,传播着那些吃人的思想;孩子则是那些愚昧无知,待着救赎的人;哥哥、母亲和妹妹则是狂人身边最为熟悉的吃人环境,连自己的哥哥都想吃自己,自己也可能无意间吃了自己妹妹的肉,身边尚且如此,外界的可怕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这四类人和物,构成了狂人所见到的真实世界。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这样的环境,希望通过刻画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来使世人警醒,不要再麻木下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清 *** 的垮台,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只是改变了社会的制度,远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也只是在少数人群中传播,对于绝大多数劳苦大众,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
头上的辫子被剪断,心中的辫子还在。这辫子已经长了千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人们也早已被麻痹了,又怎会觉得自己错了呢?在他们看来,从来如此。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反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
初读这句话,只是觉得恐怖,以为只是鲁迅先生为了讽刺而编造,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叫做割股疗亲,割下自己的肉煎药,给父母治病。《宋史选举志一》载: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这样的愚忠在古代却大行其道,岂不悲哀?鲁迅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中对两个故事非常反感,其中一个就是郭巨埋儿:郭巨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赡养母亲,决定将自己三岁的儿子埋掉!这样的故事都能写入二十四孝,传赞千年,人民思想的麻木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对这件事评价道:
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狂人也是如此,怕自己被母亲吃,实际上就是怕自己也有这种愚昧的思想。而自己在无意间吃了妹妹的肉,则是愚昧精神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小说开头,狂人的病好了,前往某地去做某个职位的候补,是不是代表了狂人也被同化了呢?
在小说结尾,只有短短两句话: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