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炳灵寺石窟简介 刘家峡炳灵寺都有什么景点

答: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

石窟悬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

悬崖旁边矗立着姊妹峰。

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

乘坐游艇可以直接到达石窟码头。

历史变迁,炳灵寺屡遭战火破坏,栈道毁坏。

炳灵寺石窟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

坐落在仰莲台座上的为无量寿佛,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

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龛的石雕释迦多宝像,面带微笑,举手叙谈,庄重而潇洒,再现南朝崇尚清谈玄学的风采。

炳灵寺石窟以下寺最为壮观,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

除了炳灵寺石窟外,还有1、一座天下第一奇观的天然雕塑馆,叫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86版《西游记》取景地之一。

2、有一个举世瞩目、央视多次关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黄河奇观,叫黄洮交汇。

在刘家峡大坝前,浑浊灰黄的洮河与清澈湛蓝的黄河相遇,以Y字形在龙汇山前交汇,一清一浊对比强烈,黄绿两色,泾渭分明,形成半江碧水半江浑的奇特景观,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万千。

3亚洲第一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

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独立自主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胡锦涛同志曾亲自参与修建了刘家峡水电站。

4有一片蓝色的湖,叫炳灵湖。

是电影《天下无贼》片头取景地。

这里万顷碧波,静如处子,百里丹霞宛若画卷,游船点点,远山朦胧,岸柳成荫,美景迷人。

炳灵寺石窟简介

请问炳灵寺石窟在哪里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更多关于炳灵寺石窟在哪里,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有着1600年历史的世界遗产炳灵寺石窟,为何鲜为人知?位于甘肃刘家峡水库的炳灵寺石窟,尽管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但由于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炳灵寺石窟真的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尴尬境遇。如果想要去参观炳灵寺石窟,游客们必须乘船过刘家峡水库才能抵达目的地。

炳灵寺石窟,修建于西秦建弘元年,上下共四层,已有1600多年历史,直到明朝永乐年后改称炳灵寺,石窟保存较为完整。历史上,炳灵寺石窟所在的位置是神秘莫测的,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塞,中亚西域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佛像和壁画,除了具有不同时期的塑造风格还有不同地区的艺术相融合。据考古资料记载,在炳灵寺重绘的石窟中,格鲁派壁画占了80%以上。直到清代,这一时期石窟寺及石窟的造像雕塑以及壁画等艺术珍品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及补充。

在炳灵寺众多的洞窟中,历史最长久的,最重要及更具有价值的是坐西朝东的第169号窟,这里有题记,是距现在中国现存石窟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的题记,比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最早的题记还要早100多年之久。这里还包括开凿于北魏时期的126窟,始建于北周和唐代的第6窟以及明代重绘的3窟都应该去看看,但由于这里属于特窟,游人需要购票才能进入。

炳灵寺石窟先后经历了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4个全盛时期,但由于遭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和历史关系,这里遭到严重毁坏。但幸好石窟仍保留了大量精美的遗产,这两尊北魏的佛像秀骨清风,是我最喜欢的佛像之一。

甘肃炳灵寺石窟怎么样,关于它的旅游知识有哪些?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积石山的大寺沟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甘肃最大最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建于西秦,在每个朝代都进行了修复和扩建。现在,炳灵寺石窟里还存在着最有价值的特窟169窟,是我国石窟寺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

甘肃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

2020年,刚好是炳灵寺石窟开凿1600年,炳灵寺这么多年经历了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大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经历了1600年之久,规模逐渐扩大,才形成了这个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石窟寺。这个过程真的实属不易。炳灵,是仙巴炳灵的简化,有藏语千佛十万弥勒佛洲的意思。可以说,炳灵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藏族的流传。

沿途风景

炳灵寺石窟佛像

很多人知道甘肃, 是因为听过了敦煌莫高窟。可是,甘肃不只一座石窟,炳灵寺石窟也不比别的石窟差。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炳灵寺石窟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坐车坐船才能到达目的地,前些年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少。

125龛 北魏

石窟内的佛像

炳灵寺石窟的门票是50元/人,加上路费,少说也有两百来块钱。去炳灵寺石窟之前首先需要乘坐快艇或者游船经过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也算甘肃的一个景点了,这个水库是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由于水库地处高原峡谷,也被当地人誉为高原明珠。在这个路程中,大家还可以欣赏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丹霞地貌,这里风景很是壮观。还有要说的是,现在石窟内部也已经对外开放了,只不过门票更贵,去一次300元。

佛像

佛像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炳灵寺石窟的山路不好走,基本都是盘山公路,自驾都需要开三四个小时的车,坐快艇的话大约90分钟就可以到。如果晕车/船的话一定要提前备好药。尽量穿舒适的衣裤和鞋子,再带几件稍微厚一点的衣服,说不定山上会降温呢。这里是甘肃炳灵寺石窟,全国六大石窟之一,你对它是否有了解?有时间计划一场甘肃的旅行吧,探索甘肃的风景美与石窟美。

炳灵寺石窟 偎依在黄河臂弯里的一方净土中华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雪域高原巴颜喀拉山,冰山消融,一路水量不断增大,沿途吸纳大大小小的河流,自西向东在中国北部大地上写了个大大的几字,最后汇入渤海。黄河全长达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逶迤而来的黄河见证了两岸的亘古荒原和古老文明,记录了沧桑岁月与日月更替,历经了风云变幻和民族磨难,但他仍以其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性格走过深山峡谷,跨越大漠戈壁,跳下悬崖绝壁,滋润片片农田。在甘肃临夏州永靖县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黄河自西南而来,河北峭壁林立,上有石窟群,谓之炳灵寺,炳灵寺石窟是偎依在黄河臂弯里的一方净土,是黄河给这方土地深深的一个烙印。

炳灵,在藏语中是十万弥勒佛洲的意思。炳灵寺在《水经注》记为唐述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卷二中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郦道元明确指出了唐述、时亮两窟的名称。明时灵岩、炳灵(丙灵、冰灵)之名互见,到藏传佛教传到此地以后就专称炳灵寺了。唐述窟即羌语鬼窟;唐时称龙兴寺、灵岩寺。;羌人口中的鬼就是活动于唐述谷的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与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即僧道两众,炳灵寺的开窟时间可以追溯到晋初。说明早在晋初(晋武帝司马炎太始年号265—274年)就有僧人活动了。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中写道: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花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从记载中可见,这里风光清丽,千峰竞秀,崖如刀劈,极适宜寺窟寺院的建造,灵寺石窟的开凿年代比敦煌莫高窟要早一百年,堪称华夏第一窟。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古印度恒河流域创立,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向北传入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及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后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传入西域(中国新疆),继而从河西走廊进入内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汉代对西域交通的开辟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元前2世纪,张骞及其使团两次出使西域,到达大宛(锡尔河上游)、康居(锡尔河下游)、大月氏(阿富汗境内)、大夏、安息等国,开辟了西域交通通道。中原去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中亚、西亚的使节、商贾东来汉地回访和通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中原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西汉 *** 在丝路沿线修筑长城,设立亭障,保护各国使者和商旅往来的安全。当时长安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之一,设有东西织室,丝织业发达,种类繁多,有绢、绮、锦、刺绣等,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经西域,越葱岭,远抵地中海沿岸的大秦(罗马)地区,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同时,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西域各地。中亚、西亚的一些动植物物种也传入中原,随之而来的还有西域的音乐、舞蹈和印度的佛教文化。随着中西各民族交往的繁荣,在亚欧大陆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商贸、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佛教东传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世纪,西域安息人安世高和大月氏人支娄迦谶来汉地翻译佛经,标志着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发展,丝路沿线不断兴建寺院和石窟,建于城市的寺院,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毁坏,而远离城市的石窟却得以保存,如天山廊道的龟兹石窟群,吐鲁番石窟群,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及文殊山、马蹄寺、天梯山诸石窟,河西走廊东端的炳灵寺石窟,甘肃东部的麦积山石窟,中原地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等,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把这些石窟贯穿其中,形成了一条佛教石窟链。这些石窟间佛教艺术相互传承、交流,展现出了丝绸之路宗教传播的脉络和地域文化风貌。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小积石山一带是中原地区、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羌、氐、鲜卑、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等多民族活动的 历史 大舞台。自汉代以来,这里是丝绸之路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又是各民族 *** 争夺的军事要地。唐蕃古道、羌中道等多条支道交织在这里,大夏河、洮河等水系从其附近汇入黄河,便捷的交通为宗教通过丝绸之路在炳灵寺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小积石山多为白垩纪沉积红砂岩, *** 在外的岩体在风蚀、水蚀作用下,形成了层峦叠嶂、壮观秀美的丹霞地貌。大寺沟是小积石山主河道之一,沟两侧危峰对峙,黄河从前面流过,两山一河把这里围成了一个幽僻、独立的空间,这种环境符合佛教早期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 的选址特征。《水经注•河水》: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讬焉。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记载今有僧住。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泰始年之所立也。唐述山即小积石山,唐述窟即今炳灵寺石窟。早在西晋,炳灵寺已经是宗教活动场所了。

公元385年,西秦建立,在统治秦、河二州的47年中,强敌环伺,国运艰难,自然地崇信佛教,以求佑护平安。西秦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和传授禅道活动,在圣坚、法显、昙摩毗等大禅师的影响之下,炳灵寺成为了河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一时开窟造像之风大盛。与西秦同时代的吐谷浑在炳灵寺附近修建了河厉桥,长150步,为石窟开凿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炳灵寺开凿了以169窟为代表的大量窟龛,今天的炳灵寺石窟仍以169窟为代表。169窟反映的是西秦造窟特点,利用天然洞穴开凿石窟,多为平面长方形和中小龛或背屏式摩崖浅龛。从题材上看,以坐佛像、一佛二菩萨像为主,说明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主的净土宗信仰和禅学的流行。西秦典型造像,佛与菩萨都形体高大,面相方圆,高鼻深目,细眉薄唇,佛作高肉髻,着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菩萨梳高髻,袒露上身,身着长裙,披下垂披巾,戴项圈、臂钏、手镯、璎络、耳饰,皆阴刻衣饰线条。壁画则于崖壁敷泥,白色或红色为底,朱笔勾勒轮廓,然后施彩,再以墨线勾勒。西秦造像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尚未形成中原之风格。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经孝文帝改革,一度经济兴旺,又北魏统治者大多礼敬禅僧,玄高、昙曜、鸠摩罗什等人都曾被崇为国师,玄高更是贵为太子师,故佛教传播继续发展。此时炳灵寺共开9窟33龛。北周在我国 历史 上仅仅维持了24年,期间有周武帝灭佛之举,这一时期,炳灵寺新开窟龛数量明显减少。隋代是大一统王朝,国力虽强,统治者又极力推崇佛教,但这一时期炳灵寺所开窟龛却只有两窟,这大约与吐谷浑势大,控制丝路青海道和西域南道,致使内外交流中断有关吧。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强盛,对外交流畅通,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李世民曾下诏为牺牲的战士建立寺庙祭祀,而武则天更是崇佛抑道,甚至不惜伪称弥勒下凡。在此背景下,唐代兴窟造像之风空前。有唐一代,炳灵寺开凿窟龛达一百三十多个,占下寺现存窟龛总数三分之二强。唐高宗、武则天时代最盛期造像,多属艺术极品。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年),陇右陷落,炳灵寺一带地入吐蕃,吐蕃之后,西夏称雄西北,与宋对峙。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西夏李乾顺毁去炳灵寺桥。如此算来,晚唐、五代与宋 *** 都未能有效控制这一地区。战乱之中,炳灵寺犹如一位落难王子,被冷落一隅,只有向壁饮泣。

公元八至十一世纪,佛教密宗流行西藏,吸收土著苯教内容,形成藏密。八世纪前后,吐蕃势力深入本地,驻军和移民带来了吐蕃文化,并留存。元朝忽必烈统一西藏后,密教渐次传入甘肃、青海、内蒙等地。十五世纪初,宗喀巴自藏密基础上创立黄教(格鲁派),影响了炳灵寺地区人们的信仰习惯。称雄青藏高原及中亚的吐蕃王朝藏族 *** 在中国西部诸民族中已形成自汉、魏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吐蕃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藏传佛教文化向东发展影响也广泛深入。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陇右这一地区后,此地除有吐蕃军人驻扎外,还有大批吐蕃移民北上东迁,在炳灵寺石窟建造了无数雕像和壁画,并对佛窟进行了重修和重绘,藏传佛教文化开始直接对这些地区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元代萨迦时期,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得势的萨迦教派僧人入驻炳灵寺,将炳灵寺前代洞窟内的壁画进行了大量的重绘,佛教造像艺术在炳灵寺得到兴盛发展。其后随着元朝的衰落,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由噶举派取而代之,从而使噶举派在炳灵寺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炳灵寺地处偏僻深幽的洞沟内开凿的石窟大多是噶举派僧人所建,其风格显得格外幽深神秘。其间也有藏传佛教噶当派僧人入驻炳灵寺弘法传教,开窟造像。

明代,尤其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实行与民生息政策,同时大开屯田,修桥开渠,兴办教育,河州地区经济文化出现发展势头,为藏传佛教的立足创造了外部条件。格鲁派是对炳灵寺影响最大的教派,被永乐皇帝封为大慈法王的宗喀巴第四大弟子绛钦却杰代表宗喀巴进京朝觐时,曾两次路过炳灵寺宣讲佛法教义。其后格鲁派在寺院内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弘法活动,对炳灵寺的寺院建筑、洞窟、壁画等连续两次进行了重修、重绘,在炳灵寺重绘的窟龛中,格鲁派壁画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还重新开建了一些新的洞窟,从而形成了炳灵寺石窟汉藏佛教并存的独特风貌从此,喇嘛教统治炳灵寺到今日约800年。元明时期,炳灵寺石窟建设主要是建塔和重绘壁画,有浮雕塔近50座及许多壁画。喇嘛教的传入,对本地文化影响深远广大,在今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中仍然鲜活地存在着,炳灵寺活佛转世系统也依然在延续。不仅如此,炳灵寺兴盛时的影响还到达青海、蒙古、四川、陕西及天水等地区,传说炳灵寺藏传僧侣最多时有3000多人,称其为西北佛教文化枢纽,一点也不为过。

清代,炳灵寺只修缮建造房舍殿宇,宗教活动集中于上寺。康熙二年(1663年)和乾隆二年(1737年),上寺住持两度获得度牒27张,州府发给粮米;康熙时,住持杨法台受封呼图克图,受赠大藏经,极尽荣宠。康乾盛世和统治者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时甘、青、内蒙等地隶属于炳灵寺的中小型寺院有60多座。晚清之际,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局势动荡,官民矛盾、民族矛盾、教派矛盾加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相继发生五次较大动乱,炳灵寺在所难免遭到大难,其中128、147等窟被火药炸毁,大佛前的九层楼阁、洞窟栈道、木构窟檐以及殿宇等寺院建筑尽皆于同治十三年付之一炬。

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1951年10月,陇上学人、西北图书馆馆长冯国瑞先生到临夏参加土改工作,从老乡口中听说有个佛爷沟,他以一个渊博之士的敏感徒步进行了发现之旅。虽然实际考察时间只有半天,但其结果《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一书及其它有关文章,揭开了共和国对炳灵寺考察调研的序幕,其功厥伟。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作宾陪同西北人民图书馆冯国瑞先生对炳灵寺石窟作了初步考察,冯国瑞的《炳灵寺石窟勘察记》被《光明日报》转载后引起了 社会 的广泛关注。1952年,中央文化部和西北文化部组织炳灵寺石窟勘查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勘察,对能够登临的洞窟进行了摄影、临摹、测绘、内容调查、石窟编号等工作。1955年5月,永靖炳灵寺文物保管所成立,开始对石窟实施有计划的保护管理。1961年3月,炳灵寺纳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63年甘肃省文化局组织了炳灵寺石窟调查组,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次调查分窟龛编号、摄影、墨拓、文字记录及重点洞窟的测绘等,除172窟未能登临外,其余窟龛全部到达,并作了详细的记录。炳灵寺石窟的研究随之展开,通过学术交流、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合作等形式,深入研究。1967年,在刘家峡水库蓄水之际,甘肃省文化局组织专家对第16窟、90窟、133窟进行搬迁保护。同时,在石窟区修筑了长220米、高16米的防护堤坝,阻挡了河水浸害石窟。1973年,修通了通往石窟的栈道,安装窟龛门窗。1997年,炳灵寺石窟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工程展开,甘肃省测绘局对崖面作了整体测绘,部分窟龛作了补充测绘,使崖面原有的风貌得以记录和保存。1997—2006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未编号的窟龛进行补编,对所有的窟龛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使炳灵寺已知的窟龛都有了编号。2000年,永靖炳灵寺文物保管所升格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同年,将第16窟涅槃像搬迁至新建的卧佛殿内,2002年修复完工并对外开放。2006年,基础设施工程竣工,安防系统投入使用,2008年炳灵寺陈列馆布展,并对外开放。2011年6月,大佛的修复保护工程展开,2013年,竣工验收。2013年10月,炳灵寺石窟档案建设完成,同时,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安防、监测配套设施的投入使用,有效预防和避免了外界因素的影响。每年还对石窟进行日常维修保护,解决了造像酥碱、风化等病害现象,保障了石窟安全。在炳灵寺几代文物工作者和 社会 各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除了对石窟本体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外,还对石窟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了炳灵寺石窟的价值特征、承载的 历史 信息及在古丝绸之路宗教传播、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升了炳灵寺石窟的 社会 地位和知名度。

炳灵寺石窟可分为下寺、洞沟、上寺三个区域,现存窟龛,计有雕塑约800身,壁画近1000平米,另有其它文物400多件。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炳灵寺石窟简介 刘家峡炳灵寺都有什么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