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尖喙蛇 三索锦蛇能吃吗

能吃

我国民间有24种可供食用的蛇,其中毒蛇类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无毒蛇类有蟒蛇、三索锦蛇、黑眉锦蛇等。

三索锦蛇、百花锦蛇、灰鼠蛇、滑鼠蛇、乌梢蛇、王锦蛇、表链蛇、粉链蛇、中国水蛇、铅色水蛇等也是常见的食用蛇。

乌梢蛇、黑眉锦蛇、王_蛇等是普通的食用蛇种。

尖喙蛇

蛇是生蛋还是生小蛇既有胎生(剑纹带蛇),又有卵生(多数)。

蛇的上颌骨、腭骨与翼骨疏松地联结于脑颅上,可交替移动,将食物向口内挪;下颌骨左右两半由韧带相连,并借方骨连于胸颅上,所以口可以张得很大,又兼下颌部皮肤松弛,没有胸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可使吞下咽部的整体大型食物移向胃内。

1、胎生进化史

胎生,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在母胎之内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有效的保证的下一代的生存率,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为胎生,是有性繁殖的一种异体生育形式。

2、卵生

是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为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卵生在动物中很普遍。除部分哺乳类动物外(鸭嘴兽、针鼹是卵生),其它类的动物都有出现。

卵生动物把卵或受精卵排出体外,或掩埋土砂中(如蝗虫、龟、某些蛇类等),或留树皮空隙中(如蝉),或水域中(如鱼、蛙等),然后集太阳的辐射热发育孵化成幼虫或幼体。

3、蛇的利用

蛇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药用和食用,而且是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等的重要原材料。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和利用蛇类资源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

中国民族乐器中使用蟒皮的除二胡外,还有三弦、手鼓等。二胡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三弦和手鼓的历史也可追溯到500年以前。

在蛇类资源利用上,不单单是中国的蛇类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和需求巨大,而且其他一些国家对蛇类资源也有着相当大的利用量。中国是蛇类出口大国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蛇类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胎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卵生

中国十大*蛇排名海蛇

中国常见的海蛇主要是青环海蛇和平颏海蛇。

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 *** 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平颏海蛇,眼镜蛇科平颏海蛇属物种,前沟牙类*蛇。背面绿褐色或黄橄榄色,具深橄榄色宽横斑29~46+3~6个,横斑间距1~2鳞宽,在体侧下方尖出成三角形,有的渐向腹中线延伸形成完整环纹。

平颏海蛇

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寸白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 *** 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银环蛇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英文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此类蛇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其平均体长为36–4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寿命在20年左右。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我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性强。

眼镜王蛇

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学名: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福建闽南地区)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属大型蛇类,由于常呈眼镜状,故被称做为眼镜蛇。5-6月份产卵,每次9-25枚,孵化期15-2个月。

共4张

舟山眼镜蛇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龟壳花(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原矛头蝮

白眉蝮

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蛇类。

白眉蝮

圆斑蝰

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蝰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金环蛇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金环蛇

尖吻蝮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

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什么蛇咬人有三个洞1尖喙蛇

俗名: 犀牛鼠蛇,分布于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广西部分地区,食性主要捕食小型蜥蜴和鸟。人工环境下有时也吃白鼠。每年3至5月交配,6月低产卵3至8枚,孵化期为40天左右,新生小蛇为青灰色,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变为绿色。生活热带亚热带雨林环境,湿度70%左右,海拔200米的灌木中。尖喙蛇头部菱形,两眼有一黑色条纹,吻端具有一个尖吻(因而得名),通体绿色,肚腹浅绿色。体长100-120cm,个别可达150cm。

2小头海蛇

小头海蛇(学名:Hydrophis gracilis)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由波斯湾向东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到印澳海域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等地,多栖息在沿海浅海海域。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3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 *** 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4繁花林蛇

繁花林蛇,为游蛇科林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繁花蛇、金钱豹。分布在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常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6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5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6广西后棱蛇

广西后棱蛇为游蛇科后棱蛇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等地,生活习性为半水生。其一般生活于于丘陵溪谷两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大瑶山。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7福建华珊瑚蛇

福建华珊瑚蛇,俗称福建丽纹蛇、·纹蛇。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大者全长561毫米;躯干圆柱形;头背黑色,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鳞通身15行。所属脊索动物门,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攻击性强,有*。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

8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9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10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蛇类之一。

11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蛇,有剧*。

12赤尾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13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 *** 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14尖吻蝮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15白头蝰

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是中国*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尖喙蛇 三索锦蛇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