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视同缴费年限的视同缴费指数主要有三种情况:
1、机关事业单位
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是各个省市自行制定的,主要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等级、岗位薪资和退休生活的补贴等标准,最后综合计算得出的。
一般视同缴费指数主要用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以及基础养老金中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这两个点都是影响养老金待遇的重要因素, 所以计算视同缴费指数的方式,是会影响大家的养老金待遇的,而且根据各省市的计算方式不同,大家最终的视同缴费指数也是不一样的。
2、统一视同缴费指数
以各个地区来说,也有的省市是直接统一视同缴费指数的,比如上海市的视同缴费指数就是统一按照10计算的。
凡是1993年至2010年缴费工资指数低于10的,也按照10计算。
凡是2011年至2013年的缴费工资指数,分别按照不低于10、085和075计算。
那这种统一视同缴费指数的方式,在一个省市之内大家人人平等、待遇也是一样的,这样就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3、没有视同缴费指数
有些省市根本就没有视同缴费指数,比如山东省等很多地区就没有设置视同缴费指数,那相应的视同缴费指数,都是按照实际缴费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的,但是这里也有规定,个人要保证社保的实际缴费年限最少不得低于48个月、也就是4年的时间。
那如果大家在缴费的时候是按照300%缴纳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就比较划算;如果是按照60%缴纳的,那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话就比较吃亏,而视同缴费指数具体如何,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缴费而定的,那以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比较公平的。
缴费指数=个人工资基数社会平均工资,既然是把改革前没有缴费工龄视同缴费,那么指数也作视同缴费计算,也应该由本人工资除以社平工资得来,这样才公平,才能体现多劳多得。
在企业率先实行养老金公式计算中,很多地方在中人视同指数的确定上,是应用视同指数=1的办法计算企业中人养老金的。
结果使实缴指数高,视同期间职级高、工资高的退休人员由于政策规定没有缴费年限,用视同指数=1计算,这样降低了他们的平均指数,使企业中人养老金在计算中受到了很大损失。
治疗指数
Q1:何谓药物的常用量、极量、中毒量和安全范围?常用量是指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又较安全的量;常用量一般大于最小有效量,小于极量,有些书籍称为治疗量。极量是指药物治疗的剂量限制,即安全用药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发生中毒的危险。最小中毒量是指产生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表明药物的安全性大小。治疗指数是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与产生50%有效反映量(ED50)之比值。
Q2:药物的常用量、极量、中毒量和安全范围是指什么?常用量是指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又较安全的量;常用量一般大于最小有效量,小于极量,有些书籍称为治疗量。极量是指药物治疗的剂量限制,即安全用药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发生中毒的危险。规定了极量的药物主要是那些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物,药物一般不得超过极量使用。最小中毒量是指产生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表明药物的安全性大小。一般以药物产生疗效的最小有效量至最小中毒量这一段距离表示,这段距离越宽、药物的安全范围就大,反之就小。不过,以药物的治疗指数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更准确些。治疗指数是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与产生50%有效反映量(ed50)之比值。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以ld50/ed50表示。
Q3:安全指数的名词解释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成为治疗指数。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不完全可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故安全指数:SI(SafetyIndex)=LD5/ED95来自搜狗百科
Q4:药物的安全范围安全范围表明药物的安全性大小。一般以药物产生疗效的最小有效量至最小中毒量这一段距离表示,这段距离越宽、药物的安全范围就大,反之就小。以药物的治疗指数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更准确些。治疗指数是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与产生50%有效反映量(ED50)之比值。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以LD50/ED50表示。
Q5:安全范围和治疗指数的临床意义?范围内和治疗指数的临床意义,安全范围治疗注意,那是安全范围,治疗之舒高
Q6:何谓生物利用度?有何临床意义?它是指经静脉外途径给药后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前评价药品质量往往只重视主药含量的测定。认为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也应该相同。然而近二十多年来,根据药物吸收测定和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并不相同,药物含量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标准。除药物含量外还应考虑与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关问题,即生物利用度。对需要多次连续给予的药物,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视;但对于一次给药即能奏效的药物(尤其急救用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药物吸收过慢,即使最终100%被吸收,也往往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起作用。说明药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吸收速率,集中表现在药峰时间和浓度上。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详-而贻误治疗。临床分析药物治疗无效、效差或中毒原因时,应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据报道,上海医科大学曾对某药厂的麦迪霉素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为零,这样的药物临床应用岂能有效。又如磷霉素钙,临床反应效果差,据测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6%,再如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顿服10mg,质优的血药浓度为2394ng/ml,质差的为6086ng/nil,生物利用度差异如此之大,临床效果岂能相同。所以,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洋地黄毒昔、对乙酞氨基酚(扑热息痛)、异烟脐、复方磺胺甲嗯哇(复方新诺明)、氨茶碱、磺胺嗜吮、泼尼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阿司匹林、甲苯磺丁脉、峡喃妥因、毗呱酸、磷霉素钙、麦迪霉素、红霉素、苯妥英钠、氯氮罩、氢氯唾嗓、尼莫地平、环抱素等,以及其他一些难溶性的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换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时,都要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防止无效、效差或中毒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生物利用度是以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而比较的。静脉注射后药物全部进人体循环,故其生物利用度为100%。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为口服与静脉注射剂AUC的比值。F一AU(二口服/AU(书脉注射对主要经肾消除的药物,测定尿中原形药的排泄量,求得口服与静脉注射剂的比值,亦可求得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比较而求得的生物利用度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bioavailability),通常用F表示。这种参数可准确地表示药物进人体循环的数量。对有些无静脉注射剂型的药物,可将被测制剂与标准制剂相比较,求得两者A乙U的比值或测定尿中原形药与给药量的比值。此为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bioavailability),通常用f表示。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除与药物的肠道或肝脏首过代谢有关外,还与生产工艺与制剂质量有关,如药物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出越快)、片剂压力大小和药物附加剂等。澳大利亚在1968一1969年间暴发苯妥英钠中毒流行,究其原因是药厂将苯妥英钠胶囊中的原附加剂硫酸钙改为乳糖所致,因苯妥英钠用乳糖作附加剂较用硫酸钙作附加剂生物利用度大;某药厂改变了地高辛片剂的配方,提高了溶出速率,导致某医院一个病区3个月内发生15例患者地高辛中毒。故使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尤其安全范围小的药物,一定要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加强对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浙江省医学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