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殷商,出自子姓。
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姓。
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朝建立了商朝。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中期,商王庚自奄迂都于殷,国号也由商改为殷,史书也称殷商。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是为宋国。
在京城的其他商朝王室成员凡没有得到封号的,一概都以殷为姓,其后殷人四散。
居于河南商水地区殷河的最古的殷人也姓殷。
殷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移居山东的一部分殷姓因为方言的影响,后来改姓衣,殷、衣原本同源。
到宋朝时候,一部分殷姓因避讳改姓汤。
殷姓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源自子姓,商朝时期的皇帝盘庚姓子,名荀,在位时将都城迁到了殷地,后来殷商灭亡遗民便以邑为姓。
二是源自古代地名,古时候的禹州有个叫做殷水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就以此为姓。
三是源自北殷氏,商朝的一支外族,后朝贡于商朝,后代便改为殷姓。
殷姓
姓氏来源
出自帝喾嫡子殷偰之后裔
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出自西周初期北殷氏
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
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
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
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涉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
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
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
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