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
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
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探花榜眼状元,状元排第一。
1、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
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
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
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2、榜眼:榜眼这个称呼其实一开始是两个人的,就的第二名跟第三名的。
注意第三名可不是探花一开始。
因为这个考试结果出来以后不是要张贴皇榜,昭示天下。
这第一名的名字是在最上面就像是对联的横批一样。
这第二名跟第三名分别在这榜的左右两边。
就跟两只眼睛差不多,所以这榜眼的称呼是从这里来的。
3、探花:探花这个称呼其实比较尴尬,因为这个称呼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统称,就是说前几名考得不错的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然后在花园里赏花,采花。
所以这些人统称探花郎。
但是这到后来不是榜眼这两个人分不出高低来,容易产生误会。
所以后来规定,这第二名还叫榜眼,但是第三名改为探花。
考状元要经过四次考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合格,被录取,叫生员,也叫秀才。
乡试中试者成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名称会元,其余称贡士。
殿试中选者称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指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一千多年。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人。
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文天祥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榜眼探花
探花!榜眼!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榜眼,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朝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二、第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叫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探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榜眼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 ***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科举考试内容:
1、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2、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其他考试方式: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什么意思状元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
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
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甲。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主试,考策问。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我想知道古代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是谁?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状元刘春霖,一千三百年来共计状元503人。
2榜眼: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3探花:唐代进士要在曲江杏园举行初宴,并游园庆祝,称探花宴。以同榜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迎接状元,探花之名始于此。
4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宋代,科举的 *** 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