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姓主持人应该是指崔永元,他只是没有活跃在娱乐圈,也没有继续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
有人称他现在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公益事业方面。
自2011年开始,他便计划每年一期,持续关注中西部乡村教师,并不断创新形式,包括与相关公益组织合作,科学、严格地筛选受训地区和乡村教师;
答,崔姓主持人,即崔永远。
曾在央视主持《实话实说》栏目,崔永远的主持风格,非常受电视观众的喜爱。
后因身体原因,离开央视,据说小崔返回他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在那里教书育人。
崔永元近况如何
现实生活中打假的事例,越多越好1、人物打假
2012年4月24日,崔永元认证微博崔永元-实话实说发出打假通告,称在新浪微博发现由用户假冒自己言行进行内容散布:新浪微博上有个央视小崔,那不是我,是个冒充的,装得也不像。这已是崔永元继2012年4月6日后在微博的第二次打假。
早在2012年4月6日,崔永元就曾发现有人盗用崔永元团队名义到处散布不实讯息。
2、事件打假
2010年12月,据微博传言,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 *** 去世。凤凰网 *** 第一时间联系香港某电视台记者求证,对方证实此为假消息,称香港并无圣玛利亚 *** ,且电视台同事在2012年12月5日还曾面见金庸。
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亦通过微博透露,金庸2012年12月5日日曾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她并证实香港无此间 *** ,批评造谣者太不专业。
金庸被传去世的消息,其实早在2010年六月份就在网上引起过一轮风波,2010年6月文坛重磅人物金庸遭遇逝世谣言,惊动全国媒体记者,金庸好友倪匡、潘耀明等更接到无数求证消息的 *** ,他们均表示此为谣传,金庸创办的《明报》亦明确表示所谓金庸去世是谣传。
各界对此则谣言的出现感到莫名其妙,称谣言发布者没有道德。
打假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使用的都是行政加司法另种打假 *** 手段,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在中国有庞大的行政执法队伍,虽然每年的315也都能查处一大批假冒伪劣产品,但做为一种 *** 行为,行政执法无论在效率、效果上都难以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为此,中国企业和品牌也开始纷纷自己组织团队大张旗鼓的开展打假 *** ,比如茅台酒、彪马服饰、喜洋洋等等。企业 *** 主要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当然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让很多企业苦不堪言,一些企业经过多次努力无果,已经发展到对假冒伪劣产品听之任之的程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上不断涌现出一些凭借丰富的 *** 经验和健全的网络,帮助企业维护市场和品牌发展的机构和个人,他们通过市场化、规模化的运作,为企业打假 *** 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百度百科-微博打假、百度百科-打假 ***
崔永元和他的三次时代错位是怎么回事?小崔已经54岁了,余生他只想做自己,不在乎大众喜不喜欢。
一
2000年的春晚,其实弥散别离的气息,许多人的命运在那一夜后,滑向不可知的方向。
这是总导演赵安最后一次执导春晚,三年后他受审入狱,被判十年。
这也是巩汉林身边第一次没有了赵丽蓉,五个多月后,那个笑语温和的老太太撒手尘寰。
这一年,也是牛群第一次单飞。他踌躇满志南下为官,从此将命运迷失在蒙城飞扬的尘土中。
那一届春晚,还有一对特殊的歌唱组合。男声是崔永元,女伴是林心如。
两人合唱了一首《溜溜的她》。小崔唱歌基本不在调上,被群演推向林心如时,还脸带羞涩。
那一年是他受公众宠爱的顶峰。各个阶层的人们,统一喊他小崔,言语中都透着宠溺。
他是邻家的小崔,也是大妈们的儿子。
随着宠爱增多,人们开始喊他央视的良心。后来,夸张到中国的良心。
他意味着诚实,他代表着真实,他是僵硬体制偶然露出的一抹亲和笑容。
段子中说,在央视,一看白岩松那张脸,感觉要出大事了;再一看崔永元那张脸,感觉其实也没啥事。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很快万人空巷。如同今天的年轻人看高晓松的《晓说》一样,人们发现,长得不好看的人,原来说话这么有趣。
《实话实说》现场引入了乐队。音乐随着谈话情绪随时插入,仿佛在拨动一个时代的琴弦。
小崔在圆形的演播现场居中而坐,侃侃而谈。他试简介用笑声包裹尖锐的话题。然而很快,节目选题报十个能毙掉七个,并成为常态。
其实,台长早就警告过:实话实说是有前提的,你说的实话,不是多么大不了的话。
有一期,崔永元想做一个画家的故事。画家小时逢十年浩劫,听老师说了句林彪不好,就揭发了。结果老师被囚厕所,浸着粪水。画家良心发现,给老师拿去个西红柿。
老师当时说了句话,我最喜欢吃西红柿了。画家刻骨铭心。
三十年后,画家功成名就,想找老师说声对不起。
《实话实说》将满头白发的老师请到现场,一切如愿。然而节目不让播。
这让小崔抓狂,他执拗地要播这一期。最后我坚持到什么程度呢?我说你让我改哪儿我就改哪儿,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定要播,我天天缠着他,我就陪着他在那儿审片,你说去掉这句话,我就去掉这句话,加上那个镜头,我就加上那个镜头,最后播出了,100分变成60分,叫《对不起,老师》。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崔永元勉力支撑。直至唱《溜溜的她》时,他已经支持不住了。
同时代的沈灏说,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拍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他会拍出鲜血。
跑赢时代的崔永元,开始滋生焦虑。
寂寞时,他就在家里翻老旧的小人书。
小人书时间久了返潮,带着发霉的味道。那味道,能给他久违的平静。
2000年后的《实话实说》,不痛不痒,不温不火,坚持到2002年,崔永元放弃了。
他的白天昏沉短暂,夜晚却无比漫长。他经常晚上9点就躺在床上,到第二天早晨7点还没入睡。
长夜中,他与心魔纠缠不休。他不理解收视率需求,不理解商业化运作,不理解讲真话的规则,以及人人沉默的社会现状。
那些加诸于他的良心名号,反过来成为枷锁,让他成为时代病人。
病症最严重时,他住院,需24小时陪护。他一度考虑自杀的方式,但又自嘲那样死亡,丑陋,且不完美。
抑郁症治好后,愤怒并未消退。
他说,长时间的失眠和抑郁,就是自己对自己无事生非。
比如非洲出事了,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忧心忡忡;甚至看到美国的电视不好,我都很反感,比如说国家地理频道有个栏目 *** (不是商业 *** ),我特别不能接受,它的第一个镜头是9·11那个大楼塌了,视觉上非常漂亮、非常好看,我就说你想没想过,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打开电视机心里会怎么想?我为这些忧虑,想给他们写信。是不是有病?
他无法形容晚上的孤独,以及一个人战斗的寂寞。
他在半夜与方舟子论战,他在半夜上传转基因纪录片,他在半夜给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写 *** ,甚至在半夜翻找骂他网友微博上的黑点。
他在黑夜中亢奋,并离白天越来越远。
在崔永元生病的几年前,有个作家叫梁左,同样陷入黑白颠倒的作息之中。梁左一生写了许多喜剧,生命最后时光却深陷寂寥。
梁左曾努力调整时差,终于能赶上一次清晨醒来,感慨说还是白天好,街上都是人。
那些曾逗人发笑的人,其实许多自己都不开心。
崔永元说他曾经很好玩,一到办公室就满是笑声。同事姓马,生孩子求名,他一本正经地开玩笑说叫马奋,寓意奋斗,大家笑了一下午。
然而,生病后的崔永元已失去趣味状态,生病加责任感,让人一点都不好玩。
他在微博回了水均益一条微博,感慨他们的时代过去了。
他不再领跑时代,而是对这个时代敬而远之:他们做得欢天喜地,节目卖得好、人气高,我真觉得跟我没关系。
他想象的电视是传递和产生思想的,如果这个达不到,其他没用。
他期待下一代年轻人主宰的时代。因为年轻人足够不听话,而只有足够不听话,才能打破那些他讨厌的规则。他重走长征路,他拆解老电影,在空间和历史中,回避时代的铁幕。
在央视,他做的最后一档节目叫《谢天谢地你来啦》,主打无准备的即兴表演。
如果不能实话实说,那么起码来点真实的表演。
告别央视之后,他回归母校,躲进小楼成一统。
他不想再做公众人物,也让那些习惯了电视上小崔的观众,五味杂陈。几年前,他受访时说,喜欢我的人应该擦亮双眼。
如果你喜欢以前他在电视台那个形象,那就算了吧,他不会回到那个形象了。
一夜成名之前,崔永元做了9年央广《午间半小时》记者。
节目选题领域广泛。他泡了半年体委,弄清楚整个足球黑幕,采访了半年保险,又把保险摸得门清,并决定再也不买保险。这些经历,给予崔永元足够自信,也成为他开炮转基因的底气之一。他的调查结论毁誉参半,与方舟子、司马南、农业部的恶战,也一次次刷新着他的形象。爱他者奉若神明,恨他者诅咒入骨。他不再是电视上坏笑的小崔,言辞激烈时也再无乐队奏乐,来冲淡火药味。
倘若时光倒流回2000年春晚之前,我相信电视上那个小崔,如果怒斥转基因,一定举国景从。即便有质疑的声音,荧幕中的他,也听不到。如今,崔永元终于找到有限度自由说话的方式,但在这个时代,他同样需面对质疑、嘲讽和谩骂。
小学时,崔永元在丰台读书,时常潇洒逃课。一次上课时,他把书包从窗户扔出,跳上窗台准备跳出时,老师回头。他骑在窗台上一脸尴尬,默默回座位。
窗外就是他想要的自由。或许自由即意味着尴尬的过程,意外的打击和未知的结局。
崔永元的现状据说抑郁症了。
而抑郁症就是精神障碍性的一种疾病。
特别是它前一段时间和方舟子的论战来看,确实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啊!
崔永元调查转基因有啥结果?崔永元调查转基因的结果是,赴日本调查,发现日本的市场很难买到转基因食品。第一次赴美调查,发现很多美国人连转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第二次赴美调查做了一个纪录片。
网上的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孟山都要灭绝中国人的阴谋都是谣言。
一、崔永元转基因事件始末
崔永元知名节目主持人,曾在央视电视台工作30年,主持过《实话实说》、《小崔说事》等著名的节目,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崔永元转基因事件,据了解,早在2013年时,崔永元与方舟子的转基因辩论在网上引起热议
崔永元是出了名敢说话的人,关于崔永元转基因事件,据了解,在2013年时,有媒体报道方舟子发起品尝转基因玉米活动,实际上该活动是基因农业网发起的,而当时还在央视工作的主持人崔永元在网络上发表了评论,他说道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你可以说我 *** ,我也可以说你白吃。由此引发方舟子和崔永元的一场争论。
据了解,崔永元当时对此发出了质疑,两人就此开始争论,最后上升到质疑对方的语言逻辑问题、有无资格科普的问题等,因此关于转基因事件也争论好多年,总体来看,科学界一般都倾向于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普及,而公众对这种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心理,因为担心还没有足够多的样本来说明转基因是100%安全的,存在争议是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015年底,方舟子与崔永元转基因事件的官司也有了结果,双方被判互赔45万元。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巧妙折射了这一年转基因争论的现状,局面已现转折,渐趋理性,用扎实的研究和数据说话,官方不再遮遮掩掩、敢于亮明姿态,反转挺转力量不再悬殊、势均力敌,从这次辩论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方舟子之所以渐渐落入败局,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底气,他自己不可能去吃转基因食品,只是倡议别人吃,焉能不败。
据了解,2013年,崔永元曾自费前往日本、美国等地调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并制作纪录片力求探究真相,呼吁严防转基因滥种、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他对该领域的关注一直持续至今,这也让他更深入的了解转基因食品。
二、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转基因这个在全球承受无尽争议的词汇,成为2014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热词之一。而争议的关键在于人类是否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毕竟人类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015年1月13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一项法令,允许欧盟成员国根据各自情况选择批准、禁止或限制在本国种植转基因作物。该法令还将提交欧洲理事会,如一切顺利将于今春生效。
三、社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