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池位于泰山脚下红门路与环山路十字路口东200余米处环山路路北,主神是王母娘娘。
原来是没有泰山奶奶神像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现在也有泰山奶奶了。
不过泰山奶奶的祖庙是位于南天门之上天街东首的碧霞祠,泰山奶奶是百姓的叫法,官方名称是碧霞元君。
是的,在同一个景区。
泰山的道教文化盛行,在城内各个角落都有道教的遗迹,王母池在泰山脚下建有两重大院等,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也就是俗称泰山老奶奶,保佑一方平安。
泰山王母池
中文名王母池
外文名Wang Muchi
开放时间8:00-17:00
建立时间明清
类别风景名胜
位置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
所在地泰安
当地美食泰山煎饼、泰山三美红心萝卜
票价5元
类型景区
概述王母池王母池位于环山路东首,虎山之下,龙山水库南,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也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2]。
《泰山述记》记载:王母池本名瑶池,俗名王母池。池上为群玉庵,祀王母,下临虬在湾,前有飞鸾泉。《岱史》也说:黄帝建观岱岳,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黄帝之事,荒远难稽,但三国时曹植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即已足见王母池由来久矣。王母池建在中溪西畔,溪旁曾建有王母梳洗楼,中溪之水至此便改名为梳洗河。河上原有一座王母桥,早废。建国后又在河上筑一座石桥,取名八仙桥。桥东北立壁下有一石洞,称吕祖洞,相传吕洞宾曾在此炼丹,洞中嵌有碑碣,说是吕洞宾的题诗,但文辞粗陋,不足为观,无聊文人所为之也。
吕祖洞之北是虎山水库的大坝,大坝同龙潭水库的坝一样也为顶溢式,所不同的是坝上又建了一条近百米长的观澜桥,每至雨季,6个桥墩把水分为七派,形成7条瀑布,只有见过的人才知道,人造的景观只要恰到好处,也是十分动人的。这虎山书库与西溪的龙潭书库一东一西,一虎一龙,扼守着山前的两条溪谷,积起了两泓碧波,就像是在泰山脚下镶上了两块晶莹的绿翡翠。王母池建筑群历史悠久,经历代重修,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因此备受历代垂青。百余年来,王母池附近众多的庙宇如药王殿、老君堂、后土殿等等尽已不存了,惟独王母池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王母池为三进式庙宇,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王母池同斗母宫的建筑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依山临水而建,都有专为观水而修的房舍,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显得格外宜人。因此自古以来,从曹植、李白到元好问,无不有诗提到它,王母池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建筑布局泰山王母池道观位于泰山环山路东首王母池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王母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山门上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匾。门内为池,周环石栏,中架拱桥。池东立《泰山凿泉记碑》,叙述冯玉祥于1932年在此凿朝阳泉的经过。池西洞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内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沿阶而上至正殿,内祀明代铜铸王母坐像。殿两侧为耳房,前有配殿。东殿匾书 观澜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药王殿,原祀孙思邈,今为泰山文物展室。
后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吕祖殿。殿内原供明代彩塑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称名塑。1946年,陈毅登泰山时指示拨款加护玻璃罩,1966年像毁,1986年重塑。殿东有蓬莱阁与殿相连。殿前有悦仙亭。 庙前原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为喷水池。池南有朝阳泉,系冯玉祥为解泰城居民饮水之难而凿。庙东临中溪绝涧, 《山海经》称环水。旧时跨涧为王母筑梳洗楼,故俗称梳洗河,今柱础尚存。溪中有虬在湾。《水经注》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 湾南有八仙桥。桥南有将军石、源清流洁、水不在深诸刻。明代李养正诗:携磕踏秋遍,瑶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头。忽闻青鸟唳,仿佛到昆丘。
历史探究王母池泰山王母池道观,古称群玉庵,位于泰山南麓,山、城结合部的中溪谷口,座落于飞虬岭下,东傍梳洗河,北临虎山水库,属于泰山名胜带丽区。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中记载: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庵前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群玉庵一称由何而来,难以稽考。据三国时曹植《仙人篇》中东过王母庐,崔爱国、吉爱琴认为此地已有早期建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所跨处也。刘慧认为,这是王母池以水为号之始。
唐代李白《泰山吟》六首有朝饮王母池的句子,是否有庙,并无文献证据。由《双束碑记》可知,唐大历七年,代宗遣内侍魏成信至岱岳观修斋,并投告王母池,这是官方认可王母池的较早记载。但此时官方的几次拜访、投告等行为,目标都是岱岳观。瑶池独立地位还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是岱岳观的附属,是否有庙,也无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文献的王母池殿宇记载是宋元祐八年,宋人李谔的《王母池办置花园记》刻石,原来立于王母池内二山门的墙根处,可惜今轶。元祐八年,岱岳观重修王母殿,及砌垒山子(山墙),办置花园一所。泰山文献中,多有用这通碑文只言片语,来引证王母池历史之处。聂剑光《泰山道里记》引用了李谔的说法:按宋李谔记称,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宋代的李谔将一则神话传说采录到碑刻中,勒石在王母池。说明宋代时群玉庵一名由来已久,又无准确文献记载,已经无从追考了。聂剑光认为其说荒远,不可稽然。
在泰山地方文献相关记载中,群玉庵虽不可考,但指称今天的王母池道观并无歧义。但从文句中看,宋代的王母池与泰山中庙岱岳观密不可分,在王母池置办花园,也是在岱岳观重修的工程范围之内。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提到的庞归蒙被赐紫服,其实是对宋皇祐五年的《李若清等题名》的误读。这些题名与《办置花园记》刻在同一块石头上,《岱揽》认为如聂剑光等人右读,文句有误,应该左读,文中是李若清等道人分别掌管何种道职,并被道正赐予紫服嘉奖一事的记载。左读按职位高低从大到小,庞归蒙位卑,名列众人之后;右读则文句不通。由此可知,宋皇祐间,王母池已是比较正规、纳入官府统一管理的道观了。建中靖国元年,泰山大雨,涧谷水溢,王母池亭宇砌石皆被冲去。后由道士募工重修。
据姚建荣《重修岩岩亭碑》,正隆末年,金军与各支抗金义军在泰山附近数次激战,泰山王母池东岩岩亭毁于兵燹。明嘉靖间殿庑亭阁方具规模,清代多次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山东巡抚陈预奏请岱庙等多处倾圮,请求修整,获准。乃委泰安知府廷璐与历城名匠魏祥住持工役。工竣后,魏祥以余资修添女厕十余所,改修王母池、斗母宫东厅各一座。现在所见的王母池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的结果。80年代至今,王母池经过多次扩建,修缮旧的殿堂,才使得这座庙宇保持秀丽的面貌。
附属景观王母池梳洗河源出岱阳黄岘岭之中豀,山海经所谓环水水。南流过回马岭、水帘洞、桃花峪、饮马湾,下注王母池。有古梳洗楼基此河,所由名也。《泰山道里记》言及的王母梳洗楼已不存,石渠却因此得名梳洗河,自从虎山水库修成,石渠水势渐小,不过未曾断流。河上原有王母桥一座,亦名环水桥,为明代张虎所建,早已不存。现河上所筑石桥为清代重修,名为八仙桥。桥东北石壁上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吕洞宾在此修炼,现名吕祖洞或吕公洞:《泰山图志》云,在王母池南东崖下。唐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称金母洞,方广如夏屋,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吕祖洞与王母池道观第三进院落的七真殿相呼应,七真殿又叫做吕祖殿,主祀吕洞宾。
溪旁原有的王母梳洗楼,现已不存;传说王母在梳妆河梳洗,以瑶池为澡盆。吕洞宾偷看王母娘娘洗澡,被发现后,罚入溪畔的石洞内打坐,石洞名也由金母洞改称吕祖洞。梳洗河中,依依垂柳下,有碧水一潭,叫做虬在湾。中溪水流经八仙桥下的窄陡河道,丰水期水势激越,沙石携裹而下,年深日久,竟冲出一个大水湾,常年积水,湾底的累累巨石被冲刷成得洁白而光滑,在水势涨落间,这些条石忽隐忽现,似虬龙浮游。当地人说,虬在湾的得名与吕洞宾的传说有关。在吕祖洞有政和八年的回回翁题字: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使我踪迹不沉埋。吕祖是否真正在此修炼、此地是否真有虬龙,是否真的被吕祖度化,关系到这些能否成为历史。并非只有历史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重要的或许不是说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说。
当地文人认为,这些故事颇疑此碑必是当时道士托为仙迹,夸耀于人者也。为何在遭到文人质疑其真实性后,并未妨碍吕祖故事口耳相传,能够依然流传至今,在王母池屡屡听到香客说起?这说明这些传说跟王母池有不解之缘。它们与王母池关系密切,来解释王母池的相关风物。虬在湾传说的流传基本动力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为事物为何如此提供一种相对逻辑圆满的解释,在于它表达的观念和理想符合民众的预期。也就是说,王母池作为一组景观,它景观的完整性、意涵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附属景观,来自这些看似无稽的怪谈。正是这些无稽,综合地汇成王母池的引人入胜。
民间传说王母池与吕祖洞王母池与吕祖洞: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