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是一个视觉现象,指的是当我们观察远处的地平线时,由于地球的曲率,我们无法看到地平线后面的物体或景观。
这是因为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的视线会被地球的曲率所限制,使得远处的物体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之后。
这个现象在海洋、平原和开阔的地区尤为明显,给人一种物体消失在无限远处的错觉。
消失的地平线
书名《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詹姆斯·希尔顿
译者陶曚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数240
定价2900
开本640×960 1/16
装帧平装
ISBN9787533942090
原版名称Lost Horizon
图书信息其著名作品有《消失的地平线》、《再见了,奇普斯先生》(1934年)。
消失的地平线
出版时间:1933年4月
作者简介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 1900-1954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1900年9月9日生干英格兰,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54年12月20日因癌症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去世。其著名作品有《消失的地平线》《再见了,奇普斯先生》。
内容简介《消失的地平线》是由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发表的一部离奇的、带有神秘主义和谜一般的幻灭色彩的作品。[2]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香格里拉。
目录引言:一个神秘的熟人
第一章劫机飞越高山和峡谷
第二章掉进寒冷的山谷
第三章进入香格里拉
第四章宽容的宗教气氛
第五章飞行员的葬礼
第六章美国逃犯的宿命
第七章超越生命极限
第八章心灵平静与长寿之道
第九章永不衰老的容颜
第十章爱与生的苦恼
第十一章现实和勇气
结局:永失香格里拉
作品赏析作品特点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复盖大地。
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香格里拉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桃花源记》,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也是一个难以找寻、神秘的理想国。可是香格里拉比桃花源入世,它会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触,不会放弃科技文明的成果;它主张中庸之道,它不会偏激,但亦不会过于心如止水,无欲无求。香格里拉更有其自身的责任,乃为世界即将来临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它其实是一条现代的诺亚方舟。
影响《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后,成为当时的最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当时,《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常识告诉我们,虚构的艺术形象不等于是现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讲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同的真实事件,然而文学艺术追溯其源,又离不开现实生活,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是凭空臆造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有它的原型。根据《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启迪,人们深深领悟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外型后,本着去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去香格里拉陶冶情操,感悟西部藏区独有的哲学内涵之目标,纷纷踏足在西藏、尼泊尔、印度、喀拉昆仑及中国的东部藏区,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
与现实对比无数探险家、深邃哲学的人们,苦苦觅了半个多世纪,所见却都与书中描写的情景不尽一致,却都无法证实书中所及之深遂哲学,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无论是《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东方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画面,还是其祥和永恒。宁静淡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主题,都能在此得到显现。1997年9月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组织专家科考、评审,郑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在中国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揭开了这一世人久久不能释然的世界之谜、世纪之谜谜底。随着世界各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云南迪庆藏区成为旅游,探谜的热点,蜂拥而至的游客对迪庆的神奇自然景观赞叹不已,同时也就引出对迪庆文化、迪庆藏文化、迪庆香格里拉文化的深层思考。人们对香格里拉文化的博大给予极强烈的关注,香格里拉精神,香巴拉文化现象、藏民族文化的内蕴等一系列文化的考察和探究把香格里拉旅游热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其他作品名句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