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10973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其中:有林地19314万亩,疏林地508万亩,灌木林地4675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33万亩,宜林地34278万亩,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3%。
截至目前,全市六县(区)共落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和天保公益林管护面积5156万亩,两项国家政策共落实管护资金764084万元,其中国有林管护资金逐级下达至县,由各国有林场负责落实实施,集体和个人纳入公益林管护面积的资金下达至乡、村,由乡村负责落实。
六县(区)所有资源管护共落实管护人员2523人,其中国有林管护人员925 人,乡村管护人员 1598人。
2020年海东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十三五以来,海东市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海东市累计投入资金2565亿元,完成国土绿化3760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051万亩,封山育林5453万亩,森林经营12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
海东市
中文名海东市
行政类别地级市
人口1397万(2010年六普)
面积13160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2市辖区、4自治县
地方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秦陇片等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简介青稞酒文化广场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下辖1市辖区、1县、4自治县。
市辖区:乐都区,一县,即平安县。自治区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人(2012年)。
区位优势突出,处在西宁与兰州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通信快捷,矿藏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历史沿革独驼望河据考古发掘,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
隋唐时,今海东地区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
宋元时,今海东地区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明清两朝,今海东地区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麒、马步芳盘据青海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立海东地区,辖原由省辖的湟中、湟源、民和、乐都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新设的平安县。地区驻平安县。
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地级市政府驻地由平安县改为原乐都县,改设为乐都区。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东西长约1255公里。全区总面积13496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86855%。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西南北三面与青海省海北、西宁、黄南等州(市)接壤。
地貌与气候地貌海东市地处祁连山支脉大坂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居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鑲嵌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最高点循化县渥宝淇山端为46355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高度为1650米。全区地势总体显西高东低。各大山脉构成全区地貌的基本骨架。[2]
气候气候居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25℃,黄河、湟水谷地无霜期为3个月,年均降水量为40573毫米,总蒸发量为15813毫米。随着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力推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河流山脉河流海东市水资源比较丰富,黄河、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流经本区,形成三大水系,黄河在海东长度约189公里。全区水资源总量18亿立方米,最大可利用水量722亿立方米,是水能资源的富矿带,有李家峡电站、公伯峡电站、积石峡电站等拟建和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802万千瓦左右,年发电45亿千万时。另外海东境内还有许多内流河,大部分流程短、流量小、变化大,有的为季节性河流。
山脉境内有阿伊山脉、马阴山、有狼牙山(40198)、龙王山(42426)、古夷卡(4420)、宝淇(46355)、旺格日(4527)、松花顶(40595)、前山(3185)、谷尔尕(4056)等高山。
资源矿产资源北山风景区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钙芒硝、石膏、石英石、煤炭、硫铁、油母页岩、金矿等。另外还有铁、磷、锰、铝、铜、钼、铅、镍、铬、钴、锌、铂、石棉、萤石、石墨、云母、红柱石、方解石、重晶石、大理石等数十种金属、非金属矿。
农业资源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大麦、玉米、荞麦、燕麦、油菜、蚕豆、豌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海东鸡等。
水产主要有虹鳟鱼、鲢鱼、鲫鱼、鲂鱼等。植物盛产三红苹果、各种梨、杏子、桃子、李子、核桃、沙果、花青等杂果和西瓜、哈密瓜、金瓜等。乐都青椒、循化线椒、花椒、芦子。乐都紫皮大蒜久负盛名。
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防风等;野果和野菜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鹿角菜、柳花菜、地皮菜等。
林业资源全区林地面积7563万亩,森林覆盖率249%,其中:天然林面积374万亩,易林地面积27186万亩,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3765万亩。主要林区互助北山林区、孟达林区、峡群林区等。林木有杨、柳、榆、桦、松、柏、杉树、沙枣、黑刺、柠条、枸杞等。
人口与民族构成人口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1586万人。城镇人口4054万人,乡村人口11806万人,乡村人口比重7467%,城性人口8151万人,占总人口514%,女性人口7709万人,占总人口486%。
民族构成按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18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967万人,占总人口的4392%。其中回族3274万人,藏族1458万人,撒拉族875万人。
旅游资源瞿坛寺海东市地处河湟谷地,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青海省主要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有古建筑8处,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2处。目前,全区已有A级景区4处,其中4A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
•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城南25公里,明代宫式群组建筑,有小故宫之称。始建于明太祖洪武25年(公元1397年),以藏汉建筑工艺的完美结合和珍贵文物的收藏驰名佛教界,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姑氏赐名为瞿昙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湾氏族公墓:柳湾墓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都县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原始社会墓地,居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已发掘1714座,出土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裸体人像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地处甘青两省的交会地带,靠近丝绸之路,位于互助县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总面积169万亩。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孟达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地处循化县西倾山东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距县城27公里,被美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