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运动事件经过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工人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普法战争所导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端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

(一)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以前,法国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后,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二帝国主要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但是,财富却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人民群众生活贫困。

其中,工人阶级的处境最为艰难。

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贿赂盛行,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1857年和1866-1867年的两次经济危机中,工人工资不断下降,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失业工人日益增多,许多城市都发生了大规模罢工,罢工中诞生了一大批工会组织。

到1870年,法国成立了67个工人联合会。

在工会组织的领导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在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前的两年里,法国工人的罢工就达到188次,参加者近13万人,工人的斗争也开始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

第一国际及其在法国的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1864年12月,第一国际巴黎支部成立。

1865年巴黎支部改组,建立了由瓦尔兰、马隆、卡梅利纳等17人组成的支部委员会。

到1870年春,第一国际在巴黎的支部由先前的13个增加到25个,还建立起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

此外,还建立了国际里昂联合会、马赛联合会、鲁昂联合会等地区性支部。

第一国际的会员和同情者达到24万人。

在法国工人运动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家,其中包括瓦尔兰、阿姆鲁、里果、费列、莫罗等数十人。

他们后来都成为巴黎公社杰出的领导人。

在瓦尔兰等人的影响下,法国工人阶级提出了推翻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社会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为巴黎公社的诞生准备了政治和组织基础。

在阶级对抗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内外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1870年7月,路易波拿巴为了摆脱国内危机、争夺欧洲霸权,发动了对普鲁土的战争,即普法战争。

但腐败无能的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普鲁士军队则很快进入了法国本土。

在色当战役中,10万法军被普军团团包围。

9月2日,波拿巴被迫率军投降。

当失败的消息传来,被激怒的法国人民纷纷走上街头。

9月4日,巴黎工人、士兵和市民包围了政府大厦,驱散了议会,废除了帝制,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但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政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以反动将领特罗胥为首的临时政府。

在普鲁士军队继续向法国内地推进的情况下,为骗取人民信任,临时政府自称国防政府。

临时政府执行反对无产阶级和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巴黎人民在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举行的两次武装起义,并于1871年1月28日与德意志帝国签订了《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向德意志帝国投降。

1871年2月17日,梯也尔组织新政府。

2月26日,梯也尔同德国宰相俾斯麦签订临时和约,把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德意志帝国,并赔款50亿法郎。

梯也尔政府丧权辱国的行为激起法国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巴黎民众纷纷要求成立公社,以监督政府。

梯也尔政府的卖国政策,使德军得以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13以上的国土,兵临巴黎城下。

为了保卫巴黎,30万巴黎市民自发组成了法国国民自卫军。

3月15日,宣布正式成立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

梯也尔政府把武装的巴黎看作是对他们的威胁,决定解除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3月18日凌晨5时,梯也尔政府派出一个团的军队和警察,企图占领蒙马特尔高地和棱蒙高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阵地。

这一偷袭行动,点燃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导火索。

由于国民自卫军的警觉,偷袭的梯也尔政府军队士兵被击溃。

面对梯也尔政府军队的反动行径,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自发的武装起义。

在国民自卫军的指挥下,起义者建筑街垒,布置岗哨,派出巡逻队,集中分散的大炮,开始向巴黎市政府进攻。

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很快掌握了巴黎的全部政权,巴黎革命取得了胜利。

梯也尔惊慌失措,带领残兵败将逃往凡尔赛。

(二)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主要社会措施

1871年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第一,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6日,巴黎人民以真正民主的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了巴黎公社委员会。

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公社委员会由各区代表组成,其中大多数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代表,对选民负责。

巴黎公社委员会下设执行、财政、军事、司法、治安、粮食、劳动与交换、对外关系、社会服务和教育十个委员会,开始行使具有国家性质的权力。

第二,取消征兵制和废除常备军,以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的人民武装力量。

3月29日,巴黎公社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废除常备军并以国民自卫军取而代之的法令。

这一法令在第二天生效。

这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

第三,镇压反革命。

巴黎公社逮捕了忠于凡尔赛政府的官员、军警和反革命分子,查封了30家反革命报刊;为了应对凡尔赛政府枪杀被捕的巴黎公社社员,巴黎公社还颁布了《人质法令》。

第四,颁布政教分离法令。

巴黎公社宣布了教会与国家分离原则,不许教会干预国家事务;剥夺教会一切财产,以摧毁法国统治阶级精神压迫的工具。

这就消除了僧侣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五,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巴黎公社实行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

公社委员会全体委员、下属各委员会委员都由选举产生,国民自卫军各级领导人由选举产生,司法部门各级工作人员也由选举产生。

对选举产生的工作人员,选民可以随时撒换他们。

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的年薪不得超过6000法郎。

这薪金数目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一年的工资。

第六,执行灵活的经济政策。

巴黎公社积极组织和恢复生产,把逃亡资本家抛弃和停办的工厂、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

工人协作社领导人由人民选举产生,可以撤换。

巴黎公社禁止工厂主以任何借口克扣工人工资和对工人罚款,并实行10小时工作制,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

巴黎公社宣布免除巴黎被围困时期的房租并延长租约。

巴黎公社征用了逃亡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房子,分配给住所受战争破坏的居民和其他贫民使用。

巴黎公社禁止当铺出卖过去的典押品,,是在20法郎以内的典押品,无偿退还原主。

巴黎公社还采取措施,抚恤烈属和收容伤员。

第七,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

巴黎公社把宗教课程从学校清除出去,实现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

巴黎公社规定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开办了各种职业学校,还请来老工人传授技术。

广泛设立图书馆、博物馆,成立了艺术家协会和演员协会等团体,恢复了剧院的演出,以活跃社会生活。

巴黎公社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最突出的一项措施,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把教师的工资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400—500法郎提高到1500—2000法郎。

第八,实行男女平等的社会政策。

公社通过法令宣布妇女拥有选举权,男女教师同工同酬。

第九,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和平的对外政策。

巴黎公社成立后就宣布,公社的旗帜是世界共和国的旗帜,反对民族侵略和民族沙文主义。

巴黎公社摧毁了1810年拿破仑一世为炫耀其战功而竖立在旺多姆广场上高达44米的凯旋柱,并将旺多姆广场改名为国际广场。

巴黎公社对居住在巴黎的外侨给予法国公民同等的权利,体现了法国工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巴黎公社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定、 实施了一系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巴黎公社关于解决债权和债务问题的政策,拯救了巴黎的中产阶级即债务阶级,受到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欢迎。

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苛捐杂税以及无止境的压榨,给农民带来了希望。

除了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几乎所有的巴黎人,包括小贩、手工业者和商人,都一致拥护巴黎公社的政策。

巴黎公社制定的措施,尽管有的只是初步尝试,有的还来不及实行,但是已经显现出新型无产阶级国家的特点及其社会主义性质。

因此,马克思认为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巴黎公社也得到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

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和美国工人都开展了声援巴黎公社的活动。

(三)巴黎公社的失败

梯也尔政府逃到凡尔赛后,与德国军队勾结,出卖民族国家利益,共同镇压巴黎公社。

1871年5月21日下午,凡尔赛的政府军攻入巴黎,一场残酷的巷战开始了。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巴黎公社社员为了保卫革命成果,抱着与巴黎共存亡的精神,与敌浴血奋战。

1871年5月27日,政府军开始围攻巴黎最后两个工人区。

在拉雪兹神甫公墓,200多名公社战士与5000名凡尔赛士兵展开肉搏,大部分公社战士壮烈牺牲,被俘战士全部被枪杀在墓地的一堵墙前。

这堵墙后被命名为公社社员墙为世界无产阶级所纪念。

28日16时,公社战士坚守的最后一个街垒被攻克。

英雄的巴黎公社在经过不屈的斗争后,最终被凡尔赛军镇压下去。

从5月21日到28日,巴黎人民用鲜血保卫巴黎公社,后被称为震惊世界的五月流血周。

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

公社失败后,凡尔赛军对起义者进行了疯狂报复,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

1871年。

法国普鲁士战争失败。

法国巴黎无产者发动武装斗争,打败资产阶级,成立了巴黎公社。

他是第一个由无产者建立的革命政权。

实际也是第一共产国际的工人运动的实践成果之一。

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象征意义。

1792年7月底,巴黎公社在地方各级发起了一场罢黜国王、废除所谓积极和消极的公民的区别的运动,并开始为1792年8月初的起义做准备。

8月10日晚,资产阶级共和党主导的巴黎公社被一个新的、雅各宾派占多数的反叛公社所取代。

它在推翻君主制、组织保卫巴黎和法国抵御外国干涉主义者的攻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黎公社于1792年11月选举出皮埃尔·加斯帕尔·肖梅特和雅克·勒内·埃贝尔领导,并在1793年和1794年成为了重要的革命机构。

由于反革命的热月政变(1794年7月9日至10日),巴黎公社被废除。

在法国发生的巴黎公社运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想要叙述这段伟大的历史,还得先从普法战争谈起。

普法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是两国的统治者。

普法战争前,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已经成立,正准备武力统一南部,同时也想夺取法国矿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一步称霸欧洲。

当时的法国由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权,1852年12月2日,他自封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为了摆脱帝国的危机,他千方百计阻挠德国统一,并想夺取德国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普、法两国统治者都想打仗,都积极备战。

战争开始后,法国军队一败再败,不久,法皇路易·波拿巴、法国元帅和三十九名将军以及将近十万名士兵也成了普鲁士的囚徒。

法军惨败的消息传来,整个巴黎顿时被愤怒吞没。

9月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可是资产阶级窃取了胜利的果实,成立了国防政府。

此时,普鲁士军队已侵占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并以二十万大军包围巴黎。

人民对普军入侵的回答是:武装起来,保卫法兰西。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工人们组成了一百九十四个营的国民自卫军,共三十万人,次年三月份,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立。

与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资产阶级政府露出了可耻的卖国嘴脸,他们答应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同时给普鲁士赔款五十亿法郎。

政府首脑梯也尔还把三十万工人武装视为心腹大患,于是他就策划了一次偷袭工人大炮阵地的行动。

1871年3月18日凌晨三点,几百名鬼鬼祟祟的政府军摸上了放有一百七十多门国民自卫军大炮的蒙马特尔高地,杀害了守卫高地的哨兵。

当他们正想把大炮拖走的时候,被高地附近的妇女和儿童发现。

噌哨噌的警钟声敲响了,政府军被潮水般涌来的人们包围起来。

政府军的军官气势汹汹地下令开枪,有些士兵颤抖着手举起了手中的枪。

这时,一位妇女挺身而出,她对士兵们说,你们手里的枪是工人造的,难道你们要用对付敌人的枪来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吗?不害臊吗?她向前走了几步,对士兵喊道:开枪吧,就对着我的胸膛。

一枝枝枪不由自主地放了下来,反动军官连续下了四次开枪的命令,但士兵们拒绝服从,反而把那两个军官抓起来枪毙了。

一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大搏斗正式开始了。

工人武装迅速向市中心推进,不少政府军士兵也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反动军队溃不成军,梯也尔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就坐着马车狼狈的向凡尔赛逃去,资产阶级的达官显贵们也争先恐后的逃走。

当天晚上,国民自卫军控制了整个巴黎,在起义工人和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革命的红旗从市政厅的屋顶上冉冉升起。

1871年8月18日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胜利的起义者太麻痹,太没有经验,太善良了,他们居然让梯也尔顺利地将两万军队撤出巴黎,也没有用自己的三十万大军踏平龟缩在凡尔赛的两三万反动军队,给了梯也尔一个喘息的机会。

3月26日,巴黎的男女公民们像过节一样参加了公社委员的选举,选出了瓦尔兰、鲍狄埃等八十六名公社委员。

3月28日,隆重举行了巴黎公社的成立大会,公社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宣告成立。

当巴黎公社成立后,首先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军队和警察,用人民武装来代替它们,其次是设立了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十个委员会,第三是制订了一系列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

比如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设立救济贫民的专门机构,禁止任何机构收取罚金或任意克扣工人工资、提高教师待遇等等。

一个多月后,梯也尔从容地集中了大批军队,普鲁士政府又把十万法军战俘交给梯也尔,并允诺普军暗中支持法军,5月20日,梯也尔匪帮向公社发动总攻击。

5月21日,一个混入公社的坏蛋指引反动军队从西南方向窜入巴黎城,此后的一个星期中,公社战士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月流血周。

敌人太强大了,战争逐渐向不利于公社的方面转化。

5月23日,公社最重要的高地——蒙马特尔失守,凶残的敌人要给两个月前在这里被枪毙的军官报仇,于是他们就在高地附近抓了四十二名男子、三个妇女和四个孩子,并要他们跪下接受枪决。

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个街垒陷落,存在了七十二天的巴黎公社被资产阶级扼杀在血泊中。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原则是永存的。

巴黎公社的原则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已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态度。

1871年2月,同德国(当时普鲁士隶属于德意志的一个邦联国)草签了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给德国。

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发现。

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

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许多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与巴黎公社直接有关的事件是普法战争导致巴黎公社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巴黎公社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后在巴黎爆发的起义的产物起义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战争的惨败,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工人阶级持续增长的不满情绪,上可追溯到1830年代,发生在里昂和巴黎的第一次工人起义

1870年9月2日,被围困在色当的法国皇帝拿破??三世下令投降,帝国也就随着皇帝的投降而崩溃。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

由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奥尔良派分子组成的新政府,自称为;国防政府;。

普鲁士并不满足于皇帝的投降,继续大举进攻法国。

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

为了保卫巴黎,巴黎工人阶级建立了194个营的国民自卫军,人数达30万人,由工人自己选举产生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

这是一支与国防政府对立的政治力量。

国防政府的首脑梯也尔就是1848年镇压巴黎六月起义的同谋,而当年起义的幸存者大多又参加了巴黎的工人武装。

1871年3月18日凌晨,他派政府军偷袭了蒙马特尔高地,企图一举夺取国民自卫军集中在那里的大炮。

巴黎工人则以起义作为回答,内战爆发了。

仅仅一天,工人就占领了市政厅。

梯也尔政府匆忙逃往巴黎城郊的旧王宫凡尔赛宫。

3月26日,巴黎人民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了工人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公社是由普选产生的巴黎各区代表组成。

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

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军队;新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机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团体管理,严禁克扣工人工资。

公社还规定工作人员薪水最高不得超过工人最高工资,不受群众信任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撤换。

这时,逃往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对付巴黎公社。

但公社却没有乘胜追击。

由于巴黎被围困,公社同外地的联系也很困难。

为了夺回巴黎,5月10日梯也尔与普鲁士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

普鲁士答应放回10万名法国战俘,并同意凡尔赛军通过普军阵地去进攻巴黎。

5月20日,梯也尔发动了对巴黎的总攻。

5月21日,凡尔赛军在奸细的策应下攻入巴黎,开始了称为五月流血周的大屠杀。

5月23日,政府军通过普鲁士军队的防线攻陷蒙马特尔高地。

5月24日,市政厅也被攻下,巴黎公社的主要成员德勒克吕兹牺牲,瓦尔兰被捕。

5月27日,5000政府军围攻退守在巴黎东北的贝尔-拉雪兹公墓的最后200名公社战士,最后这些战士在墓地的一堵墙边全部牺牲。

5月28日,公社失败。

梯也尔政府对公社社员进行了血腥镇压。

大屠杀整整延续了一个多月,2万人未经审讯就被枪杀,加上在战斗中牺牲的,总计死难了3万多人,逮捕、监禁、流放、驱逐的人达10万以上。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被迫割地赔款,使法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由此引发了3月18日革命,3月28日建立了巴黎公社,公社颁布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到了5月28日公社失败,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在色当会战中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和儿子被普鲁士俘获,法国战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割地中有阿尔萨斯和洛林(看过都德的应该知道)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德国统一了)在法国凡尔赛宫称帝

巴黎人民非常愤怒

1871年四月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发生起义成立新政府、警察等。

同年5月起义失败。

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广大群众的极度不满。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3月26日进行公社选举,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

卡尔·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书名法兰西内战

类别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译者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拼音fǎ lán xī nèi zhàn

领域经济、政治、教育

简介马克思于1871年4~5月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所写的就巴黎公社问题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马克思先写了这篇宣言的初稿和二稿,随后又写了定稿。定稿本在1871年5月3日被总委员会一致批准。1871年6月中旬在伦敦用英文印行,1871~1872年又出版了法、德、俄、意、西班牙和荷兰各种文本。

1939年上海海潮社曾出版由郭和翻译的中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重新翻译了《法兰西内战》这篇着作,载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法兰西内战》精辟地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法兰西内战》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既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在1891年所写的导言中说,这部着作善于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表明马克思在剖析历史事变中的惊人的天才,这部着作为后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

导言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引者注: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旧式的起义,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

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德国所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到处都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到处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五九五、五九七、六○三、六○七页)

说完这些话不到五个月,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他就去世了。

目标指向人类政治发展史告诉我们,建设廉洁政治,就是让政治权力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也就是说,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权力目标指向,才是真正的廉洁政治。廉洁政治本身就具有典型的人民性特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脍炙人口的警言是廉洁政治人民性的切实体现。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归宿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揭露和斥责旧政府腐败无能,倡导廉洁政治的一部着作。在整部着作中,人民一词多次出现,贯穿整个着作。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力量是打击腐败的根本性力量。恩格斯在序言中揭露并痛斥了当时整个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腐败状况,指出资产阶级使经济财富得到大幅度发展,不过,得到更大程度发展的还是贪污舞弊和普遍的盗窃,干这些事情的人麇集在皇帝宫廷周围,从繁荣所带来的财富中抽取巨额的红利。

要改变这种腐败状况,除了发动一场人民战争之外,别无他法。当普鲁士军队逼近巴黎,腐败的法国政府宣布妥协停战,可巴黎工人却不让一个普鲁士人越出,巴黎的工人们竟使一支让全部帝国军队放下了武器的军队对他们那样敬畏。这种敬畏是对人民力量的敬畏。马克思始终坚信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民就不可能存在。

当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时,马克思就揭示了这个使资产阶级的头脑怎么也捉摸不透的怪物的本质,即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马克思对公社本质的阐述告诉我们,公社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使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价值主体,第一次感受到国家主人的地位。

与此同时,公社通过一系列廉政建设,防止权力腐败,保障了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公社与旧政府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公社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目标性,而旧政府只为腐朽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服务。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作出深刻总结:巴黎工人发动革命,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而人民组成了公社,更是将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

公社实行普遍选举权,消除这个国家躯体上存在的寄生赘瘤,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而是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倡导的人民至上指向是其整个廉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充分凸显了政治伦理学中政治价值理念的人民至上性。在政治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政治价值理念和价值归宿是什么?这是政治伦理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政治活动及其发展应该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和幸福,而不是成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政治道德和伦理建设亦是如此。政治伦理及其产物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评判、心声和信任。

对人的全面、终极关怀,努力提升人的幸福能力是政治伦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一种政治文化是否先进,关键就看其是否敬畏民意,是否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是否以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根本的价值和伦理评判标准。因此,坚持人民至上,才是政治价值理念目标的正义定位和指向。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述廉政思想及实践时,价值指向就是人民。马克思通过阐述巴黎公社采取的一系列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权的措施,就是为了说明在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权力的主体是人民,权力服务的动力是人民的需求,权力使用的评价尺度是人民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程度,权力的终极目标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以及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至上是马克思廉政思想的价值定位和归宿。这正好凸显了政治伦理所追求的人民至上的目标指向性。因此,马克思廉政思想是一种以人民至上为目标指向的政治伦理文化。

民主反腐政治制度伦理的诉求廉政建设与腐败水火不容。建设廉洁政治,就必须彻底防治腐败,而防治腐败的根本方法就是民主。民主既是一种政治价值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自由、平等、人权的保障。俞可平教授曾指出:民主政治最契合人类要求自由、平等、尊严的本性,最有利于人类个性和人格的完整。在阶级社会,只有民主政治,民意才能成为价值。如果没有健全的民主制度,民意就可能被阻挡、被扭曲,人民赋予的权力就会被滥用,进而导致腐败滋生。

只有通过真正的民主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腐败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民主反腐是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民主反腐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现实展示。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充分表达了民主反腐的价值正当性,阐述了以民主反腐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思想,从而阐发了打造廉洁政权的关键,这使得马克思廉政思想凸显了政治制度伦理的必然诉求。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权是少数人利益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导致权力使用的异化,进而滋生腐败。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出路,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针对当时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腐败状况,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源于社会最丑恶的东西,即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而与这个丑恶东西的直接对立物就是公社。公社成员是通过民主的手段普选出来的,

公社完全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形式,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里的市政委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普选权的真正意义在这里得到凸显。在公社体制下,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能公开地团结在工人周围,他们和工人一起构成国民自卫军的主体,他们和工人在公社里一起开会,他们在共和国联盟里为工人做中介人。

这在以往的国家体制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马克思认为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使权力干干净净为人民服务,做到廉洁奉公,仅靠民主选举是不够的,还要加强民主监督。

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马克思多次赞扬公社采取的对权力的监督措施。公社行使的职能应由公社的勤务员执行,因而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在马克思眼里,公社可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诩绝不会犯错误。

它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来,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让公众知道。公社不同于以往的集权专政制度,必须时刻处在人民的视线中,接受人民的监督。马克思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所有大城市都按照巴黎的榜样组成公社,那么,国家寄生虫大军将被搬掉;教师将代替各级僧侣;国家法官将换成公社的机构;国民代表的选举将不再是总揽一切大权的政府玩弄手腕的事情。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反腐,民主是弘扬廉洁精神,抵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和尖锐武器。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使人民掌握了原来由剥削阶级掌握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而能从根本上对政府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铲除腐败赖以滋生的温床,实现廉洁政治。巴黎公社被马克思称为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新社会的光辉先驱,主要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施。

正因为公社践行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使民主精神内化为公社成员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尺度,才防止了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机关人员在腐败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阐述的民主反腐的廉政思想,为建设廉洁政治提供了保障,符合政治制度伦理的现实诉求,是政治伦理的真实表达。

现代政治伦理学认为,政治制度伦理是整个政治伦理的轴心和关键,是政治伦理的核心支撑。任何政治制度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因为政治制度本身就是通过已经确定的规则方式,对政治生活中利益关系加以稳固化,从而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利益与价值取舍、倾向或偏向。

正如莱斯利·利普森所言:政治的核心包含着选择在政治中,我们总是永不停歇地争论是与非,辩论互相替代的政策的优与劣,争辩那些终极目标的明智性,并且衡量可能方法的有效性。一句话,我们置身于对价值的探索之中。政治制度伦理有诸多本质规定,如公平、正义、民主、效率等。其中,民主是关键。

健全的民主制度,能形成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衡和监督,防止权力成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从而使权力始终为最广泛人民谋幸福。没有民主,公平正义的善治将无从谈起,政治制度伦理便无法保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彰显的民主反腐的价值正当性,既体现了致力于人的解放的政治价值理念,又凸显了民主、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意蕴,是维护、支持和保障政治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诉求。因此,马克思民主反腐的廉政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制度伦理意蕴,体现了政治制度伦理在政治权力运行、政治体制保障中的必然诉求。

敬畏责任政治主体伦理的自觉廉政文化对于政治行为主体具有伦理约束,又具有道德的规范和责任的要求。从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廉政文化是一种道德责任文化。廉政,是为政者之本,赋予为政者高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廉政和责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就必须负有高度且真实的政治责任感;只有坚持廉洁政治,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因此,敬畏责任是廉政文化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衡量一个政权、一个阶级或一个执政党是否廉洁为民,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是否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是否保持高度责任心,敬畏责任。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所实行的民主原则,并反复强调要对人民负责。

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消除了以往行政和政治管理是神秘事情的错觉,它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责任制来代替虚伪的责任制。在公社里,每个人公开地、朴实地做他们的工作,从不贪图享乐、以权谋私,像普选产生的市政委员必须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法官和审判官这样的高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

公社之所以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就是因为其第一次使人民成为国家管理的主人,对人民赋予的权力负责,而人民既然能立即受惠于公社共和国,必将很快地对它产生信任。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政府标榜着民主,但却将公共权力和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因此,这种民主必然是虚假的民主。

这种虚假的民主是对道德责任的亵渎和忽视,加速了少数人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致使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这个实体从头到脚污点累累,其集中表现是,在国内腐败透顶,在国外极端无能。马克思在总结公社经验时特别指出,公社在摧毁旧政府的物质力量后,便急切摧毁作为压迫工具的精神力量,即僧侣势力,这恰好证明了公社铲除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表达的敬畏责任的廉政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凸显了政治主体的伦理要求。在现代政治伦理建设中,我们提出了民主、法治、诚信、幸福等善治目标,而完成这些目标的前提就是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责任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不仅是政治主体的道德要求,更是政治主体最基本尺度,是政治伦理建设的基础工程。洛克曾指出,公共权力是人们让渡自己部分权力的产物,是通过契约而建立起来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政治主体与公众之间是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要求政治主体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对公众负责,保障公众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尊重民意、属守职责、取信于民、服务人民,是政治主体敬畏责任的逻辑基础和道德要求。没有责任,没有起码的政治责任感,政治主体伦理无从谈起。

政治主体对责任的敬畏和伦理评判体现了一种主体的自我意识。在责任的伦理约束与规范下,作为外在理性和善恶标准的道德规范逐渐积淀到政治主体的内心,扎根并得到稳固,最后形成道德规范和伦理习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因此,敬畏责任是政治主体伦理的现实体现。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只有建立责任政府,才能取得权力的合法性,才能取信于民,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从而抵制腐败,建设廉洁政治。马克思的这种敬畏责任的廉政思想符合政治伦理主体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体现了在民主的政治生活中,权力来自人民,并为人民服务,政治主体敬畏责任,就是对人民负责。

勤廉节约政治生活伦理的应然勤俭节约,廉洁自律是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廉政文化要求执政者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健康向上的政治廉洁氛围,做到勤政为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这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以及养成的生活修养。一旦政治生活背离了勤廉节约的准则,就会陷入腐化的泥淖。因此,勤廉节约是廉政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考量政治主体生活的基本指标之一。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述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一系列勤廉节约的措施,从而表达了其廉政观的伦理诉求。马克思指出,公社由普通工人组成,他们每天勤恳、朴实地工作,并公开宣布公社一旦被逼到绝境,就会把自身埋葬在巴黎的废墟中。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体现着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旧政权,建设廉洁为民政府的坚定决心。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是一个真正的廉政组织。

他曾指出,对农民来说,公社的胜利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因为公社能使农民免除血税,能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这与秩序党向他们索取寄生的、糜费的国家机器的费用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还指出了公社实行的两大节约措施,一是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二是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

由此可见,公社一开始就不仅进行整治改造,而且还厉行节约,实行经济改革。⑥对于公社采取的这一系列勤廉节约措施,马克思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在马克思看来,建设真正的廉洁政治,就必须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厉行廉政、勤俭节约,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维护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利益,防止任何形式的政治私利和腐化。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的勤廉节约思想充分凸显了政治生活的伦理诉求。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伦理更多体现在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和日常生活中。评价政治主体行为选择和日常生活是否符合政治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关键看其是否自觉遵守勤廉节约的伦

理规范。勤廉节约倡导勤政爱民、清廉无私、节俭朴素,是执政者必备的道德素质和伦理尺度。在政治活动中,为了保障政治资源能合理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党就必须高度重视勤廉节约。勤廉节约是政治生活伦理的重要价值基础。

通过勤廉节约来规范政治主体的政治生活,能真正体现出政治活动与政治权力的民众性基础与价值取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勤廉节约思想,不仅以鲜明的态度批判了腐朽思想,揭露并痛斥了旧政府奢华糜烂的腐化生活,还为无产阶级政权整合全社会的智慧与资源,达成政治主体与民众的共识,优化权力组织模式,降低权力运作的成本,提高权力的运行效率,减少权力的腐化,及时矫正政治权力的价值取向对人民切实利益的偏离,达到政治廉洁与清明的目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价值牵引。这充分凸显了日常政治生活应该遵守的政治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具有深刻且现实的政治伦理意蕴。

结论与启示从政治伦理视角来看,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表达的人民至上、民主反腐、敬畏责任以及勤廉节约的廉政思想,对当今我国建设服务、法治、责任和廉洁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第一,以人民至上为指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马克思廉政观的人民指向性告诉我们,任何政党或政府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必然导致腐败,不可能有良好的党风政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腐败。

只有以人民利益为方向,以依靠人民为根本,才能打造真正的廉洁为民政府。在中国,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时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拜人民为师,不忘人民利益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幸福。

在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关注人民切实利益,多倾听人民真实心声,把人民关注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处理,多干实事,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切忌形式主义,空口言谈。

第二,以民主反腐为契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治不仅仅是法律治理,还包括自由、平等、民主、善德等社会价值。法治如果没有民主的保障和注入,就会显得僵化而无法体现为人民谋利益这一价值取向。因此,法治政府离不开健全的民主制度。

马克思廉政观彰显的民主反腐价值理念启示我们,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构建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保证党的廉洁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充分发挥民主政治的价值和优势,健全和创新现有民主机制。一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党内民主的机制,如,消除一把手的特权;推行党务公开;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改进党代表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创新党内权力授受方式,实行党代表直选和竞选等。

另一方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加强民主监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和监督权。积极完善民主反腐制度,推动廉政建设,必将能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稳定保障。

第三,以敬畏责任为尺度加快责任政府建设。马克思廉政观敬畏责任的道德自觉性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尺度,但更是一种道德责任。一个政党的责任性高不高,是衡量其是否清正廉洁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廉洁的角度来审视责任,以责任的尺度来评判廉洁,是马克思廉洁观的重要特征。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彰显清廉奉公、执政为民的廉洁特色,必须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度责任感。

既要对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负责,又要在责任的清单中凸显人民幸福的鲜亮字眼,允许人民大众提出追求幸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思想和主张,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负责。唯有如此,反腐倡廉工作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取得令人民群众满意、高兴的成效。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运动事件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