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汉舞 跳旦是什么

跳旦是一种传统的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四川巴蜀地区。

跳旦的动作优美、独特,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舞蹈者需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身体控制和协调,以及灵巧的脚步和手势表达来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

跳旦不仅考验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技巧,还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表演力。

通过跳旦,舞者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同时也传递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力量与美。

它既是一种文化瑰宝的继承,也是一种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汉舞

中文名汉族舞蹈

又名汉舞

舞种民族舞

代表性舞蹈龙舞等

基本特征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出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狭窄的居住空间与相对疏远的人际关系;外来文化因素与高科技娱乐的引进等多种因素,使城市中的一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而时常由此导致作出汉民族没有舞蹈的结论。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和热烈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对于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的祝福,对于未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祈求,以及获得一年中唯一一次身心的彻底放松和欢乐,便把所有的时间和心力统统贯注在春节期间所举行的活动之中。

只要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从农历的腊月下旬至新年的几乎整个正月,都可称作春节期间。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制作新衣、清洁宅院、准备祭祀供品、筹做节日佳肴到准备欢庆活动仪式、演出等倾注着百般的热情,以获得对新一年期盼的实现。冬季的正月,是中国所有农区的农闲期,为筹划、欢庆春节提供了条件。在汉族,春节民众欢庆活动,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开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灯节作为活动的最高潮和终结。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在正月二十八还要举行一次团圆年后的再团圆。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

著名舞蹈龙舞《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狮子舞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秧歌舞《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祭孔乐舞如果说高台、地会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那应该说真正的汉族舞蹈则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

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履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而东山之征即武功对边境的靖宁。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见人物传)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又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会典》与《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

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复盖了乡村。

建国以后,舞蹈进入了全盛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现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

历史沿革先秦舞蹈(一)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舞蹈

如《葛天氏之乐》。舞者三人,执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谷茁壮,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赐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兽。

(二)各时代颂扬祖先业绩的大型乐舞

如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娱乐的小舞

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四)娱神的巫舞

如《代舞》和戴面具驱鬼除疫的《傩》舞。

汉代舞蹈《七盘舞》,以七盘置地而作伎舞,穿插于《百戏》之中演出;《铎舞》,手执铎铃而舞;《公莫舞》,舞者执巾或舞长袖;《髀舞》,用有柄单面鼓作道具的集体舞。还有从巴蜀引进的《巴渝舞》等。

魏晋以后,北方《相和大曲》的乐舞有《罗敷》、《何尝》、《夏门》、《碣石》、《白鹄》、《为乐》、《王者布大化》、《白头吟》、《东门》、《西山》、《默默》、《园桃》、《置酒》、《洛阳行》等。南方则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舞蹈《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宫廷乐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颂唐太宗业绩的《破阵乐》。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动作刚健的舞蹈称《健舞》,如《剑器舞》、《柘枝》、《杨柳枝》等;动作柔宛者称《软舞》,如《绿腰》、《团乱旋》、《兰陵王》、《春莺啭》等。?

宋元舞蹈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汉舞 跳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