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来阐释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
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
汉娜阿伦特
中文名汉娜·阿伦特
外文名Hannah Arendt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海德堡大学
职业思想家、政治理论家
代表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
人物简介汉娜·阿伦特,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她认为极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排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着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其他作品1、《阿伦特和海德格尔书信集》
2、《阿伦特和雅斯贝尔斯书信集》
3、《阿伦特和布留歇尔书信集》(布留歇尔为阿伦特后来三十年岁月相濡以沫的丈夫)
4、《阿伦特和玛丽·麦卡锡书信集》
5、《阿伦特和库尔德·布鲁门费尔德书信集》(库尔德是将犹太人的视角引进阿伦特的视野的人物;三十年代欧洲犹太组织领袖之一。)
6、《我愿意理解:有关我的生活和着作的回答》
7、《奥古斯丁爱的观念》(二十年代在雅斯贝尔斯那里完成的博士论文)
其余还有关于犹太复国主义问题的两三本文集《犹太复国主义的困境:随笔和评论》、《以色列和反犹主义》等,由他人编辑。
相关电影《汉娜·阿伦特》: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1]
相关新闻1929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爱的概念:一项哲学解释的尝试》。甫一问世,该论文就在《哲学年鉴》《康德研究》《日晷》《德意志文学报》等当时德国重要的杂志上收获书评。评论者们认为阿伦特主要犯了两方面的失误:第一,她没有注意到奥古斯丁是神学家这个事实;第二,她并不顾及同时代的那些神学家对奥古斯丁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