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四大名纸,他们分别是《谢公笺》、《高丽纸》、《澄心堂纸》和《金粟笺纸》。
蔡襄《澄心堂帖》
中国历朝历代都创造过许多的名纸,这些名纸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开门见山: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
用纸如用阵,古人用纸,是真的很讲究。
纸可作被的剡藤纸
因资源枯竭而失传
书写材料的变革至纸出现是在西汉,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时,麻、布、棉絮和树皮做出的纸仍是粗糙的,而在百年后诞生的剡藤纸却因薄、韧、白、滑的特质成了当时书写所用的上好纸张。
剡藤纸,也被称为玉叶纸,以产于剡县(今嵊州)而得名。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
唐人顾况《剡纸歌》云: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稜。
剡纸制作工艺特色在硾,剡藤要像斩肉泥一样排捣多次,藤本纤维长而韧,自须捣熟才能成好料。
这种纸在冬季制作最佳,所以又有敲冰纸的说法。
张伯玉诗敲冰呈妙手,织素竟交鸳,《新安志》记载纸,敲冰时为之益佳,这是因为纤维经冷水后韧劲更足。
剡藤纸在西晋时期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备受追捧。
晋中叶,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
唐代,称公牍为剡牍,荐举人才的公函,亦名荐剡,剡纸可谓盛名擅天下。
唐代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中说:异日,过数十百郡,郡东雏(洛阳)西雍(长安),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足见剡藤纸质地之佳,用之者广。
剡藤纸不但是书写上品,还可用来制帐、制被。
五代时有诗:清悬四面剡溪霜,高卧梅花半月床。
陆游有《谢朱元晦寄纸被》诗曰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纸可作被,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大概是以轻白之纸衬丝绵作絮的。
由于藤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
到宋嘉泰年间,剡藤纸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剡中竹纸,名声盖过了藤纸。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嵊县志》中说今莫有传技术者。
除了剡藤纸,晋代还有一些当时出圈但未能久传的名纸,如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为当时的书法绘画盛状增色不少。
蚕茧纸又名凝霜纸、银光纸、凝光纸,纸像白霜一样,又白又细腻,产于安徽黟、歙两县。
相传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所用的就是这种珍贵的凝霜纸。
与薛涛笺齐名的谢公笺
独得其精髓
唐朝的造纸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和扩大。
有一种硬黄纸,是把白纸用黄檗(黄柏)浸染,称为黄纸。
唐政府规定只有皇帝诏书才能使用黄麻纸,因而出现了黄麻作为诏书的词语。
佛经也用特制的黄纸,叫写经纸。
之所以叫硬黄纸,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唐人遇到魏晋人书法墨迹,为保存下来采用硬黄法进行勾摹,即取纸在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待纸性变硬变透明,再影写。
硬黄纸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纸。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
从原料上看,宋代金粟笺多为楮皮和桑皮两种原料混抄制成。
从工艺上看,宋代金粟笺是唐代硬黄纸的延续,在原纸基础上进行了涂蜡、砑光等处理,成纸质量极佳。
米芾不少作品用的纸就是金粟笺纸,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质地硬密,防蛀抗水。
唐朝还有一种名传千古的纸——薛涛笺。
薛涛笺又名浣花笺松花笺等,是一种长宽适度、便于题诗的笺纸,制作精致。
《博物志》记载:元和中,蜀妓薛涛造十色花笺,深为社会所宝。
相传薛涛居住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随处可见红色芙蓉花,遂萌生制作红色笺纸的创意。
因其爱写四言绝句,常用纸张尺幅太大,故尝试制作小巧纸笺。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入芙蓉花末汁而制。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薛涛造十色笺只是宋人的一种误传,实际上薛涛笺颜色相对单一,只有红色一种。
薛涛笺在唐代深受文人喜爱,元稹、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刘禹锡等二十余人,都与薛涛有过诗词唱和,而且大多使用的是薛涛的花笺。
韦庄在《乞彩笺歌》中提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以此赞美薛涛笺。
至唐末,薛涛笺已极为名贵。
后世,薛涛笺的原作不复得见,历代纷纷仿制。
在众多薛涛笺的追随者之中,谢公笺可以说是最独得其精髓的一个,为宋初谢景初创制,因而得名。
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分别是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
这种纸雅致有趣,色彩丰富,成为历史上与薛涛笺齐名的笺纸。
北宋版洛阳纸贵
澄心堂纸让大文豪都不敢下笔
澄心堂纸,可谓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
北宋名臣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其价值可见一斑。
澄心堂纸始于南唐,由李煜研制。
澄心堂是南唐宫殿中一座便殿,原名叫诚心堂,是历代皇帝的书房。
据记载,为了造出顶级的纸,李煜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研制各种造纸配方。
为此,他不惜将澄心堂让出来,作为贮纸之所。
经过几年的琢磨,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澄心堂纸问世了,一时间惊艳了世人。
南唐澄心堂纸的原料为楮皮,制作过程中运用了涂布、砑光等加工技术,是一种白色、厚实、坚硬的加工纸,世称薄如竹纸、韧如皮纸,色如霜雪、寿如松柏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绝一时。
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澄心堂纸的最大特点是薄、滑、白、韧。
李煜将澄心堂纸视若珍宝,仅在奖赏有功大臣时才会赐出一些,所以传世极少。
后来,南唐国灭,宋朝统一了中国,宋朝皇帝们就获得了李后主当年特别定制的澄心堂纸,据传宋徽宗的名画《柳鸦芦雁图》就是用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之所以能在宋代盛名远扬,以至于百金不许买一枚,堪称北宋版洛阳纸贵,与两位大文学家的推崇是分不开的。
据说欧阳修曾从文学家刘敞处得到十轴澄心堂纸,作诗称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
这纸好到连大文豪都不敢下笔,不过欧阳修也还大方,他又转送了两轴澄心堂纸给自己颇为赏识的梅尧臣。
梅尧臣更是受宠若惊,他在给欧阳修的诗文中说: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君今转遗重增愧,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后兵扌奢裂防婴孩。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意思说当年李煜还活着的时候,这纸就百金难求,现在价值更贵重了,你却送我两张。
我没有你那么有才,根本不舍得在这么昂贵的纸上写诗作画。
不得不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小心看护,每天还得防着家里小孩给我弄坏了。
每次打算用的时候,拿起笔却又舍不得,只好看着远处的风景惆怅。
把一张纸看得如此重要,正是因为世间再也找不出一个李煜来造纸,原版的澄心堂纸成了孤品导致的。
后世对澄心堂纸的仿制一直不停。
宋代著名造纸家潘谷就曾仿制过这种纸,世称宋仿澄心堂纸。
潘谷仿纸成功后,送了三百张自己仿的纸给梅尧臣,梅尧臣拿这纸与欧阳修送的正版作了比较,得出结论——仿制的不如原先的光滑厚实。
但是即便是仿版,仍颇受文人珍视。
1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始制于南唐,是南唐文房三宝之一,被评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以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著称。
2谢公笺
谢公笺是古代非常著名书画用纸,在历史上与唐代的薛涛笺齐名,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色,而又名十色笺。
3金粟纸
金粟纸是宋代名纸,为金粟寺之大藏,故又名金粟山藏经纸,此纸大约造于宋代治平年或更早,乃用桑皮、楮皮加工而成,专供寺院写经之用。
4高丽纸
高丽纸是古代四大名纸之一,为古代高丽国所产之纸,唐朝时作为贡品传入我国,其质地坚韧、光洁,受墨微渗有韵,宜书宜画,且有镜面及发笺等多类品种,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
四大名纸分别是如下
1、黄麻纸,一种用黄蘗汁染制麻纸而成的古代名纸,由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发明。
纸质粗厚,耐久防蛀,常用于抄写经文。
2、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
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3、硬黄纸,唐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
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
4、水纹纸古纸名。
又名砑花纸。
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出除帘纹以外的发亮的线纹或图案。
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的美。
在古代,有四大名纸,他们分别是《谢公笺》、《高丽纸》、《澄心堂纸》和《金粟笺纸》。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以前很多人读不起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纸贵
楮皮纸
中文名楮皮纸
批准时间
原料楮树的韧皮纤维
用途高级书画
历史江西省大志
申报地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遗产编号Ⅷ-131
名称由来由于楮纸历史悠久,又适由高级书画用,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有时楮这个字竟成为纸的代称。如张翥(1237-1368年)在为当代的吴兴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的《木石图》题诗时就写道: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片楮就是片纸明代人徐渭(1521-1593年)在《画鹤赋》中说:楮墨如工,反寿终身之玩。这里的楮墨就是纸墨,意思是说如果纸墨制造精细,作成书画后可供一生欣赏。还有的文人以楮为题材,把它人物化,写成滑稽体传记。
改进技术改进明代,是中国手工纸的集大成阶段,楮纸的制造尤为突出,几乎南北各地都有生产,适用于各种用途,产量、质量和加工技术都达到空前的高水平。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关于楮纸制造的详细文献记载。明人王宗沐(1523-1591年)在1556年主编的《江西省大志?楮书篇》,即是迄今世界上详论楮纸制造的较早一部著作。
《江西省大志》主要记载洪武年间江西省广信府(今上饶地区)玉山县设官局造皮纸的技术。这种楮纸供宫廷御用,因而制得十分考究,据潘吉星先生研究,其所经历的工艺流程如下:将楮料水浸数日→用脚踏之,捆成小把→将楮料用清水蒸煮,削去内骨,将楮皮扯成丝→用刀或斧将楮皮丝切短,打成小捆→以石灰浆浸之,存放月余→将浸有石灰浆的楮皮放锅内蒸煮→将料从锅内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