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武汉市黄陂木兰艺术团)依然存在,正常营业。
简介: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武汉市黄陂木兰艺术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宗旨和业务范围是繁荣楚剧文化,楚剧的编排、演出等。
湖北楚剧
中文名楚剧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58
申报地区湖北省
名称楚剧
别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
发源地湖北武汉黄陂、孝感、黄冈一带
发源时间1839年
腔调板腔、小调、高腔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楚剧历史发展溯源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等。
发展
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葛麻》是解放后享誉全国的楚剧剧目。编演了《虎将军》《中原突围》等。
1923年,在陶古鹏、章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黄孝花鼓由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一二十年中,黄孝花鼓流行地区迅速扩大,以武汉、黄陂、孝感、黄冈等为中心扩大到鄂城、大冶、红安、麻城、云梦、应山、大悟、天门、沔阳等地,成为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黄孝花鼓以楚剧进化社为名加入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成绩。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楚剧界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等领导下,开展劳军、宣传、献金等义务演出活动。
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全省尚有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大悟县楚剧团、广水市楚剧团、云梦县楚剧团、孝南区楚剧团、黄陂区楚剧团等15个楚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艺术特色声腔唱腔
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征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征、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2]
小调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馀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高腔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馀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角色分类
楚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对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唱过程逐步发展而成,在角色行当上并无严格的区分。早期演出仅为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小生和胡子生,进入汉口演出后行当角色开始增加,出现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
楚剧百馀年来,不断发展和创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员,影响较大的有160多人,早期的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着的始有四喜,即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后有章炳炎、关啸彬。
生角
生角注重运用戏曲传统表演程式,戏路较宽,既能演民间生活小戏,又能演袍带戏。楚剧小生章炳炎,为人诚恳、务实,在追求艺术中,博采众长,勇于革新,表演艺术精湛。扮相上,他借鉴京、汉、越、川剧化装特点,融汇楚剧传统粉饰,采用话剧现代手法,做到雅而不俗,给人以美的感受。唱功上,他气口控制得法,行腔收放自如,并讲究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顿挫鲜明,灵活多变。
旦角
旦角注重表现人情味很浓的家庭生活戏,唱腔朴实细腻、亲切动人。
题材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颇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楚剧贴进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伴奏乐器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还颇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
代表剧目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
现代整理的历史故事剧,如《血债血还》、《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三世仇》、《桃花扇》、《太平天国》、《不称心的女婿》、《狱卒平冤》、《穆桂英休夫》、《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等,其中《葛麻》、《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被拍成戏曲艺术片。出现了张巧珍、姜翠兰、张光明、荣明祥、于盛乐、张一平、彭青莲、刘丹丽等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
传承保护武汉楚剧院的前身是武汉市楚剧团,建立于1951年,2005年更名为武汉楚剧院,是楚剧最具代表性的剧院,剧院下设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楚乐戏苑三个演出实体。
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介绍,从1985年开始该剧院自己创作剧目,这一创作收获就不小,《狱卒平冤》在1985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演出、导演、剧本、舞美设计、主演、配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以及服装设计专项奖等十项大奖。
此外,其他精品剧目,《养命的儿子》、《彩凤搏鸦》、《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条河》、《三媳拜寿》、《三月茶香》、《回乡过年》等也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