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杨戬。
杨戬是阐教玉鼎真人的徒弟,也是阐教三代弟子里实力最强的。
他会八九玄功,有七十二般变化。
在封神演义里,他只被三霄娘娘生擒活捉过一次,被孔宣打败过一次。
杨戬实力强悍,二代弟子黄龙真人被捉后,还要靠他去救。
最拉风的是,他有自己的弟子金毛童子,还有一条仙家宠物哮天犬。
杨戬是三代弟子中,唯一有门徒的。
杨戬封神前就有了源妙道真君的封号,也是三代弟子中唯一的。
杨戬本领高强,又足智多谋。
很多时候姜子牙一筹莫展,靠杨戬出谋划策。
第二位:殷郊。
殷郊是阐教广成子的门徒,虽然他是阐教叛徒,但是实力强悍。
他不仅有三头六臂化身,还拥有很多法宝:方天画戟、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双剑,其中最厉害的自然是番天印和落魂钟。
殷郊曾经打败哪吒,生擒黄天化。
他师父广成子都不是对手,只能落荒而逃。
最后,燃灯道人亲自出马。
为了降服殷郊,还惊动了太上老君、王母娘娘以及西方教。
由此可见,殷郊的厉害之处。
他死后,被封为值年太岁,执掌太岁部,地位极高!
殷郊和杨戬都是中国神话中非常有名的神仙,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和派别。
殷郊是商朝末年的仙人,属于道家一派,而杨戬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属于佛教护法神祇之一。
因此,殷郊和杨戬之间的比较并不合适,因为他们不属于同一体系的神仙。
在神话传说中,殷郊和杨戬都有非常强大的能力和法力。
殷郊是道家仙人,擅长阴阳五行之术,能够操纵时间和空间,还能驱使鬼神。
而杨戬则是佛教护法神祇之一,拥有非常强大的武力和智慧,能够降妖除魔,保护佛教信仰。
殷郊和杨戬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故事。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一些简介:
1、殷郊:殷郊,也被称为殷温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之一。
他是商朝后期的贤臣,以智谋和勇气闻名。
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善于用兵,并在封神大战中立下了许多功绩。
殷郊被描述为一个聪明、机智且有军事才能的人物。
2、杨戬:杨戬,又被称为哮天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
他是玉帝手下的天将,拥有强大的武力和神通。
杨戬的武艺高强,能够化身为哮天犬,威力巨大。
他在与妖魔的战斗中展现出不凡的勇气和力量,被认为是西游记中最强大的战士之一。
从传说的角度来看,杨戬因为其神性和超凡的力量而更加强大。
然而,殷郊以其优秀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出色的角色。
因此,谁更厉害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来评判。
无论如何,这些角色都在古代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故事和传承。
杨戬实力最强,法力最高,也是三界唯一听调不听宣的人物,玉帝拿他没办法。
二郎神的法术有八九玄功比七十二变还要厉害一些,有纵地金光术有撤豆成兵术,二郎神的兵器也非常厉害是上古神兽三首神蛟变化而成的。
肯定是二郎神杨戬厉害呀。
可以这么地告诉你,在三代弟子中没有人能打的过杨戬,甚至有些二代弟子中也有很多人不是杨戬的对手,杨戬肉身成圣厉害的很。
二郎神杨戬
中文名杨戬
来源出处封神演义
别名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昭惠显圣仁佑王
出生地确州城
主要成就肉身成圣、劈山救母等
仙名杨戬
法术天眼
法宝三尖两刃刀
所属教派道教
宠物哮天犬、扑天雕(银眼金翅鹰)
舅舅玉皇大帝
师父玉鼎真人
弟子金毛童子
人物简介杨戬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形成过程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李二郎说。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赵二郎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宋元时代,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但未知有意或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意附会。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括地皮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期)。
那么这个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
外来神祗二郎说。《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说。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分——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1期)。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
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萦绕在灌口的历史迷雾。
《水浒传》中描述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落草为寇,大都因为是四大奸臣当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才啸聚山林,权且聚义水泊梁山栖身。但历史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在北宋历史上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历代皇帝吸取了唐以来的藩镇割据,祸害亡国的教训。为了防备节度使拥兵自重,篡夺皇位。北宋朝廷任命不懂军事的文官甚至宦官来执掌兵权。因此北宋在对异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懦弱的一个朝代。徽宗年间确实奸臣当道,但并不是蔡高杨童四大奸臣,最著名的称为宣和六贼。
其中高俅的恶行更还远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连宣和六贼都够不上份量。许多的学者写下的为高俅鸣怨叫屈的文章已经不少了。我这里给大伙介绍的是各位不太熟悉的与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同名同姓的北宋末年的大太监杨戬。
北宋流传在北宋的历史上关于杨戬在《宋史》中还专门有列传。杨戬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太监,因为善于揣测皇上的心意,用现在的话叫是比较会来事,成为太监中的主管,深得徽宗的喜爱。被调到崇宁宫后,杨戬的地位及被宠信度进一步得到加大。帮助徽宗实现各种梦想,谄媚功夫堪称一流,什么搬运花石纲,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宫殿、杨戬都非常积极和卖力。
徽宗是一个风流皇帝,据《宣和遗事》中介绍,精力旺盛的徽宗时不时在东京城里逛逛窑子,当时叫瓦肆。徽宗勾搭上东京名妓李师师据说就是杨戬在中间拉的皮条。徽宗每次逛窑子大都是由杨戬作陪或打前站。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友谊是很容易在玩女人方面被进一步的强化的,不管他的身份是皇帝还是别的什么人。太监对徽宗的寻花问柳的嗜好没有任何的危害,很令人放心的。
徽宗在杨戬伴玩中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为了感谢杨戬,徽宗让一个太监身份的人"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政和四年,杨戬已经官拜至彰化军节度使,手握重权,杨戬首创建立期门来行发号施令以巩固他的权力,其声势与当时的权臣梁师成不相伯仲。梁师成也是个太监,有影子宰相之称,杨戬能跟梁叫板,可见当时声望之隆。杨戬还曾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使,由检校少保升迁至太傅,其主张和想法影响着皇室的决策。
杨戬、童贯两个太监一文一武把持着朝政,成为大宋王朝的一种悲哀,这种很怪异现象是北宋末年朝纲腐败的一道独特的风景。[1]
影视扮演电视剧1988经典【西游记】林志谦
1990【封神榜传奇】李建华
1996TVB【齐天大圣】1+2马德钟
1998TVB【封神榜之爱子情深】钱嘉乐
2000【春光灿烂猪八戒】
2005【宝莲灯】(央视版)焦恩俊饰演
2000【西游记后传】
2000【宝莲灯】(台湾版)
2003【齐天大圣孙悟空】吕颂贤
2005【福星高照猪八戒】
2005【宝莲灯】(央视版)焦恩俊
2006【喜气洋洋猪八戒】
2007【封神榜之凤鸣岐山】韩栋
2009【宝莲灯前传】焦恩俊
2009【封神榜之武王伐纣】韩栋
2010浙江版【西游记】印小天
2010【远古的传说】段秋旭
2011张纪中版【西游记】冯绍峰
2014【封神英雄榜】李进荣
动漫1996藤崎龙漫画版【封神演义】
1999央视动画片【西游记】
飒漫画连载《三眼哮天录》
1999央视动画片【封神榜】
2004央视动画片【哪吒传奇】
2010新篇国际元素大型中国动漫【西游记】(由【喜洋洋】编剧创作)日本相关动漫:
【仙界传封神演义】
【最游记】系列
【猴王五九】
电影2014【大闹天宫】何润东
1964【大闹天宫】动画电影
2010【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提线木偶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