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时间的基本单位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什么六个

年、月、日、时、分、秒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时间单位是7种基本单位之一,长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光照度、电流和(热力学)温度是七种基本单位。

一天为二十四小时,在古代则是十二个时辰。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一年有365天,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一年分为12个月。

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答常用时间单位分为六个部分,先从大的说起,第一个年是时间的大单位,一年有365天它分为12个月份。

第二个是月,也是时间单位,每月有三十天,第三是日:日分白天和夜晚,一日有24小时,第四是时,一小时分为六十分钟,第五是分钟,一分钟为六十秒,第六是秒,时间单位是,年,月日,时,分,秒。

时间的基本单位

中文名时间单位

外文名time unit

银河年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

千年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定义时间单位,是7种基本单位之一,长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光照度、电流和(热力学)温度是七种基本单位。本词条中时间单位以时间从大到小列。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逐渐将大时淡忘,而小时沿用至今。

长于年银河年银河年(GY),也称为宇宙年,是太阳系在轨道上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估计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

千年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年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耳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贝塞耳年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回归年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应用于日食,月食的推算。

近点年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间间隔,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这是近点年的定义。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前移(每年东移11秒)其长度为:T=365.25964日比恒星年长000328日,近点年也是日地距离变化的周期,又是整个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数值发生变化的周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交点年交点年是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3466200日。由于黄白交点每年西移20°,因此,交点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约短20日。交点年又称食年,因同日食,月食的成因有关,故名。

季度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月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旬旬,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周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着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等等。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中,教会常以礼拜一、礼拜二等称呼星期诸日。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也这么用,亦将礼拜一词等于周。如下周等于下礼拜。

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简称礼拜。闽南话口语并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候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日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太阳日太阳日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民俗学的概念,说的是太阳的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九,黄历上有记载。其二是指中国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与西方的星期日暗合。在天文学中太阳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经线相临两次面向太阳所用的时间。

恒星日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第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是有区别的。

恒星日短于太阳日。

小时时间单位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分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语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刻=15分钟、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秒秒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有时也会借用英文缩写标示为sec。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短于秒毫秒毫秒是一种较为微小的时间单位,是一秒的千分之一(0001秒),简称ms。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一只家蝇每三毫秒扇一次翅膀;蚊子二十毫秒振翅一次;蜜蜂则每五毫秒扇一次。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逐渐变宽,它绕一圈所需的时间每年长两毫秒。在计算机科学中,10毫秒的间隔称为一个jiffy。

微秒微秒(microsecond)即百万分之一秒(10的负6次秒),简称μs。光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传播300米,大约是3个足球场的长度,但是海平面上的声波只能传播1/3毫米。高速的商业频闪仪闪烁一次大约持续1微秒。一筒炸药在它的引信烧完之后大约24微秒开始爆炸。

纳秒纳秒(nanosecond)即一秒的10亿分之一(10的负9次秒),简称ns。常用作内存读写速度的单位。光在真空中一纳秒仅传播30厘米(不足一个步长)。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执行一道指令(如将两数相加)约需2至4纳秒。另一种罕见的亚原子粒子K介子的存在时间为12纳秒。

皮秒皮秒(picosecond)即十亿分之一秒的千分之一(10的负12次秒),简称ps。最快晶体管的运行以皮秒计。一种高能加速器产生的罕见亚原子粒子b夸克在衰变之前可存在1皮秒。室温下水分子间氢键的平均存在时间是3皮秒。

飞秒飞秒(femtosecond)也叫毫微微秒,即10的负15次秒,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即1e−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e−12秒)。即使是每秒飞行30万千米的光速,在一飞秒内,也只能走03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可见光的振荡周期为130到257飞秒。一个分子里的一个原子完成一次典型振动需要10到100飞秒。完成快速化学反应通常需要数百飞秒。光与视网膜上色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视觉的过程)约需200飞秒。

阿秒阿秒(attosecond),又名阿托秒和渺秒,相当于10的负18次秒,简称as。是可测量的最短时间,中性π介子的寿命。如果宇宙的年龄几百亿年,那么10的负18次相当于其中的1秒。科学家是用阿秒来对瞬时事件进行计时的。研究人员已经用稳定的高速激光产生了仅持续250阿秒的光脉冲。

千分之一阿秒千分之一阿秒(zeptosecond),即10的负21次秒,简称zs。

瞬间瞬间(jiffy),又称一会儿,未加规定的一段极短的时间,是非正式的术语,如我一会儿回来。物理学上约是10的负24次秒的3倍。

YSYS(yoctosecond),即10的负24次秒。03ys是W及Z玻色子的寿命,23ys是氢的同位素的半衰期。

普朗克时间最小的时间单位是普朗克时间,即光在真空里飞过一个普朗克长度所需的时间,约为54X10-44秒,理论上这是最小的可测量时间间隔。[1]

古代时间单位古代计时单位有: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念为0018秒=18毫秒,一刹那为09毫秒。

古中国总述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甲子一甲子即60年。

时即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1点),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别称;丑时,晨一时至三时(凌晨1点到凌晨3点)别称鸡鸣;寅时,三时至五时(凌晨3点到5点),别称骑旦、平明、平旦;卯时,五时至七时(凌晨5点到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是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称之日出;辰时,七时至九时(7点到9点),别称食时。

巳时,九时至十一时(9点到11点),又称隅中;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11点到13点),别称日中,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未时,十三时至十五时(13点到15点),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称日侧、日映;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15点到17点),别称哺时、日哺;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17点到19点),又叫日入;戌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19点到21点),别称黄昏;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21点到23点),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还称夤夜。

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

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时间的基本单位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什么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