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传记中记载,在两宋320年间,许多官员的履历中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
黜降、贬谪这些令宋代官员为之色变的字眼,与某些官员的仕宦生涯贯穿始终。
虽然宋代官员的黜降有其特殊的原则精神,然而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宋代对官员的黜降主要以照顾到官员的仕途和生老病死为基准,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贬官情况,总体上还是以宽厚、优待为主的。
宋朝算是对士大夫最宽容的一个朝代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指的宋朝。
然而,为什么官员总是被贬?从客观因素看,两宋朝廷内部党争比较严重。
例如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等人被贬,都与朋党之争、得罪权臣或当权者、或大臣之间不和有关,官员因;被人告发;而黜降。
也有因经济环境、各种灾害而引起的官员黜降。
从主观因素看,宋代官员的黜降与贪污犯罪,或自身思想教育等等有关。
img src=”htts:
3-signtoutiaoimgcom
gc-image6ebfa49cae904bfb96f7b8de005bae38~tlv-tt-originimage?_iz=30575&from=search_contentwenda_ai&x-exires=1693849929&x-signature=8sAZnPyM7zX4XiWutxN3PYu9c2o%3D” width=”640″ height=”359″
一:两宋官员因政治和经济环境引起的黜降
宋代文死谏武死战,被视为文武官员的最高道德标准。
这就形成了不同政治决策、思想的朋党之争。
历代王朝中,两宋的台谏是最宽松的,而大臣们也多能不看皇帝和上级脸色行事,敢于痛陈时弊,点人痛处。
像范仲淹、包拯,都是动不动就敢于纳谏的,但是他们可以安然无恙,还成为了朝野内外大厉名节的模范人物。
然而也有因为纳谏而受到黜降的,例如苏东坡因敢于直言,先后得罪于新党、旧党,而不为两党所容。
正所谓峣峣者易折,注定了苏东坡在朋党斗争激烈的北宋朝堂难于立足。
另外一方面,宋朝重视商业发展。
使得宋朝文化和经济高度繁荣。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
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
大宋朝文官武将的高级优厚的待遇,使官员很少有自愿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
因此,朝廷只好黜降官员,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
img src=”htts:
3-signtoutiaoimgcom
gc-image4fe561a267ad48adb72fffc30adc6784~tlv-tt-originimage?_iz=30575&from=search_contentwenda_ai&x-exires=1693849929&x-signature=IK3GvYeiFK7sevwo%2FhmfUkAyCDM%3D” width=”640″ height=”468″
另外,根据《宋史 五行志 火》当中的不完全记载,宋朝在三百余年里大大小小的地方火灾就有200多次,其中以首都东京城最多。
在这其中,有无数的百姓以及财产受到损失,也因此,那些纵火者的下场会很惨。
在古代,对于那些故意纵火人的处罚虽然严重,但一般来说不会牵涉到当地官员的,却独独在宋代不是这样。
宋代失职官员也难逃其咎,会一并遭受小处罚甚至黜降。
这也真的是火烧乌纱帽了。
二:两宋官员因道德文化所导致的黜降
宋朝是中国历史最腐败的一个朝代,苛捐杂税之多令人发指。
如果看收入,宋朝百姓应该是过得不错的,但实际上由于政府搜刮的太狠,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其他朝代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只是由于生产力高所以挨饿的人少一些。
img src=”htts:
3-signtoutiaoimgcom
gc-image128299628756416699fc4bf08e2bba32~tlv-tt-originimage?_iz=30575&from=search_contentwenda_ai&x-exires=1693849929&x-signature=8%2BxauA38CoELW8scIxZE6%2B9HEQM%3D” width=”640″ height=”466″
在两宋年间,朝廷共开展科举118次,选拔出进士就达两万人以上。
与唐代不同,宋代是考中即授官,如此一来,要使官不冗,便是不可能的。
宋朝政府缺乏培养理财人才和军事守卫,学校教学内容无非课试文章,与办事、治国理政完全脱节。
国家没有真正的人才,官帽子却满天飞,那么国家财政就难以养官,官俸自然就日益微薄,而在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盛行奢靡之风的时代,官俸微薄就意味着纵容官员去贪腐去搜刮百姓。
因此,官员因贪腐犯罪被黜降的也不在少数。
两宋官员的思想文化也是造成官员黜降的原因之一。
宋代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优质的官僚队伍,这群人在气质上是非常儒雅的,这些人都接受了长时间的儒家思想教育,他们是可以以天下为己任的。
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义可以对抗自己的上级,甚至是不惜惹怒皇帝。
img src=”htts:
3-signtoutiaoimgcom
gc-imageef3f5340a5a24af89782e59e4bbb2a49~tlv-tt-originimage?_iz=30575&from=search_contentwenda_ai&x-exires=1693849929&x-signature=X9MiVDNsjxn0nqlWIZ6lNd7%2Fvk%3D” width=”640″ height=”336″
例如苏轼、欧阳修等都因此几经黜降波折。
就苏轼来看,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敢于保持独立思考和提出独立见解的官员,有着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操守,而且敢于向如王安石、司马光等权势人物挑战。
苏轼不仅不会像蔡京那样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甚至不愿意隐藏自己的独立见解,明哲保身。
再如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他身上还有些才子之气,在朝廷上特别能说会道,特别敢批评人,所以后来就得罪了很多人,再后来被认为是范仲淹的同党而被黜降。
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他们几经黜降的命运。
img src=”htts:
3-signtoutiaoimgcom
gc-image709df997451641d3b293ed5fcd8f3337~tlv-tt-originimage?_iz=30575&from=search_contentwenda_ai&x-exires=1693849929&x-signature=EZkVq4GGTFQmSOtXwKHCGoG%2BZOs%3D” width=”640″ height=”422″
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宋代官员的儒家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宋代政治斗争和宋代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灾害等都造成就了宋代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
同时,宋代对百姓、士大夫和黜降官员的优待,也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
以至于西方大史家汤因比感慨,如果他有自主权利可以选择托生的时代,他会毫不犹豫选择降生在宋代的开封或杭州。
我们看两宋历史,王朝几百年,和其余王朝比起来,宋代确实是太文明了。
主要贬谪罢黜方式。
①对移:
对移是两宋时一种相对最轻的贬黜惩罚手段。
州级主官(如知府、知州)、路级主官(亦即监司,如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地方军事长官(如制置使、宣抚使),可以在上报中央的同时,将自己辖下部分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进行两两对调。
如是由于官员因老、病、昏庸等缘故不称职,抑或由于官员有不法行为,而导致的对移,则即为一种惩罚手段。
②左迁:
即贬降职务,这在宋代有各色各样的形式,我于此试举几种——
如出外。
例如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差遣)张戬落职【3】出外,知(江陵府)公安县。
【注3:宋代有时也会用落职来指代失去中央差遣或职事官的状况。
这与前文所述的对职名的落职全然不同。
】
如近、大降远、小。
例如前文曾提及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之前举荐不当,降本官(阶官)、差遣一事。
他的差遣就是大降小,从知庐州降为知池州。
③差替、冲替、放罢:
这三者相当类似,都是不等该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任满,即行罢免,由另一官员顶替。
该官员被罢免而失去职务后,情节较轻的,只好等待下一次铨选、任命;情节较重的,则还需要等待审查。
其中,冲替作为惩罚手段,重于差替。
这两者在北宋前期并不(或者说至少并不完全)具有贬黜、惩罚的意味,之后才渐渐成为了惩罚手段。
而放罢则出现于北宋后期,并在南宋时逐渐取代了差替与冲替。
④责授(责降):
指直接将该官员贬降、责授为各种闲散官,即基本无职守或完全无职守的,常用于安置各色人等的一些特殊的差遣或职事官。
譬如分司官、祠禄官、添差官、散官(散秩)等等
针对全部官职的主要贬谪罢黜方式。
①勒停:
指停止该官员所拥有官职的全部职守与权力。
勒停,或同时追官,称追官勒停;或同时除名,称除名勒停。
前者一般还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官衔,后者则失去了官员的身份。
②除名:
即俗称的削籍为民,指官员被剥夺全部官职头衔。
之后,若其父祖近亲仍有官身,则该官员的身份变为官员亲属;否则,为庶人身份。
这是宋代那些直接对官员的官职起作用的惩罚手段里最重的一种。
但即便遭受除名,通常依然有机会叙复原官。
宋朝时期,跟历代官场一样,官员在朝为官是极易获罪的,获罪免不了受到处罚,其中贬谪外放是最常用的处罚方式。
遭贬谪的原因也很多,一般有:触犯刑律、谏议不当、惹怒皇帝、同僚诋毁、党争等等。
在激烈的官场斗争中,是非罪过一般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一旦心情高兴,或者新帝登基,这些罪过还可以赦免。
所以在朝为官,宦海沉浮那是身不由己。
运气好的赦免罪过,可以官复原职、升官。
运气差的就只能是终身流放,客死他乡。
宋代官员被贬某地,往往有三种处分形式:最重的是编管,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完全受到管制;其次是安置,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限制;最轻的是居住,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自由。
此外,除名也是比较重的处分,即除去官员名籍,成为平民老百姓,而降职任用算是比较客气的做法了。
宋朝对贬谪官员的处罚手段主要有编管、羁管、安置、居住等。
散官
中文名散官
定义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
出现时间隋
含义皆无实际职务
介绍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八校尉副尉凡四十五阶。故散官亦称阶官。宋代称为寄禄官。明清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故无散官之名,但亦可特授较高级的阶官。
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明、清官员级别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
散官列表唐代散官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
特进 正二品;
光禄大夫 从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 从三品;
正议大夫 正四品上;
通议大夫 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 从四品上;
中大夫 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 正五品上;
朝议大夫 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 从五品上;
朝散大夫 从五品下;
朝议郎 正六品上;
承议郎 正六品下;
奉议郎 从六品上;
通直郎 从六品下;
朝请郎 正七品上;
宣德郎 正七品下;
朝散郎 从七品上;
宣义郎 从七品下;
给事郎 正八品上;
征事郎 正八品下;
承奉郎 从八品上;
承务郎 从八品下;
儒林郎 正九品上;
登仕郎 正九品下;
文林郎 从九品上
将仕郎 从九品下
武散官
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
云麾将军 从三品;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 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 从四品下;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 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 从五品下;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 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上;
振威副尉 从六品下;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 从七品下;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 正八品下;
御武校尉 从八品上;
御武副尉 从八品下;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 从九品下。
明代散官文散官
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初授
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升授
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
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
资善大夫,正二品,初授
资政大夫,正二品,升授
资德大夫,正二品,加授
中奉大夫,从二品,初授
通奉大夫,从二品,升授
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
嘉议大夫,正三品,初授
通议大夫,正三品,升授
正议大夫,正三品,加授
亚中大夫,从三品,初授
中大夫,从三品,升授
大中大夫,从三品,加授
中顺大夫,正四品,初授
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
中议大夫,正四品,加授
朝列大夫,从四品,初授
朝议大夫,从四品,升授
朝请大夫,从四品,加授
奉议大夫,正五品,初授
奉政大夫,正五品,升授
奉训大夫,从五品,初授
奉直大夫,从五品,升授
承直郎,正六品,初授
承德郎,正六品,升授
承务郎,从六品,初授
儒林郎,从六品,升授
宣德郎,从六品,升授(文官凡官吏出身者)
承事郎,正七品,初授
宣议郎,正七品,升授(文官凡吏员出身者)
文林郎,正七品,升授
从仕郎,从七品,初授
迪功郎,正八品,初授
修职郎,正八品,升授
迪功佐郎,从八品,初授
修职佐郎,从八品,升授
将仕郎,正九品,初授
登仕郎,正九品,升授
将仕佐郎,从九品,初授
登仕佐郎,从九品,升授
武散官
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初授
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升授
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
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
骠骑将军,正二品,初授
金吾将军,正二品,升授
龙虎将军,正二品,加授
镇国将军,从二品,初授
定国将军,从二品,升授
奉国将军,从二品,加授
昭勇将军,正三品,初授
昭毅将军,正三品,升授
昭武将军,正三品,加授
怀远将军,从三品,初授
定远将军,从三品,升授
安远将军,从三品,加授
明威将军,正四品,初授
宣威将军,正四品,升授
广威将军,正四品,加授
宣武将军,从四品,初授
显武将军,从四品,升授
信武将军,从四品,加授
武德将军,正五品,初授
武节将军,正五品,升授
武略将军,从五品,初授
武毅将军,从五品,升授
昭信校尉,正六品,初授
承信校尉,正六品,升授
忠显校尉,从六品,初授
忠武校尉,从六品,升授
清代散官文散官
正一品,光禄大夫
从一品,荣禄大夫
正二品,资政大夫
从二品,通奉大夫
正三品,通议大夫
从三品,中议大夫
正四品,中宪大夫
从四品,朝议大夫
正五品,奉政大夫
从五品,奉直大夫
正六品,承德郎
从六品,儒林郎
正七品,文林郎
从七品,征仕郎
正八品,修职郎
从八品,修职佐郎
正九品,登仕郎
从九品,登仕佐郎
武散官
正一品,建威将军
从一品,振威将军
正二品,武显将军
从二品,武功将军
正三品,武义都尉
从三品,武翼都尉
正四品,昭武都尉
从四品,宣武都尉
正五品,武德都尉
从五品,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武略都尉
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武信都尉
从七品,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奋武校尉
从八品,奋武佐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