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抚拼音为;fǔ;。
2 因为汉字的拼音是根据拼音方案来确定的,抚的拼音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来确定的,所以抚的拼音是;fǔ;。
3 汉字的拼音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发音的方法。
拼音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汉字,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拼音来准确地读写汉字。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掌握拼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读写汉字,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
1 抚是fǔ拼音。
2 因为在汉语拼音系统中,抚的声母是f,韵母是ǔ,所以拼音是fǔ。
3 汉语拼音是一种标音符号,用于表示汉字的发音。
抚的拼音是fǔ,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读写和发音这个字。
fǔ第三声。
组词 抚摸
相关例句
1母亲抚摸着婴儿的脸庞,心里感到无限的满足与欣喜。
2天上的月亮是多么恬静,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
抚字
中文名抚
拼音fǔ
繁体撫
部首扌
仓颉QMKU
郑码DAGR
笔顺1211135
字级一级(0613)
平水韵上声七麌
注音ㄈㄨˇ
总笔画3 4
异体字𢻲、𢻬、𢸮、𨑑、𢺌、𢪑、𫞶
统一码基本区U 629A
四角码5101₂
造字法形声字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字形演变流程图形声字。篆文作图1,从手为义符,表示是手部的动作;从无为声符,不兼义。无是舞的本字,义为跳舞,和抚本义无关。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将部分笔画合并,楷书繁体则直接沿袭隶书。因为繁体无字简化为无,所以繁体抚字也类推简化为抚。
《说文解字》还收录了一个古文𨑑,这个字最早见于战国。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𨑑为逃亡之专字,而亦可借为抚。亡、无古一字。
抚的本义指用手轻轻地按。双音词抚摩就是用手轻轻地按并来回移动。一些文章中常用抚摸,意思也差不多。抚还和拊相通,是轻拍的意思。《释名·释姿容》:抚,敷也,敷手以拍之也。把手放在物体表面,然后再轻轻地拍打。类似的还有抚掌抚剑抚胸等。抚,安也。《说文》的训释揭示了抚字字义更深层的含义。抚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其中还包含着使抚的对象安心的目的。现代也还说抚慰安抚。
抚还可以用于抽象的接触,如抚今追昔就是接触到今天的事情而缅怀、回想过去。这个抚就当接触讲。
抚字占有据有的意义也是由安抚引申来的。《左传·襄公十三年》:抚有蛮夷。这个义项要结合古代华夏诸国对四方小国的征服政策来理解。孟子提出王道与霸道之分,前者是依靠安抚、教化与小国建立良好关系。后者是依靠武力征服,强迫异族归顺。王道一向是受到推崇的征服方式,用抚来表示通过王道实现的对异族的统治是贴切的。
巡抚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巡抚开始是巡视安抚的意思。《古文苑》中有班固作《车骑将军窦北征颂》:亲率戎士,巡抚疆域。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遣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这时的巡抚还不是专任的地方官员,仍含有上级到地方巡视安抚的意思。到了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派大理卿胡槩、参政叶春巡抚浙江,才设置了巡抚这一专职。后来官员任某地巡抚索性就说抚某地。
现代释义基本释义抚,fǔㄈㄨˇ
1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
2扶持,保护:~养成人。
3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
4同「拊」。[1]
详细释义1形声。从手,无声。本义:抚摩。
2同本义。
抚,安也。——《说文》
抚而泣之。——《国语·晋语八》
左右抚矢而乘之。——《仪礼·乡射礼》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明·魏学洢《核舟记》
3又如:抚弄(抚摩);抚心(用手抚摸胸口。表示安抚);抚拭(抚摩拂拭);抚背(抚摩脊背。表示安慰、关切等)
4用手按着。
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5又如:抚剑(按剑);抚臆(以手按胸);抚手(拍手)
6通婡拊洎。頭拍或轻樤击。
抚,敷也,敷手以拍之也。——《释名·释姿容》[3]
权抚掌欢笑。——《三国志·鲁肃传》
7又如:抚掌(拍手);抚胸(以手捶胸。表示悲痛);抚案(用手指按着节拍)
8安抚;安慰。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及设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
9又如:抚驭(安抚控制);抚理(安抚治理);抚辑(安抚慰问);抚柔(安抚怀柔)
10弹拨(乐器)。如:抚桐(弹琴);抚弄(拨弄;弹奏);抚弦(拨弄琴弦)
11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
12又如:抚字(抚养;抚肩);抚孤(抚养、救济孤儿);抚畜(抚养);抚稚(抚养儿女)
13占有。
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礼记》
14通幠。掩;盖。
神与化游,以扶四方。——《淮南子·原道》[2]
15又如:抚世(盖世)
16凭借,依凭,趁着的时候。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屈原《离骚》
词性变化〈名〉
1官名。巡抚的简称。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輙表贺。——《明史·海瑞传》
(袁可立)登朝十有二年,剔历卿寺,节抚登莱。——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前抚与岛帅小谬,当事者忧之。——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2又如:抚军(巡抚的别称);抚台(巡抚的别称);抚署(巡抚公著);抚院、学院(巡抚衙门和学院衙门。清巡抚,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登莱备兵防海赞理兵饷(袁可立)。——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3古州名。汉豫章郡地,陈置抚州。在今江西省临川县治。
常用词组◎抚爱fǔài
照顾爱护。
◎抚今追昔fǔjīnzhuīxī
面对当前情景而追忆往事
往往抚今追昔,物是人非,不免怅然而返。——《花月痕》
◎抚恤fǔxù
对因战或因公致伤、致残和牺牲以及病故人员的家属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抚。
抚养yǎng
供给衣、食、住或其他生活必需品。
◎抚育fǔyù
照料培育。
◎抚摸fǔmō
用手轻轻地摸。
古籍释义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芳武切(fǔ)
安也。从手无声。一曰循也。
𨑟(𨑑),古文从辵、亡。
说文解字注安也。从手,𣞤声。
段注:芳武切,五部。
一曰揗也。
段注: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拊亦训揗,故抚、拊或通用。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部】抚·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4
(fǔ)《唐韵》芳武切。《集韵》《韵会》斐父切。并音捬。《说文》:安也。《增韵》:慰勉也。《礼·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注:抚,犹有也。疏:抚为存抚,故为有也。《左传·文十二年》:鎭抚其社稷。
又《说文》:一曰循也。《书·皋陶谟》:抚于五辰。
又《广韵》:持也。
又按也。《礼·曲礼》:君抚仆之手。又:客跪抚席而辞。疏:以手按止之也。又:国君抚式。注:抚,犹据也。
又拍也。《仪礼·乡射礼》:左右抚矢而乗之。
又扬子《方言》:拊、抚,疾也。郭璞注:谓急疾也。[3]
又州名。汉豫章郡隋置抚州。
(mó)又《集韵》蒙逋切。与摹同。
《韵会》:通作拊。
音韵汇集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ʰ
i̯wo
王力系统
鱼
pʰ
ǐwa
董同龢系统
鱼
pʰ
juaɡ
周法高系统
鱼
pʰ
jwaɣ
李方桂系统
鱼
ph
jagx
东汉
鱼
魏
鱼
juo
晋
鱼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jw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jwo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pʰ
i̯u
拟音/王力系统
pʰ
ǐu
拟音/董同龢系统
pʰ
j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pʰ
i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ph
ju
拟音/陈新雄系统
pfʰ
ǐu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韵部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抚
抚
遇
上声
九麌
敷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芳武切
pʰjuo
集韵
摹
遇
平声
上平十一模
明
合口呼
一等
次浊
蒙脯(晡)切
mo
遇
上声
九噳
敷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斐父切
pfʰio
韵略
上声
麌
斐父切
增韵
上声
麌
斐父切
中原音韵
甫
上声
鱼模
非
合口呼
全清
f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叶敷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五姥
非
方
全清
斐古切
fu
分韵撮要
甫
阴上
第十二孤古故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