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扬州漆器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艺术形式

邵伯秧号子,其一唱众和的形式就是大合唱基本雏形。

扬州的广陵派古琴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邵伯锣鼓小牌子,是里下河牌子曲中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

扬州地方剧种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与平话大致相同,只是更注重字正腔圆,重在面部表情。

扬州独特的艺术形式有:雕版印刷、玉雕、漆器、扬剧、扬州杖头木偶、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小调,等。

扬州漆器

中文名扬州漆器

英文名Yangzhou lacquer ware

产地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起源时期古代战国

代表作品三足奁、七子盒等

制作技艺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等

简介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饮誉海内。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

扬州漆器现有装饰工艺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刻漆、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镶嵌等十大类,生产各种屏风、地屏、橱柜、桌椅、几凳、瓶盘、台屏、茶具、餐具、烟具、文房用品,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

漆艺装饰壁画以及成套漆器家具等两千多个花式品种,产品具有欣赏性和适用性,远销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中国旅游城市和地区的宾馆、酒店、涉外商场、各大商店经销旅游纪念品、礼品、壁画装饰、家具、酒店用具等漆艺品,也为中国外新建、改建的重要接待、会议、餐饮、娱乐、办公等室内而承担大型装饰壁画和高档阵列品的制作,以及家居装饰品的制作,扬州漆器已成为内外销、全方位的大市场,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扬州漆器现有装饰工艺有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平磨螺钿骨石镶嵌刻漆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漆砂砚等十大类,产品包括各种屏风、地屏、桌椅、文房用品以及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漆艺装饰壁画等近三千个花式品种。漆器产品主要选择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银、贝等千余种优质材料为原料,运用涂、髹、磨、绘、勾、填、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进行制作,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松龄鹤寿》骨石镶嵌屏风、雕漆嵌玉《玉堂春色》等众多代表作品被国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友人。

历史渊源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是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据史书记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就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

唐代唐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唐代扬州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

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1980年回中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该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真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在日本唐招提寺中,还供奉着一尊卢舍那佛坐像,高一丈二尺四寸,用竹胎夹紵髹漆而成。

在卢舍那佛像右首的药师如来立像和左首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采用木胎漆制作而成。这三尊漆制佛像被日本奉为国宝。扬州漆器技艺对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镶嵌工艺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谣》诗中写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唐人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中,亦有斑犀钿花盒子,方圆一寸余的描写,可见屏风的华丽和犀牛角镶嵌盒子的小巧精致。从诗词和传奇中可以看出,唐代镶嵌工艺的高超与精美。

宋元多彩的宋元漆器新产品宋元两代,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雕漆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张应文《德秘藏》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款剔红观瀑图圆盒、剔红花卉圆盘和杨茂款剔红山水八方盘、剔红花卉渣斗。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

据《江都县志》记载:宋开宝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贮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胶漆不脱,可谓异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约37公分软螺钿漆盘(扬州制),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蓊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明代集大成的明清漆器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的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

明代扬州著名的漆器工艺品种有:剔红(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等。八宝灰、波罗漆、刻漆、堆漆、戗金等工艺技法亦有所兴起。自宋宣和后失传的漆砂砚则得到了恢复,品种堪称丰富多彩。

明代,雕漆工艺可以云纹雕漆高足杯为代表。此杯采用夹紵胎,杯内为铜壁,外部雕刻云纹,刀法简洁、线条精细、色彩鲜艳,造型文饰令人爱不释手。另一樽雕漆花枝纹三足炉,也是明代雕漆产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扬州小玲珑山馆的主人马曰琯和其弟马曰璐,曾在筵席上对明代嘉靖年间一雕漆盘吟诗赞赏,据记载此盘形如荷花,内雕盘龙和水禽图案,制作极为精美,宛如神品。盘底刻有明嘉靖年制贴金字。明代扬州雕漆产品制作水平之高可以概见。

点螺漆器亦于此时乘势兴起。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江千里毕生辛劳,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点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

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扬州骨石镶嵌和百宝镶嵌漆器,为明末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周翥所创。《春草堂集》中说(扬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柜,几案、纯用八(百)宝镶嵌、人物、花鸟颇有精致。清人钱咏《履园丛话》一书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故名周制。

清代清代扬州漆器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漆艺装饰较明代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人,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卢映之、王国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雕漆和百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创制了雕漆嵌玉这一扬州独有的地方工艺品种,也是漆器制作工艺中比较高档的工艺品种。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

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相继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薰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

技艺综述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十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百宝嵌、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其中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雕漆嵌玉漆具有色彩纯正,刀法圆润、纹样精美,图案生动的艺术特点。

彩绘工艺,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其工艺采用中国大漆与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总之,与中国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扬州漆器在制作手法和工艺上具有着南派漆器的隽秀精致,在产品的造型和气势上又常见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博大。

点螺系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特色。其工艺晚清后期失传。1978年,经过三年多的调研试制,扬州漆器厂终于恢复了这一扬州独有的珍贵漆器品种,被国家列为对外保密工艺。

代表作品有《锦绣万年春》台屏,为1978年恢复点螺工艺后的第一件精品,当年作为高档精品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层人士一致好评。1979年被邓颖超副委员长选为国礼,赠送给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后又复制一件于1985年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绿杨胜景图》,该产品采用书帧式、盒装,长42公分,宽30公分,高10公分,内装画页12片,每页长36公分,宽22公分,可放、可收,收则为画册,放则为长卷,长卷展开总长达264公分,可观赏到卷中举世闻名的《绿杨胜景》全图。该产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构想和设计,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兴太主持研制和参与设计。作品材美、工精、艺高,乌泽透亮,五彩斑斓、随光变幻,清晰高雅,新、精、奇、特,为当代扬州漆器中之稀世珍品。

点螺《春江瀛洲图》卷轴画,该画内卷:120cm65cm,卷轴:210cm80cm。自古以来,漆艺都是附饰在硬质胚胎上的工艺,如何使精美的传统工艺提升艺术的品位,是漆艺界同行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扬州漆器厂工艺美术师谢世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制,在2005年3月据赵孟钍雕漆嵌玉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

其工艺是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涂近百层到几百层中国大漆,然后雕刻成各种图案和锦纹,纹样精美,形象生动,刀法圆润,色泽纯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雕漆工艺创制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在雕漆图案和锦纹上,又创制了百宝镶嵌,即选用翡翠、玛瑙、青金、白玉、珊瑚、碧玉、珠贝、象牙等几十种高档材料,雕琢成各种浮雕图案镶嵌在雕漆工艺之上,成为扬州独创的雕漆嵌玉高档漆器,也成为当今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代表作品有:

刻漆《中秋佳庆图》中堂,以清代乾隆年间画院画家张延彦所绘的中秋佳庆图为蓝本,由原扬州漆器厂工艺美术师朱德隆设计,孔欲清老艺人制作,运用浮雕、贴金、作色、灯球锦等技法。画面虚实结合,重点突出,刻工细致,色彩典雅,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堂两边楹联,内容高雅切题,书法苍劲浑厚,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配以红木边框,更显得珍贵。

代表作品有《山清水秀》地屏,长800cm,高243cm。作品画面反映了江苏省省会和十二座省辖市的重要人文景观,采用平磨螺钿和点螺、彩绘、贴金等特种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精制而成。是扬州漆器厂迄今规模最大的一件平磨螺钿漆器产品。

该件作品气势恢宏,布局有致。作品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确立以长江为中轴,由南往北,由近及远的独特视角,将江苏省所属十三个城市的重点人文景观尽收其中。这件作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作为重要礼品,赠送给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陈列在中国馆大厅内

平磨扬州漆器是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汉族传统工艺产品,具有浓郁的扬州地方特色。其装饰工艺选用优质的珍珠贝、云母、石决明等材料,经打磨成不同色彩的薄片,根据画面需求切拉成各种块面,平嵌在各类器物漆坯上,经过精致髹漆工艺,使产品具有光亮如镜、清丽照人、黑白分明、高雅素洁、图案精美的艺术效果。

螺钿螺钿工艺代表作:漆砂砚始于宋,大成于明代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卢映之、卢葵生祖孙之手。清后期工艺失传。1979年扬州漆器厂开始研试,于1981年3月恢复该工艺。漆砂砚由金刚砂和天然的生漆髹制而成,资质滋润、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可与端、歙二砚媲美,尤具宿墨不冻、不吸水、发墨快、不伤毫,携带便利的优越性。

刻漆扬州重要的装饰工艺品种之一。乃是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运用各种刀具刻成各类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要求填选所需色彩,采用贴金箔、撒螺屑等装饰手法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其工艺归纳为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产品具有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色彩匀润、形象生动、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既可反映各类传统的题材内容,又能反映现代的各种画面。

彩绘彩绘工艺装饰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之一。扬州在秦汉时期就已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其工艺采用中国大漆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用于装饰各类壁画、屏风、家具和各种礼品、纪念品等产品,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雕填雕填工艺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绘各种图案纹样,将画面每个部位的外轮廓,以刀带笔勾出轮廓槽线,戗以金粉,使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华美缤纷,图案线条流畅,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镶嵌有明代周制创造,周制因原材料的不同,分别形成骨石镶嵌和百宝镶嵌两个种类,其装饰工艺系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贝、石决明、寿山石、青田石等各种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制作而成,产品具有色彩丰富,雕刻精致、图案优美、立体感强。

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扬州远、近郊区许多汉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残片,多达万件。器物中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奁、案、几、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砚、盒、弓背、剑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还有漆棺、椁、面罩等丧葬用具,器形繁多,体现了广泛的用途。

其装饰工艺则有彩绘、针刻、贴金、金银嵌等类别。其胎骨以木制为最多,故有关学者称扬州为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夹为胎的,世称脱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制器。据《酉阳杂俎》、《杨太真外传》等书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多次将扬州所贡金银平脱等名贵漆器赐给安禄山和其他臣僚。

唐僖宗时,高骈任扬州盐铁史,为献媚朝廷,曾一次向长安运送扬州漆器逾万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卢舍那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立像"均为鉴真弟子扬州兴云寺僧义静所造,都是日本的国宝。至元代,扬州已成全国漆器制作中心。雕漆尤为精美。元末明初时,"点螺"工艺出现。明清时代是扬州漆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荟萃,诸品具备。清代后期,扬州漆器出口外贸已较兴盛,远销欧美等国,年销量2万多件,"岁入三万两"。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新中国建国后至今,扬州近郊近百座汉墓中,包括广陵王刘胥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

主要品种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案、几、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佣、砚、盒、剑、刀、箭等乐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A级和B级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三足奁、七子盒和面罩三件作品。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

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三足奁摆布疏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

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

发展鸦片战争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木螺钿硬嵌等工艺相继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其中浅刻装饰工艺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产品以内销和入贡清廷为主。民国初年,外销量有所扩大,平均每十天到半月就有一船漆器运出,年销量在二、三万件。当时漆器作坊还有二十多家(清代到民国年间,漆器作坊最多时有近四十家),主要有梁福盛、吴永圣、谈森福三家,最大的是梁福盛作坊,该作坊漆器产品制作最精,产量占扬州漆器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梁福盛仿古漆玩号创于清同治七年(1868),创业人梁友善,共传五代。光绪至民国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产漆器一万件左右,产品除内销、入供外,还大量远销欧美等国家。当时,梁福盛与福建省著名的沈绍安齐名,有南沈北梁之说。相传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嵌玉屏风即为梁福盛制作。

梁福盛漆器在全国乃至世界亦有良好的声誉。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劝业会(国际博览会)在南京召开,梁家漆器会上展出,获得一等金牌奖。1914年,梁家漆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在上海的预展,获得二等奖。1915年2月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一等银牌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漆器生产萧条,生产作坊相继歇业。扬州多子街吴永圣作坊被日寇烧光。梁福盛号则于1948年倒闭。扬州漆器店仅存吴永圣、谈森福两家,而且也都是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生产作坊只有刘松山、孙铸臣等几家,勉强维持生产,从业人员只剩三十多人,扬州漆器处于人亡艺绝的边缘。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扬州漆艺人不仅恢复了扬州传统的漆器工艺,而且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努力进取,使扬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漆器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地位最高、影响最深的重点产区。

195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筹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向梁福盛、梁德福、钱仲纯、孙铸臣等各原作坊买得浅刻、平磨螺钿盘盒和平磨螺钿、骨石镶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风、漆柜及其它工艺美术品,送江苏省首界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从此扬州漆器工艺又重放异彩

今天的扬州漆器分为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点螺、刻漆、彩绘钩刀、漆砂砚7个类别。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视柜,及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扬州漆器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光泽柔和腴润。

其装饰艺术,既具有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制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颂》、《喜鹊登梅》大挂屏,陈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内。70年代初期创作平磨螺钿《南京长江大桥》大地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受到过毛主席的赞扬。1979年春,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朝鲜,将点螺《锦绣成年春》台屏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点螺木雕《泰山览胜》漆砂砚在东京、大阪专柜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赞美,后以400万元人民币售出。

1988年2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烟花三月》,其质地刚柔相济、可舒可卷、体积轻巧、便于携带和收藏,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视为奇观。扬州现有市、县属3家漆器工业企业即扬州漆器厂、漆器二厂、江都特种工艺厂,产品销售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扬州漆器品种丰富、技艺精湛、色彩绚丽典雅、造型古朴庄重,同时将欣赏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扬州漆器按照造型和用途划分为屏风、家具、杂件三大类,以屏风、家具为主,屏风和家具产量占扬州漆器生产总量的80%以上。按装饰工艺分十大类,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钿和点螺三大类质量居全国榜首,名扬海内外。扬州漆器精品迭出,曾多次在中国外荣获大奖,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技术按照传统技艺,精心挑选优质的木、漆、灰、玉、石、贝、骨、箔等千余种材料,采用涂、绘、勾、刻、填、雕、镂、磨、镶、嵌、贴、作、洒等特殊工艺手法,沿用传统的坯胎制作、髹漆和各种装饰工艺。木坯含水率不超过14%;生漆内漆酚含量不得低于48%,含水量不得高于10%;灰底料用扬州市邗江区北郊30平方公里内特有的黄色粘土。

(一)刻漆工艺品。

色彩调和匀润,金箔附着牢固,金色统一饱满,撒屑均匀不露底。

(二)骨石镶嵌工艺品。

色彩丰富,和谐统一,画彩协调,金色饱满,配景得当,层次清晰。

(三)平磨螺钿工艺品。

开纹或画纹准确纯熟,线条流畅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显完整清晰。

(四)彩绘装饰工艺品。

色彩清晰和谐,主次分明,渲染平润纯和,远近浓淡适宜,线条流畅,勾勒准确。

(五)雕填(勾刀)装饰工艺品。

色彩富丽、典雅,润色细腻云薄,戗金(戗彩)饱满明亮。

(六)雕漆工艺品。

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起底平整,锦纹规矩划一。

(七)雕漆嵌玉工艺品。

玉石选料色彩协调,巧色天然,光泽莹润,挖嵌准确,镶粘牢固。

(八)点螺工艺品。

俏色自然,色泽莹润,线条流畅,面漆纯和,漆质丰润,图案生动,光可鉴人。

(九)磨漆画工艺品。

选料精美,镶绘合理,画面自然生动,髹漆精致完美。

(十)楠木雕漆砂砚工艺品。

砚身楠木纹理,细腻纯和,砚池漆砂滋润坚固,耐磨发墨、掭不伤毫,整体色泽古朴纯正。

标志在扬州漆器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扬州漆器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机构―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扬州漆器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