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卢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贡献

库尔特·卢因(或译作勒温)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者。

2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揭示了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内在控制机制。

3 卢因以人类行为场理论(简称场论)著称,并创立了群体动力他最先提出了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何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个人的行为。

4 他最先提出了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何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个人的行为。

5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传播学经典案例)

6 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7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将心理学实验法引入社会学,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8 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后来发展成为组织管理学,行为管理学等。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

《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

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

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这表现在:他在意志动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弥补了格式塔心理学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研究的不足。

他对志愿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证明人们在活动中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在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志愿水平。

他很重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他的实验证明,在民主领作风下工作效果比在专制或放任的作风上都要好。

卢因

中文名库尔特·卢因

别名勒温

国籍美国

民族犹太人

毕业院校慕尼黑大学

职业心理学家

英文名Kurt Lewin

出生地维也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0年

去世年月1949年

代表作品《群体生活的渠道》,《解决社会矛盾》

人物介绍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在任教期间,在卢因的周围吸引着当时一些最聪明的研究生,有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领域里举足轻重的学者,如卡特赖特(DCartwright)、费斯廷格(LFestinger)等。 [1]

卢因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但以实用著称。他创立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得出的成果,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留有一个不可磨灭的烙印。(G·Lindzey  and  C·Hall,1970)卢因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卢因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鼓励公众食用动物内脏,卢因带领学生对这一宣传活动进行研究后发现:家庭主妇对不受欢迎的食物,扮演着犹如守门人的角色。除非家庭主妇决定将动物内脏推销给她的家人,否则,她的先生和孩子是不可能吃到的。

1947年,卢因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接着,卢因的学生怀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传播学者(如麦克内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据卢因的提示开始研究大众媒介机构中的守门人行为,如报社新闻电讯编辑就把持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新闻流向和流量。可以这样说,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是卢因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主要著作卢因模型库尔特·卢因柏林大学就学于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斯·沃特海默。他于1944年首先应用群体力学这个术语来指小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效应。1945年,卢因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群体力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在卢因去逝后的1948年迁移到密西根大学。

群体力学的出现以及库尔特·卢因的首创性的工作成为演变中的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卢因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年),《实验所创造的社会气氛中进攻性行为的模型》(1938年,与利皮特、怀特合著),《解决社会冲突》(1948年)。

学术贡献场论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场论

由于卢因把行为看成是人及其环境的一个函数或场,因而他的思想被称为场论。这里的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他与他的同事们应用生活空间、自由运动的空间和场为(即群体对个人发出的压力)等术语来从事一系列有关对变化的抵制和领导对群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卢因等人认为,群体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力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影响群体结构,修正个人行为。卢因在论说其场论时借用了几何学中拓扑一词。同几何学中的拓扑相类似,卢因在研究群体时侧重于连续性的问题而不是大小或形态的问题,他将群体叫做准静态平衡,即认为群体处于相互适应的持续过程之中,永远不会处于一种平衡的固定状态,看来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却在缓慢地运动和变化。卢因的场论强调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张力,周围的环境可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其中内部场的张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场论推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为函数。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卢因的场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移居美国后,进而把这种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

群体动力学团体力学理论

团体力学理论是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4年提出的。团体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在这三项要素中,活动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切行为;相互影响是指人在组织中的相互发生作用的行为。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生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息,但可以从人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中推知其活动,相互影响和性绪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一项变动,会使其他要素发生改变。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

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这些力场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及其相互间的看法。团体成员在向其目标运动时,可以看成是力图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所谓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事实上,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这可以比作一条波澜不掀的河流:看起来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却在不断地缓慢运动和变化。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也修正一个人的行为。

卢因认为,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外,团体(非正式组织)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的维护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连续地过度地追求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有损于团体行为的内泵力。所以,团体领导人必须为促进一定程度的团体和谐而提供相当的时间和手段。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相互依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上比较好,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激励和内泵力都较高。

卢因及其同事1939年在艾奥瓦大学从事的试验表明,对团体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专制的领导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由于领导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但这三种方式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同时卢因还发现,一个团体除了领导者之外,还有参与者。团体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其成员参与的程度和人数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如果团体成员的权力和地位比较平等,则参与者的人数会显著增加。工作团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团体是有结构的,团体结构塑造团体成员的行为,使人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团体内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团体本身的绩效。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卢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