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语(Lao)也称为寮语,是老挝的官方语言。
老挝语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泰语接近,但是文字外观有一定的差别,老挝语是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在历史上曾经吸收了大量的梵语、巴利语和柬埔寨语的借词。
老挝的官方语言,为东南亚小语种之一,目前使用人口约680万,老挝语有两种不同形体的拼音文字:一种较古老的称为多坦(意为经文),其形体和拼写均似旧傣仂文,仅见于寺庙的贝叶经,或在佛学院中使用;另一种称为多老(意为老文),它的形体和拼写都近似当代泰文。
两者都来源于孟-高棉文字母的改革体,是当今老挝官方通用文字。
老挝文字基本原于梵文和巴利文两种文字。
14世纪时,随着小乘佛教的传播,巴利文也在老挝寺院中使用。
当时的老挝同时使用两种文字,一种是来源于梵文的老挝文字, 在民间和官方中使用;另一种是来源于巴利文的经书文字, 在寺院中作为宗教语言使用。
本世纪40 年代以后, 老挝开始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在原来文字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重新规范, 使文字和语言更趋一致。
1967年,富米·疯维希完成了第一部《 老挝语语法》 ,对老挝的语言和文字作了详尽的 阐明和总结。
1975年 12月2日,老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将改革后的老龙族文字规定为全国的官方语言。
巴利文
中文名巴利文
外文名pali
性质古代印度一种语言
时期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
语系属印欧语系
概况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
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与梵语的联系巴利语(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Sansktit)十分相近[1]。巴利语与梵语(Sam!skr!ta)属于同一语系,二者之语汇有五分之二同形;看似差不多,但确实一些不同之处。首先是流通地点不一样,巴利文的话是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主要是信奉小乘佛教的社群;而梵语则是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大乘佛教社群。
其次使用率和语言功能不一样,现在已经没有以巴利文为母语的人了,主要流通功能是用于经书的诵读,抄写和注释。而梵语的话,现在仍然有逾10万以上的流利程度的使用者。梵语的现代版,也就是印地语也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普通民众的母语和主要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