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左思风力 鼓山的来历和传说

答:鼓山之所以叫鼓山,源自于山上两个神秘的石鼓。

据南北朝时的《永初古今山川记》载:鼓山有二石,南北相对,其形如鼓,俗语南鼓北鼓,相距十五。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不仅见于史籍,还进入文人的赋作之中,晋代著名诗人左思在他的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之《魏都赋》中,写鼓山神钲(石鼓)迢递于高峦也。

唐著名学者李善注曰:传石鼓鸣则兵交,北齐末,频岁常鸣而齐亡。

明代举人李以宁在《题响堂寺隋开皇创建次韵》说:屴崱难登尚有梯,岩近古寺拥菩提。

人传石鼓连空响,僧与山云共榻栖。

清康熙年间任武安县教谕的王组在《游鼓山》写道:层崖崒岦路行难,巧凿阴宫结构宽。

岂厌鼓声当用武,故穿石脉暂求安。

那么,这两个神秘的石鼓在哪里呢?现在还能见到吗?

—-现存石鼓有两说:一说是北响堂北边的石圣台与南响堂寺旁边的鏊子顶,两个山头均为平台,形似石鼓。

另一说是北响堂寺旁边的石圣台与老石台,两台均为平顶,形似鼓状。

持第一说者,认为两鼓相距十五,为十五华里。

持第二说者,认为两鼓相距十五,为十五丈。

据今人考证,古代鼓山石鼓发出响声,当真实可信,但响声并非天人感应所致,而是石鼓的岩石有缝隙,在风力作用下,发出鸣声,是一种自然现象,犹如吹奏乐器的原理。

古人对自然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往往用天人感应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但鼓山却因此得名。

鼓山古代又称为景山、滏山,又因响堂寺而得名响堂山。

是太行山东麓的一个支脉,北起武安市的粟山,南至区内临水镇,全长21公里,宽5公里,为南北向展布。

《淮南子·地形训》载:釜出景。

即指此。

鼓山主峰老石台,位于鼓山北部,海拔891米,是全区最高峰,因山上有一长方巨石,因而得名。

其南有石圣台,海拔782米,此外,鼓山上还有天宫峰、风门、小鬼道、七道弯、一线天、六连峰、小棒槌峰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南北响堂寺、常乐寺等。

关于福州鼓山的来历和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比较广为流传的有以下几种:

1、据传说,唐朝时期,福州城内的鼓楼每到夜间会遥遥敲响告警,而夜晚时分鼓声回荡在山谷中,听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人们因此就把这个山丘叫做鼓山。

2、另一种传说称,鼓山是旧时福州市内的一位富商所建。

当富商到福州城外采石时,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要求富商把大部分的石料留下,只取一块较小的石头回城,并在城内用来建造自己的住所。

没想到,在富商家的住所建成后,它却被海水淹没了,只有鼓山逃过了这场灾难。

3、还有一种说法是,鼓山是福州古时候的一个妖怪,它的身体形状像鼓,所以人们称它为鼓怪。

后来,有一个英雄来到福州,发现这个怪物对福州百姓非常残忍,于是他前来挑战这个鼓怪,最终打败了它。

为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鼓山。

总的来说,虽然关于鼓山的来历和传说有所不同,但都与福州市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息息相关,因此成为了当地文化中的一部分。

左思风力

中文名左思

别称左太冲

字号太冲

所处时代约250~305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齐国临淄

出生时间约250

去世时间约305

主要作品《三都赋》

释义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成就最高文学家中国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因贾谧被诛,退居宜春里,专心着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虽非一时之所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 古诗源》)。

其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极端蔑视和反抗。如第一首(弱冠弃柔翰),借史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了自己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宏伟抱负和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高尚情操。

第二首(郁郁涧底松),以涧底松和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极不合理现象,鞭挞了腐朽的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愤慨与不平。这8首诗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辞采壮丽,情调高亢,充满着一股英豪之气,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气息。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这八首诗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

《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二)。

左思《魏都赋》里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衍化成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

《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咏史八首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1]

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圭宁肯分。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屯颤,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左思风力 鼓山的来历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