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铡面是宝鸡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和臊子面的区别主要在于面粉的活制和面条的切法上不一样,铡面的筋性较强,以上等白面粉为主料,最重要的是在和面的时候加入碱,让面更加筋道。
同时在切制时不用菜刀,而用铡刀(农村人饲养马、牛时铡草用的铡刀),故称铡面。
铡面的汤和臊子面基本一样,用姜蒜花椒爆锅,加入盐、醋和水,最后撒一把漂花。
那是种漂在汤上的蔬菜,夏天常用韭菜,冬天常用蒜苗。
它们静静地漂在红汤上,是老陕的日常美学。
基本都由臊子肉和臊子菜组成。
侧重点不一样
铡面的重点是做面的工具,因切制时不用菜刀,而用铡刀(农村人饲养马、牛时铡草用的铡刀),故称铡面,面粉对筋性要求高,以上白面粉为主料,以高筋面粉为主。
臊子面的重点是调料臊子,臊子要选五花肉搭配其它食材煮制后,浇到面条上的面食。
岐山哨子面
中文名岐山臊子面
外文名minced noodles
分类西府名小吃、面类
口味汤味酸辣、筋韧爽口
主要食材岐山醋、臊子、面条、鸡蛋
所属地区陕西省
主要流行区域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
原型长寿面
所属菜系陕菜
由来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岐山某地有一农家娶了一个媳妇,聪明伶利,贤惠能干,精于烹调。一日,她做了一顿面条,光滑细薄,调料多样,汤汁浓香,味美可口,全家食后无不称赞。年幼的弟弟,尤其喜食,常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这个弟弟做了地方官员。这年春节,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当客人们饱餐其嫂子擀制的面条后,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纷纷传扬开来,争相仿制。由于嫂、臊谐音,天长日久,嫂子面变成了臊子面,一直延续至今。
制作方法材料:
面条(挂面或者比较细的手工面)、红萝卜、卤水豆腐(北豆腐亦可)、蒜苔(亦可用土豆、豇豆、豆角任意一种你喜欢的菜,我用的是豇豆和土豆)、木耳、黄花菜、蒜苗(北京称青蒜)、鸡蛋(可无)、生姜
最重要的材料是陕西的肉臊子!详细做法请允许我下次详细讲解。
调料:
陈醋、盐、鸡精、五香粉
【制作配料】:1、黄花、木耳提前泡发,洗净。黄花切1CM小段,木耳切细丝。
2、红萝卜、香干切拇指盖大小薄片,西芹切中间刨开切1CM见方小粒。
3、炒锅加入少量油烧热,爆姜末,放入黄花、木耳翻炒,加入生抽、盐炒炒熟,装盘待用。[1]
4、炒锅放入少量油,放入红萝卜、香干、西芹加入醋快速翻炒,加盐出锅装盘待用。
5、鸡蛋打散,用平底锅摊成薄鸡蛋饼,切成小菱形片;小香葱切碎(或者韭菜切小细段)装盘待用。
【制作汤头】:1、炒锅加水大半锅(因岐山哨子面要汤宽,所以水要加多些)烧开。
2、倒入剩余米醋,加生抽、盐、糖、鸡精、胡椒粉、花椒粉调制成酸甜适中的汤头,关小火,保持汤头始终滚开。
【煮面】:1、汤锅加水烧开,下细面煮开,关小火略煮2-3分钟(岐山空心挂面时间略短,普通挂面时间稍长),捞出盛入碗中。
2、加辣椒油,将岐山臊子、木耳黄花、红萝卜香干西芹、鸡蛋片、小香葱摆放面上,浇入热汤头。一碗热气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就做成了。
历史岐山县位于宝鸡市东郊,素以盛产小麦著称,面食中最有名的要数哨子面。哨子面的面条,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宽细自便。哨子的做法是:用带皮的猪肉切成小丁在油锅内煸炒,加上姜末等调料去腥味,再加酱油和少量糖添水炖煮,然后放豆腐丁、胡萝卜丁等鲜莱,讲究的还放黄花、木耳等。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臊子吃。哨子面筋,汤鲜,味香,再加些辣椒面、醋等,给人以热、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臊子面,以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为代表。该馆开业于明代嘉靖末年(1566年以前),历时400余年,先后入馆从业学艺者百余人。个个技术娴熟,多系本行名手。1900年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期间,品尝了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臊子面,大加赞赏,赐赠龙凤旗一面。
哨子面始于周原故里岐山,传遍陕西及西北各地。关于哨子面的来历,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哨子面》。据他考证,哨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