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且尿酸高的人是可以吃芹菜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像一些海鲜类的食物或者高汤类食物比如火锅或者啤酒之类的应尽量减少食用,这些食物容易增加血尿酸,有增加痛风以及痛风结石的风险。
有肾病的话平时饮食或者用药尽量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的劳累。
尿酸肾病
中医病名尿酸性肾病
别名痛风肾病
就诊科室内科
多发群体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
常见发病部位肾脏
概述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病指高尿酸血症或高尿酸尿症所致的肾损害。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者临床似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急性尿酸性肾病多为继发性,常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在于减少尿酸摄取,并抑制其在体内产生和促进其排出。[1]
临床表现肾外表现: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结节、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
肾脏损害表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夜尿;有肾结石者表现为腰痛、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
尿酸性肾病可有两种肾损害形成尿路结石和尿酸所致肾实质损害。这两种肾损害亦可同时并存,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三种:
慢性高尿酸血症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伴有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石。
急性尿酸性肾病起病急,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临床表现为少尿甚至无尿,以及肾功能急剧恶化(即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如不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恶化,患者最终死于肾功能衰竭。
尿酸性结石多无症状,可发生血尿,伴或不伴肾绞痛,结石为透光性,腹部平片多显示不出,往往要经过静脉肾盂造影才能发现。尿石成分为尿酸或其盐类。
疾病病因尿酸性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它在pH74时主要以尿酸钠的形式。人体尿酸有2/3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尿酸盐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1/3由肠道细菌分解为尿素,或由尿酸酶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嘌呤代谢失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而排泄减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症。
尿酸产生过多的原因除嘌呤类物质生成过多,使体内合成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转化外,尚有由于恶性肿瘤在化学和放射治疗后,组织核酸分解过多以及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了外源性嘌呤而产生尿酸过多和高尿酸血症。正常饮食中每日含嘌呤600~1000毫克。尿酸排泄障碍亦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因之一,尿酸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也参予尿酸原重吸收和分泌,因此除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外,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减退,使滤过或分泌尿酸的机能损害而形成血尿酸过高。
诊断依据130岁以上男性患者较多,常有家族遗传史;
2常有关节病变;
3尿呈酸性,尿蛋白轻微,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多有损害;
4尿中常见鱼仔样砂粒,镜检呈双折光尿酸结晶。亦有排黄褐色结石者,分析成分为尿酸,X线能透过,故有阴性结石之称。
5尿尿酸>407mmol/L(>700mg/dl),血尿酸>390umol/L(>65mg/dl)。
治疗治疗原则1低嘌呤饮食(少食心、肝、肾脏、沙丁鱼及酒类等)。
2大量饮水:保持尿量>200ml/日。
3碱化尿液:口服或静滴碳酸氢钠。
4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速尿或噻嗪类利尿剂。
5可应用抑制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6有肾结石和积水者请外科协助治疗。
7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终末期肾衰患者行透析治疗。
用药原则1单纯的典型的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治疗以低嘌呤饮食、多饮水、保持尿量、碱化尿液及应用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即可。
2如合并有肾或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者应尽快请泌尿外科协助诊治。
3合并感染者积极应用抗生素。
4发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按尿毒症治疗,必要时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尿酸正常,尿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尿酸下降;
3未愈:症状体征无消失,血、尿尿酸不下降。
食物注意尿酸性肾病1、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酒及一切发物如五香大料、咖啡、香菜等。
2、食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适当饮水;忌食一切补品、补药及易上火食品如辣椒、荔枝、巧克力等。
3、所有尿酸性肾病患者禁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关木通及自动免疫的注射。
4、尿酸性肾病患者每日应排便2—3次为宜;不熬夜,节制性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5、已服用激素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医师指导下递减激素用量与次数。
6、应忌盐,限制蛋白食物的摄入量,少饮水。镜下血尿者及宜上火者多饮水,多食苹果、白糖、黑芝麻、木耳等养阴降火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