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红楼梦薛宝钗 宝钗有孩子了吗

有孩子

薛宝钗生了孩子。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叫贾桂,将来兰桂齐芳,使贾家得以再次中兴。

甄士隐透露,贾家后来兰桂齐芳,生了个儿子很可能叫贾桂,薛宝钗自然也晚景幸福。

在贾宝玉梦游仙境里的提示中,贾宝玉和薛宝钗是有孩子的,宝钗才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儿子的名字也说得明明白白,叫贾桂,寓意兰桂齐芳,就是说这两个孩子将来会光耀门楣,重振贾家。

因此,可以确定薛宝钗生了孩。

红楼梦薛宝钗

本名薛宝钗

别名蘅芜君,宝姐姐,宝丫头,宝姑娘

出生地金陵

主要作品螃蟹咏

国籍中国

职业闺秀

简介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金陵十二钗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恪守妇德,是代表封建女性典范的冷美人。父亲早亡,有一兄薛蟠。宝钗进京主要是为了备选才人、赞善之职,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文再未提及。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寓意金玉良缘。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据推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但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一二年即出家,回到青埂峰。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1]

容貌《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在第八回中是这样描写宝钗的: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二十八回描写宝玉要看宝钗戴的红麝串,可是因为宝钗生的肌肤丰泽,所以好不容易才褪下来。

这时,宝玉注意到了宝姐姐的雪白一段酥臂,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第三十回宝玉说宝钗:怪不得他们那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家世丰年好大雪(薛) 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句说的便是薛家,薛家系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薛家祖上是是做官的,不过到了这一代基本上都走了商人一行,也便是皇商,家资百万,巨富无比,再加上与另外三家的联姻,官商相护,自然声势一时无两了,不过后来另几家没落,没了官面上的照应,没落也随之而来。 而薛宝钗是薛家嫡系所出,父亲早逝,母亲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哥哥薛蟠是个不学无术的呆霸王。

性格可叹停机德,她有封建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封建时期大家闺秀的典型。

人物剖析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

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

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耐人寻味的是,被宝玉当成是从不说混帐话的知己的那个林妹妹,后来却一再真的拿混帐话去劝告宝玉,告诫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而且,在对待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黛玉的态度几乎判若天渊!宝、黛之间这种似近而实远的情况,倒与宝玉、宝钗那种似远而实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鲜明对比。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

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致使后来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说,皆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明显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

判词可叹停机德,应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作者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

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唱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人。 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慨。 曲中的俺,当然是宝玉。薛家到了荣国府后,就有一种舆论说,宝钗带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她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不管她自己是否有意去争取,她都是胜利者。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

第三十六回,宝玉睡中觉时连喊带骂地说出这样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黛志向一致,趣味相投,在大观园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死生不渝的爱情。有情的不能成为眷属,无情的反倒硬被拉在一起,这是封建时代常见的婚姻悲剧,贵族社会也不例外。

黛玉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淌着眼泪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了。宝玉同冷美人宝姐姐结了婚。没有爱情的婚姻能有什么幸福?他对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加上家业破败,他亲爱的姐妹们或死或散,全部被抛入黑暗的深渊。他对这个世界彻底幻灭了,最后毅然悬崖撒手,当了和尚,一定了之。宝钗要孤独凄凉地去熬未来的岁月,其实也是个失败者。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实质是社会悲剧。

艺术形象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物刻画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

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薛宝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薛宝钗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

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

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

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

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

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深度分析1、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都存在着A、B两面。从表面上看,黛玉应该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宝钗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以至于给家长们留下诸如忌讳、离格、不祥之类负面印象的,几乎总是宝钗;而明确表示自己渴望邀恩宠、独立名的,几乎总是黛玉。《红楼梦》全书又恰恰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这无疑是作者对钗、黛深层次性格的一种暗示。

2、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相对而言,宝钗比黛玉处于更为优越的位置。但宝钗却根本不屑于尘世的争名夺利,甚至不屑于元妃的特别恩赏;反倒是黛玉连小小几枝宫花,都要斤斤计较,非得比出个势利不可。一个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世界中的世俗主义者。所以,我们说,在《红楼梦》(脂评本原著)中,宝钗是身处世内而心向世外,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

3、从形象解构的角度来看,黛玉身上其实更多地承载了儒家士大夫文化的某些特质;而宝钗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的审美观。黛玉是外道内儒,宝钗是外儒内道。所以,作者用有凤来仪与儒家皇权意识的双关暗合,来暗点了黛玉性格中更为真实的一面;又以蘅芷清芬颇具道家色彩的未扬先抑、别有洞天,揭示了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人格魅力。

4、钗、黛以上这种性格上的交错、反转的关系,犹如《周易》中太极图所揭示的哲学原理:世间万物,俱负阴而抱阳。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鱼 的鱼眼,恰恰为阳;阳鱼的鱼眼,恰恰为阴。由此,亦可以看出《红楼梦》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尹、列之道家文化的尽力汲取之态。

5、在小说中,袭人、晴雯、金钏、小红,俱为钗、黛的影子人物。其中,金钏的真情与烈性,正与宝钗相通;小红的心机与世故,正与黛玉相通!袭人、晴雯,作为钗、黛的一对外影,对映了她们各自性格的正面;而金钏、小红,作为钗、黛的一对内影,则照出了她们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者此种设计,亦是《红楼梦》之风月宝鉴性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种直观体现。

6、《红楼梦》本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对立产物。作者尤其反对那种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的庸俗模式。但后人对《红楼梦》的解读,特别是许多拥林派评红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却恰恰陷入了所谓才子、佳人加小人的思维定势之中,有意无意间就要把宝玉、黛玉、宝钗分别同这三种角色对映起来。而袭、晴、金、红四影结构的存在,特别是金钏与宝钗、小红与黛玉之特殊关系的存在,对于打破以上这种固化的成见,恢复原著的本来面目,无疑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和作用。

7、曹雪芹的一生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困境之中。在理智上,他看得透功名利禄乃至男女情爱的虚妄,但在情感上,他又放不下对往昔繁华以及旧日情缘的留恋。而钗、黛两位女主角的设置,就多少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这种两难。排除枝节的差异,从更为抽象的角度来看钗、黛,她们亦与作者一样,均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她们又同为敏感的弱者,都生活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惟恐受到伤害的生存状态之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使二美合一,将她们看作了一人。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庚辰本第42回总评),以及畸笏叟所说的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庚辰本第22回眉批)。

8、然而,作者却并不满足于仅仅将自己内心的困境表达出来,他还时时考虑着如何用理智来战胜情感,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这样,原本合一的钗、黛二人,在小说精神救赎的主题上,又出现了分殊的情形。其标志即是看她是否成功地接受了癞头和尚及跛足道人这一僧一道的点化。黛玉是点化之路上的失败者。她拒绝了癞头和尚为她设计的疗病方案,反而代之以服用世俗的人参养荣丸等药,其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摆脱世俗占有欲和小儿女之情的困扰,只能在尘网中越陷越深。宝钗却成功地接受了癞僧的点化。她的冷香丸乃集尽四时白花之蕊,雨、露、霜、雪,甘苦二味,苦修苦炼而成。

这象征着她在历尽人间甘苦、世态炎凉之后,能最终超越一切世俗之情的羁绊,而以一种大知己之爱和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去推动宝玉悟道、出家,复返大荒。诚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很明显,二者的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该说,曹雪芹本人的情况,更接近于前者,但后者才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那种理想之态。

9、钗黛的A、B两面性,也同样反映在了她们的爱情方面。这就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三角关系:宝玉与黛玉似近而实远,宝玉与宝钗似远而实近!从表面上看,宝玉与黛玉好似心心相印、呼吸相通;但实际上,他们在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刻的隔膜和疏离。宝玉把黛玉当作唯一不说混帐话的知己。可事实上,黛玉的头脑中却并非没有所谓的混帐思想,她也并非真的不拿混帐话来劝谏宝玉。更重要的,在对待贾雨村一类禄鬼国贼的态度上,宝、黛二人的价值取向几乎判若天渊。宝玉宁死也不愿与贾雨村一类的人物相接触,而黛玉作为贾雨村的学生,却从未对她的恩师表示过任何形式的异议或不满。

所谓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宝玉却显然不可能有黛玉这种邀宠、立名的思想!宝玉与宝钗的情形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钗、玉二人好像志不同,道不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实际上,他们的深层次性格中,倒反而蕴藏了更大的相近和共通之处!宝玉最厌恶那些贪鄙官僚。无独有偶,宝钗也是这么一个现实社会的激烈批判者。她的那首《螃蟹咏》即是对以贾雨村为代表的那些贪官污吏的最为尖刻的讽刺。宝钗劝宝玉读书仕进,并非是要他也成为贾雨村一样的禄蠹,恰恰相反,乃是希望他通过掌握权力,来惩治、消灭这些丑类。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

二人的选择看似相悖,其实却正好反映了其根本一致的立场!而更重要的是,宝玉、宝钗都对佛、道一类出世理念,有着几近于本能的偏爱。宝玉《天上人间》谜: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关心的是来自仙家的消息。宝钗《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则感叹世人难以领会佛法、禅宗的真谛。而事实上,宝玉对禅宗的最初感悟,也正是来自于宝钗的引导和推介(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对宝玉思想意志层面的影响,其深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黛玉。所以,脂砚斋才特别提醒读者注意: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10、以上情形,也就决定了宝玉一生的情感,必然会有一个巨大转折的过程:由开初的独专情于黛玉,最终转向放弃这种专情,反过来与宝钗亦建立起同样的真情至爱。黛玉是宝玉富贵年少时,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知己。而在宝玉贫寒落魄之后,能与他一道战寒斗霜、患难与共者,则不能不惟宝钗一人而已。显然,原著中这样的转折,应该发生在八十回以后的佚稿之中。但实际上,也用不着等到八十回以后,在现存的八十回本中,曹雪芹即为这一转折的过程,提供了多处暗示。譬如,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金玉姻缘赞》、第34回宝钗探伤、第35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第58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明确例证。

11、上述这些暗示宝玉终将移情于宝钗的文字,与小说中那些看似表现宝玉独爱黛玉的地方,亦构成了风月宝鉴之反照与正照的效应。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原著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六组针锋相对的正、反面文字组合:第一组:正面文字:《终身误》(第5回);反面文字:①《金玉姻缘赞》(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②《红楼梦引子》(第5回)。/第二组:正面文字:①宝玉拒斥湘云(第32回),②黛玉的心理活动(第32回),③宝玉诉肺腑(第32回);反面文字:①黛玉探伤(第34回),②宝钗讥讽贾雨村(第32回),③宝钗探伤(第34回)。/第三组:正面文字: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第34回);反面文字: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第35回)。/第四组:正面文字:宝玉焚书(第36回);反面文字:①黛玉劝学(第9回),②黛玉《騄駬》谜(第50回),③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第五组:反面文字:宝玉梦中的喊骂(第36回);反面文字: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甲戌本第25回回目)/第六组:正面文字: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第57回);反面文字: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第58回)。——脂砚斋提醒读者: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庚辰本第12回双行夹批)又云:是书勿看正面为幸。(甲戌本第8回眉批)

显然,如果读者仅仅从上面列举那些正面文字,来解读《红楼梦》,而看不见其针锋相对的反面,那么,十有八九是会把小说的本旨给弄颠倒的。

12、最后,作者以莫怨东风当自嗟和任是无情也动人,分别概括了黛玉、宝钗同宝玉的情缘。何谓之莫怨东风当自嗟?因为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宝、黛之不能结合,并非是出于什么外部势力的干涉。相反,贾母、凤姐等人,倒始终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而恰恰是他们自己在深层次性格上的隔膜与疏离之处,才导致了其爱情上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隙。

黛玉之未嫁而逝,绝非宝、黛的不幸,从某个意义上讲,倒是因此而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又何谓之任是无情也动人?因为如前所述,在原著后三十回佚稿中,正是宝钗凭借自己在禅宗、老庄一类杂书、杂曲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悟道,推动他出家为僧,进而得以复返大荒。——《山门•寄生草》、《邯郸梦•赏花时》二件,即为明证!

在当时那个社会,一般妇女都是嫁夫从夫,终身相倚。宝钗既嫁宝玉,做了他的妻子,亦理当如此。可她这个做妻子的,却主动地引导了丈夫出家为僧。按世俗的观点,这应该是非常不情之举了。但宝玉却深知,宝钗的这种不情之举,倒恰恰是出于对他的一片至爱,一种感天动地的自我牺牲式的至爱!宝玉自己亦深深地为之感动。故而才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感情。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抽得牡丹签,黛玉抽得芙蓉签,那芙蓉签上,还特别注明: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芙蓉为何还必得牡丹陪饮呢?原因无他,因为在小说中,宝钗与黛玉又同为宝玉的知己。二人合起来,则构成了宝玉不同时期的最爱。

13、在《红楼梦》的色、空二字当中,黛玉主要代表了色的这一面,而宝钗主要代表了空的这一面。小说把钗、黛二人放在一起,实际上也就昭示了色与空两种精神对宝玉的吸引和争夺。宝玉、黛玉的木石姻缘,更多地同作者放不下往昔繁华的心态相联;宝玉、宝钗的金玉姻缘,却更多地与作者看得透人生虚幻本质的理智相通。

所以,小说中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一个承载了作者的悲情,一个寄托了作者的高情!在《红楼梦》末回情榜中,黛玉得到的评语是情情,宝玉得到的评语是情不情,宝钗得到的评语是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何谓之情情?因为她以情为情——以小儿女之情为情,以世俗之情为情,故终其一生也跳不出为情所困、为情所陷的孽障。宝钗又何谓之无情?此无情,非彼无情也。

无情正是至情!看似无情,却是情到极点,感人至深。故又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而宝玉的情不情,就正好处于黛玉情情与宝钗无情(至情)之间。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三人一体的结构。

醉迷红楼14、《红楼梦》问世至今已正好二百五十年。什么是这部小说最本真、最永恒的精髓?笔者以为,这既不在于《红楼梦》批判了什么封建主义,也不在于她歌颂了什么伟大的爱情,而恰恰体现于其所宣扬的色空思想之中。《红楼梦》的色空,是大色空,是包罗人间百态、世上万象的色空。

其中,宝、黛、钗的故事,是情之色空。元、迎、探、惜的故事,是运之色空。王熙风的故事,乃势之色空。秦可卿的故事,乃淫之色空。如此等等。而红楼一梦,万境归空,给情天孽海里的痴男怨女们当头棒喝;替功名富贵场中的仕子儒生辈警钟长鸣;为普天下的失意者指引脱离苦海的道路;向尘世间的孤独人提供聊以慰藉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人文关怀,才是此书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形态而永放光芒的本质所在。

在《红楼梦》中,黛玉主要代表了色的这一面。前面,我们在第一、二章里,分析了黛玉的性格。从表面上看,黛玉应该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纯情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名利、地位、声望的强烈渴求。而事实上,她所谓的清高、孤傲、叛逆,在很大程度上,还恰恰是其求名求利却求之不得的产物,具有一种酸葡萄式的情结。

我们看到,在元妃省亲的节骨眼上,恰恰是黛玉的攀高、邀宠表现得最为积极(第18回);在贾母率王夫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的关键时刻,又恰属黛玉的潇湘馆处,接待得最为殷勤、礼数最为周详(第40回)。不仅如此,小说中那些赞美皇权、渴慕功名的诗句,亦多出于黛玉及其恩师贾雨村之手,诸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第1回)、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第18回)、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第18回)、双瞻御座引朝仪(第40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第50回)、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第76回)等等。甚至,连黛玉的居所,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精雅无比的潇湘馆,也起了个了正名,叫做有凤来仪,被作者有意地赋予一层颂圣的含义!小红是黛玉的内影。

第24回,小说描写小红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却被秋纹等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此处,脂砚斋一连写下了三条同黛玉有关的批语。一曰:有三分容貌尚且不肯受屈,况黛玉等一干才貌者乎?(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二曰:争夺者同来一看。(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三曰:争名夺利者齐来一哭。(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另一处,脂批则毫不含糊地指出: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可见,无论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在他们这些圈内人的眼中,黛玉都属于那种冰雪聪明、灵慧过人,却持才傲物,争名夺利,不肯罢休的人。黛玉固然也有非常纯情的一面,是所谓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但这种情,却又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占有欲的基础之上的。她爱宝玉,便不许宝玉再同别的女孩(确切地说是像她一样的贵家小姐)单独接触,仅仅因为这些女孩有可能威胁到她的地位,却丝毫不顾及宝玉爱博心劳的本性。她将宝玉认做知己,却并没有宝玉那种憎恶官场、厌绝名利的思想,相反,倒时不时地幻想着能依靠木石姻缘的成就,来实现自己立名傲物、压倒众人的夙愿。

所以,黛玉的所谓纯情,落脚于现实之中,最终还是脱不了一种极其世俗的价值观的窠臼。这就是杜丽娘所说的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可见,所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所通、所警者,还绝不仅仅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这些东西,亦有这种爱情观背后的名利之心。

从《红楼梦》神话开篇的角度来看,黛玉显然是一位思凡下凡的仙子形象。她来自于西方灵河,却把世俗的名位观、价值观,当作自己情感的最终归依,终其一生亦不能自拔。故一言以蔽之,我们说,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而宝钗却主要代表了空的这一面。前文中,我们亦分析了宝钗的性格。小说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写,道出了她原是一个素性淡泊、深具老庄气质的女子。宝钗从小便不喜簪花抹粉,不爱富丽闲妆,只偏好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见甲戌本第28回侧批)。

第7回,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脂砚斋随即批云: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甲戌本第7回侧批)宝钗的居所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这清芬二字,也的确合乎她的此种身份!人言宝钗世故圆滑、八面玲珑,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在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以至于得罪家长权威的,恰恰不是黛玉,而是宝钗!第22回,在元宵节灯谜诗会上,宝钗的一首更香谜直抒胸意: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就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见蒙府本、戚序本第22回)。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的节骨眼儿上,宝钗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居室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悦,以为甚是忌讳、离格,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第28回,面对元春的特别恩赏,宝钗居然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反过来竟以宝玉被一个黛玉缠住为幸。这种蔑视世俗权威的态度,在黛玉而言,则更是绝不可想象的了。

与黛玉诗缠绵悲戚中夹藏着邀宠、立名相反,宝钗的诗风往往是端庄敦厚里暗含着孤高、愤世。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譬如,《凝晖钟瑞》: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第18回),《白海棠咏》: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第37回),《螃蟹咏》: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第38回),《牙牌令》: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第40回),《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第50回)等等,均带有一种高人隐者讽时骂世,又洁身自好的意味。甚至,就是那首被后世许多陋儒狂骂不已的《临江仙•柳絮辞》,所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所谓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实际上,也正体现了陶渊明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见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的风骨与气概!故众人皆为之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第70回)

而更重要的,宝钗的这种淡泊名利、愤世出世的思想性格,还恰好为癞僧、跛道择中,成为了太虚幻境对宝玉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关联点、介入点。如前所述,在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正是宝钗以自己在禅宗、老庄等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出家,宛如何仙姑之劝吕洞宾莫要贪恋人间的风光,应尽快返回天界一般。《寄生草》、《赏花时》二件,俱为明证!从《红楼梦》的神话结构上讲,宝钗显然没有黛玉那样明确而显赫的前世来历(西方灵河畔的绛珠仙草),但这个生活于红尘世界中的女子,却被癞僧、跛道赋予了推动所爱之人,即全书男主角贾宝玉,下定决心,拔离凡尘,复返仙界的任务。她的爱情与婚姻,也最终摒弃了一般世俗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占有欲,而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自我牺牲、自我超越的精神,放在了首位。所以,我们说,宝钗是身处世内而心向世外。

作者把钗、黛二人放在一起,实际上也就昭示了色与空两种精神对宝玉的吸引和争夺。概要地讲,黛玉之色,是由世外指向世内,正与宝玉的情迷联袂;宝钗之空,由世内指向世外,正与宝玉的情悟相通!通灵宝玉下凡历劫,他的前半生自然离不开黛玉之色的陪伴——非如此,则无以将情迷发挥到极致。可如果宝玉当真同黛玉结合了,他的后半生就会欲海深陷,永堕泥犁,无法完成由情迷到情悟的转变,佳偶也将终成怨偶——除非宝玉对黛玉也敢撕破脸面,情断义绝。

但这显然是作者所更不愿写,也不忍写的局面。怎么办呢?要想让通灵宝玉拂去其心上的迷尘,复显其本来的真性,则又少不了宝钗之空的龙象之力了。读者如果仅仅从一般小儿女之情的层面——也就是本章所称宝玉情感的A面上着眼,自然会感觉宝玉对宝钗、黛玉、湘云三人,素厚者惟颦、云,而独与宝钗素不契;但如果真要上升到超离凡尘的大知己之爱——就是本章所称宝玉情感的B面的高度,一切就全都颠倒了过来:宝玉与宝钗是素不契中包含着更大的素契!——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为了一个共同的愤世、出世的理念,他们可以眼向云霞,把世俗的爱情观、占有欲搁在一边,情极生毒,天下一切无不可冷。

而宝玉同黛玉(甚至也包括湘云),却是于素厚中隐藏着深层次的隔膜和疏离,始终无法由相爱相知而相谅。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这正是情迷与情悟,在宝玉身上此消彼长,又各自作用于不同深度所造成的效果。情迷是一种短性的大力,情悟却更有一种持久的韧性。两者犹如老子所言牙与舌的比赛:牙比舌坚固,但到头来,人至迟暮之年,舌却比牙存在得更长久。

宝玉的一生亦复类此。他虽多情迷于色,却终将情悟于空。所以,脂砚斋用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这十二个字原则,来概括曹雪芹笔下宝玉情感的A、B两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诗词第38回: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需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2]

影视形象1927电影《红楼梦》—王意逸2009《黛玉传》薛宝钗(邓莎 饰)

1945电影《红楼梦》—王丹凤

1962邵氏电影《红楼梦》—丁红

1962越剧电影《红楼梦》—吕瑞英

1975香港无线电视剧《红楼梦》—吕有慧

1977香港佳视电视剧《红楼梦》—米雪

1978香港电影《新红楼梦》—李菁

1977香港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米雪

1987央视电视剧《红楼梦》—张莉

1989北影厂电影《红楼梦》—傅艺伟

2000越剧《红楼梦》—赵海英

2007全明星舞台剧《红楼梦》—闫妮

2007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白冰(少年—昆曲演员李沁)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红楼梦薛宝钗 宝钗有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