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第一定律。
其要点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时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
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具体表现为:杂合子F1产生两种配子,分别为含D的配子和含d的配子,比例为1:1。
孟德尔分离定律
遗传学这门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孟德尔,是遗传学杰出的奠基人。
很多动植物都会将体内的部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子一代在很多情况下只表达出基于一方基因的性状(显性性状),而基于另一方基因的性状(隐性性状)则被暂时隐藏而未表现;在子二代中,上述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都有所表达。这样的遗传规律被称为孟德尔分离定律。
中文名孟德尔分离定律
外文名The separation of Mendelian law
提出者格里哥・孟德尔
提出时间
别称孟德尔第一定律
应用学科二级学科
适用领域范围生物基因学
理论由来孟德尔的实验解释与验证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本类型交配类(1)杂交:一般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指同一个体或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间交配的过程。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3)测交:就是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来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4)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
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同性状的两种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的叫显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5)性状分离比
①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3:1
②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中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1:1
遗传因子类(1)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的遗传因子
(2)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的遗传因子
个体类(1)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2)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
孟德尔介绍孟德尔格里哥・孟德尔(GJMendel,1922—1884),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由于家境贫寒,21岁便做了修道士。后来,他被派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回到修道院后,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