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2、《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
3、《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这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书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他本人。
本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成为一代人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部曲是以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的经历为主题分段创作的。
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随后完成了《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现实主义小说。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在中国家喻户晓。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处女作
中文名处女作
拼音chǔ nǚ zuò
由来处女一词引申而来
释义比喻个人第一次公开作品
基本解释指作者最初创作发表的作品巴金《致<十月>》: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孙犁《悼念李季同志》:他后来写的很多诗,虽也影响很大,但究竟不能与这一处女作相比拟。[1]
区别文章电影处女作《走着瞧》处女作,是由"处女"一词引申发展得来,进而约定俗成的。它本身带有一种比喻的性质,多用于文艺创作等方面。赵薇的处女作《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