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桃子,皮皮虾,海鲶鱼,棋子烧饼、芦花鸡、万里香烧鸡、万里香粉肠、刘美烧鸡、白菜大饹馇、蜂蜜麻糖、花生酥糖、唐山酥糖、四远香山楂排糕点、开平麻花、油炸大排叉、炸肉馅饹馇盒、香熏鹌鹑蛋、五香煮蚕豆、炸菜丸子、磨盘柿、京东板栗、东路花生、玉田孤树金丝小枣、柏各庄大米、迁安书画纸、唐山陶瓷、乐亭柳编、皮影人、葫芦烙画等特产。
京唐港是一个有着丰富特产的地方,其中包括棋子烧饼、万里香扒鸡、迁西板栗、酥糖等。
此外,唐山还有许多其他特产,如芦花鸡、白菜大饹馇、蜂蜜麻糖、花生酥糖等。
京唐港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从京唐港出海打鱼的也非常的多,京唐港的特产有对虾、鱿鱼、龙虾`、扇贝、海蟹,海螺等海特产非常的多
鲍鱼、海带、蛤蜊、蛏子等
唐山海水淡水资源极为丰富。
海产品有:对虾、海蟹、皮皮虾(虾蛄)等。
唐山海鲜以烹制鲜活海产原料见长。
特点是原料丰富,刀工细腻,口味清鲜,讲究清油抱芡,菜品配以精美的唐山瓷盛器,别具风格。
美食有:鸿宴肘子、海参扒肘子、酱汁瓦块鱼、红烧裙边等。
唐山麻糖
中文名唐山麻糖
形 状呈薄片状
麻糖的历史唐山麻糖唐山麻糖已经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产于曹雪芹的老家——冀东唐山丰润的七树庄。
唐山麻糖形似团花,薄如蝉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黄,松软酥脆,香甜适口。发明麻糖的广盛号开始只是靠炸排叉(麻叶),后来发展到蜜汁排叉,再后来就发明了唐山麻糖。[1]
麻糖是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当时,人们逢年过节都喜欢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为节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点铺广盛号把这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点心投向了市场。那时市场上的排叉有两种:一种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种是先用油炸,再浇上蜜汁。两种排叉各有优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软而皮。广盛号在经营过程中融合了两种排叉的做法,精心研制,并吸取了京城糕点蜜供的浇浆法,制出了如今的风味名吃——蜂蜜麻糖。
广盛号为张家何人何时所开已经无法考证,只在陈年老账中查到最早的记载为明朝万历四年。张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县),后因灾患所迫迁至唐山丰润县七树庄落户,继续广盛号麻糖的制作经销。现在,虽然唐山麻糖已经发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还是广盛号。经过历代相传,广盛号这样的老字号麻糖品牌得以发扬光大。目前的继承人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的张国荣先生。2009年广盛号麻糖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点蜜供的浇浆方法,几经改进,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做工艺。烟酒公司新新商店制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学艺,得该市麻糖大王的真传,技艺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工艺,所制麻糖色泽鲜亮,呈淡黄色,片薄如纸,形似花状,清香甜脆,营养十分丰富,可谓我省独具一格的风味名吃。在1981年全国食品评比会上,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制作方法原料配方:(按50千克成品计)特制粉215千克、白砂糖1525千克、上等蜂蜜4千克、花生油95千克、香油95千克、饴糖3千克、桂花250克。
1面团调制:先将白砂糖加水溶化,然后加入面粉和成较硬的面团,再多次沾水,反复搅拌成筋性好、软硬适度的面团。把面团分成500克左右的块,用熟面粉培埋饧发1小时左右。
2压片:先将饧好的面团擀成直径约05米的底片,每擀一遍都要均匀撒上浮面,第三遍擀开撒浮面后,将两边对折成扁筒状,用擀面杖卷紧,擀、拍、抖、滚,经二次掉头,擀到五遍后,即成长27米、宽2米薄如纸的面片。这道工序要求在3~4分钟内完成,否则易使面片风干。将面片卷在擀面杖上提起,迅速转动放开,使空气鼓进筒内,将浮面抖出,同样,掉头再抖净另一半浮面。注意保持面片完整。然后摊开面片,两边各切去03米,铺在大片上,再把大片卷在花杠上。
3网花成型:将卷在花杠上的面片破成面条,每条宽药1厘米,15~17层,再把每条斜剁成3厘米宽的菱形35块,每块中间剁一切口翻卷一端网花,即成生坯。
4炸制:先将花生油炼好后加香油,再放入生坯炸制约7分钟,其间要翻动一次,待炸成金黄色时起锅、控油。
5烧浆:白砂糖加适量水溶解熬成浆,熬好后加入桂花、蜂蜜、饴糖,进行搅拌,然后分两次烧浆,即为成品。
唐山麻糖质量标准形态:蓬松成花状,层片厚薄均匀,近似透明。
色泽:淡金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