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同性恋基因 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同性恋是天生的,这是关于同性恋最大的谎言。

这个谎言的基础来自一位美国博士。

西元1993年,这位美国博士在一份美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发现了同性恋基因。

在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并不代表文章的观点被科学界肯定,就好比周正龙拍的华南虎照片也登在美国某著名杂志上,最终还是假的。

因此,当这位美国博士声称发现了同性恋基因的文章发表后,另外一些美国科学家指出,这篇文章的证据不可信,发现同性恋基因一说并不被科学界接受。

并且,当人们知道,发表这篇文章的美国博士本人就是同性恋时,对于不可信的证据的产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爱屋及乌已渗透到科学研究领域。

在我前几天的那篇关于艾滋病的文章

后面,有一个跟帖指出,西方某些科学家曾经还对杀人犯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说,杀人犯也有基因上的原因,难道我们应该同情杀人犯吗?这个跟帖的意见是正确的。

西方某些科学家的确做过此类研究,但此类研究的结果对于人类社会惩罚杀人犯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我在更早的文章里曾经说过,

姑且承认同性恋有基因基础

,我的这个说法也有我的道理,因为,基因并非永远不变,某些状况下的突变,产生可能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基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是,另外一些自然规律将必然导致另一个结果:一旦真的产生同性恋基因,这个基因无法延续,而且很快就会被淘汰。

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基因的延续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养育后代。

单性繁殖、克隆技术目前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对象,人类百万年以来的生生不息,养育后代是唯一的途径。

养育后代的链条和过程,就是对各种基因的选择和淘汰的过程。

我们知道,同性恋是不生孩子的,除非变成双性。

因此,我们假设某一个人身上因突变而产生了同性恋基因,要让这个基因延续,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异性恋生孩子,否则,这个突变的基因只有寿终正寝。

一旦与异性恋结婚,即便生下孩子,突变的基因并没有完全保留的理由,孩子与父母只会分别有点相像,而不会一模一样。

在这样的过程中,即便有同性恋基因,它的总体命运也只能是越来越被稀释,越来越被淘汰。

而且,同性恋基因的这个传播方式,还需要更为明显的前提:从统计学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同性恋者的父母,必然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同性恋。

如果同性恋者的父母双方都是同性恋,还搞什么同性恋?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相反只看到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成为同性恋而痛心疾首。

上次的文章里,我提到

本人对佛洛依德的批评态度

少说点理论,回到现实的事例。

国内某学者原先在国内生活,并且与异性结婚,夫妻那个恩爱,才子佳人的那个般配,几乎想尽办法要让它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人们没见过他在那个时候有任何同性恋倾向。

后来这对夫妇去了美国,该学者逐渐变成了同性恋。

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天生是个异性恋,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使他变成了同性恋。

所以很多专家才指出,同性恋相当大一部分是后天环境和遭遇造成的。

如果这位学者解释说,他的先天同性恋基因以前一直隐藏着,没有被自己发现,到了美国,其同性恋基因才被发现、被激活,那么,他为何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过去那段异性恋的崇高神圣,而不讴歌身边最纯洁的真爱呢?

再举一个例子。

欧洲教会在中世纪的时候,从教皇开始就包养情妇,还有私生子。

后来,有些教会人员看不下去了,要求教士和修士实行禁欲。

由于禁欲的主张原先是针对包养情妇和私生子,因此,禁欲主要是针对异性关系。

谁知,这个严格的规定产生了另一个后果,教士和修士、修女中的同性恋开始出现。

这个事例依然说明,同性恋相当大一部分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修道院里因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同性恋出现的状况,后来演变到其他领域,比方说监狱。

监狱是可怕的,现代人也许缺乏理解。

人类历史上,很多地方的监狱,原先都是男女不分的。

今天的法律中都有一条规定,孕妇即便罪名成立、证据确凿,也不能处以死刑,至少要等到她把孩子生下来并抚养一段时间。

这条法律规定其实在中外历史上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于是,在欧洲中世纪便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一个犯了杀人罪的妇女,老也不能被处以死刑,因为她不停地在怀孕。

这个故事说明,欧洲原先的监狱都是男女不分的,男女分监是后来出现的。

然而,一旦男女分开监押,立即出现了新的状况:监狱里的同性恋比例高过正常社会。

与此类似,还有一个同性恋比例较高的地方就是军队,尤其是纪律管束不严的军队。

上述事例都说明一个事实,修道院、监狱、军队这些同性聚集的地方,由于长期排除了异性恋的存在,同性恋就会大量产生。

因此,这些现象可以证明,相当大一部分同性恋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反过来,既然环境可以造就同性恋,那么,环境也可以改变同性恋,这就是我们说同性恋是可以矫正的原因和根据。

还有一些同性恋者与修道院、监狱、军队之类没有关系,他们的同性恋倾向来自个人生活经历,比方说父母关系不和导致对家庭的厌恶,比方说个人经历导致对异性关系的恐惧等等。

人们完全可以假设,如果这些人的生活经历或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同性恋倾向也会改变,这种假设并非没有根据。

有同性恋质问我:你能不能举出一个同性恋被矫正的例子?我在这里举一个。

这个例子在美国。

美国有一个叫Exodus

International的民间机构,总部在西雅图。

这个机构的创始人原先是一个同性恋,后来转变成异性恋。

他创办这个机构的目的,就是帮助其他同性恋者实现这种转变。

据说这个机构有一百多名工作人员,已经帮助了不少同性恋者实现了矫正。

因此,同性恋是天生的,这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谎言,同性恋是可以被矫正的,就像左撇子可以被矫正一样,这也是有事实证明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的同性恋信息,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营造同性恋的产生环境,催生更多的同性恋。

如果要让更多的同性恋得到矫正,从源头上说,媒体上肯定同性恋、鼓吹同性恋的信息就应该被控制和减少。

也许有人会问,同性恋为何要被控制?

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数据就说明了部分问题。

卫生部疾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新增的艾滋病感染者中,

三分之一来自同性恋

有些同性恋者狡辩说,422%的艾滋病感染者来自异性恋,为何不控制异性恋?且不说异性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单从数字上说,这简直就是没有数学头脑的傻瓜问题,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牢记同性恋在人口中的比例,一般认为不超过1%。

因此,假设有100个人挖土豆,有一个人挖了30多个土豆,其他99个人虽然挖的土豆加起来比那一个人多,如果要奖励,难道奖励99个人(平均每人不到一个)?当然是奖励挖了30多个土豆的那一个人。

奖励他的是号召大家向他学。

这是从正面看问题的假设,如果从负面看,假设有100个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其中一个小偷的作案次数高达该团伙全部盗窃案件的三分之一,这个小偷冠军当然首当其冲地要被惩治。

惩治小偷冠军首先能大为降低盗窃案的数量,其次也是对其他小偷的警示,不要向小偷冠军学,不要走到小偷冠军的地步。

最后说一下,不要在本文的后面发表肯定同性恋的跟帖。

基于本人的一贯主张,肯定同性恋、赞美同性恋的文字,都不会在我这里留下,这是不会改变的。

我不是同性恋者所称的恐同者,本人恰恰是不恐同者。

同性恋者对本人的疯狂谩骂以及其他龌龊行径,只能证明某些同性恋者素质的低下,让人看不起,只能自讨没趣。

同性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在我看来研究的意义不大。

同性恋只是正常的性取向之一,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研究的意义。

异性恋为什么不会在乎他是不是天生就是异性恋,而同性恋要在乎呢!都是正常的性取向。

真爱是不分性别的,请大家不要在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同性恋了!他们和我们一样。

最后希望社会同性恋不在生活在角落里,希望在中国同性恋也可以大大方方的结婚。

我不是同性恋,我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同性恋。

同性恋基因

首先,基因学家们还没有对这51个特殊基因进行详尽研究,其中哪一个基因负责哪一方面的性别特征也尚不知晓;其次,影响生物性别行为差异的不仅只是遗传因素与荷尔蒙的分泌情况,生活中的实践积累与环境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Hamer从没有说发现同性恋像眼睛颜色一样是直接遗传的:「虽然据观察,男同性恋者其舅舅与表兄弟皆为同性恋者的比率,较母家中女性亲属、或父家中男性亲属为高,但此比率仍较简单的门德尔性状遗传(Mendelian trait)低。

中文名同性恋基因

外文名gay genes

实质人和动物性取向的基因

诱导基因XQ28和Wnt-4基因

提出者迪恩·哈默(Dean Hamer)

简介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以绵羊为例,有8%的公羊在雌雄皆充裕的环境下还是选择雄性作伴,这些结合多年的公羊的视前区前部下丘脑(控制体温、饥饿、性欲等)的细胞组织比母羊要大得多。据资料记载将近500种动物有同性恋行为,这种性取向是动物与生俱来的。

加拿大生物学家布鲁斯·贝哲米1999年发表了一分有关检阅接近1,500个动物物种同性恋行为的文献,涉及物种从灵长目到棘头动物门,对其中500个物种又有更详细的着墨。

对于同性恋,研究人员早就从生物医学、社会学、文化民俗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其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许多人在较早的时候就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同性恋除了有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同性恋性取向,还存在着比较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所以,当社会和公众还普遍对同性恋表示谴责和不屑时,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发表声明称: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种病态,这是一只占少数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和性取向的权利,不必对他们进行矫治。

虽然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发表了声明称同性恋不是疾病或精神类疾病,但西方宗教界一致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例如基督教,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只停留在身体肉欲方面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对同性有性欲望和性冲动的一种行为。只是一种为了发泄欲望而产生的行为,不是人自身感情和灵魂需求的体现。这不是爱,只是性(详见现今同志圈内的性混乱)。

这不是疾病,但是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属于一种心理认知障碍和性取向认知混乱所产生的一种行为。不是人自身的感情,也不属于灵魂的呼求。这种行为触犯了神的律法,虽然神爱世人,但爱不等于放纵。所以基督教虽然不歧视同志,但一直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是一种"自以为"的认知障碍,是不对的,同性恋并不是只停留在行为,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并无差别,都有爱在其中。而好与坏在那一个群体都是存在的,对于同性恋如此,其他事也一样,不可以偏概全。

研究上世纪9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并引起全球关注的同性恋基因理论,最近被一项新研究证实。

美国同志媒体Queerty报道,哈默在1993年7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称人类性取向受基因影响,他认为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母亲遗传。哈默的研究为同性恋并非后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20年来其他一些研究曾得出相矛盾的结果,使得愚忠于圣经和恐同的人士对哈默的研究予以否定或嘲讽。2014年6月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哈默是对的,确实存在同性恋基因,而且这样的基因有两个,甚至更多。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人员对若干同性恋兄弟进行研究,参与研究的美国西北大学学者迈克尔·贝利(Michael Bailey)说:性取向与后天选择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已经有证据可以证明,有两组基因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

研究人员抽取了409对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属的血液,分析确认X染色体上的某个区域确实对性取向有影响,也确认了8号染色体上一些DNA会影响男性的性行为。贝利说:基因的作用不完全是决定性的,肯定还有一些环境因素。荷兰神经学专家迪克·斯瓦布(Dick F Swaab)曾在新书中指出,女性在怀孕期间的行为或所处环境,对孩子天生是双性恋或同性恋者的几率有一定影响。

基因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认为,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指向的同性恋。汉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他们发现,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

Xq28 除了是高度近视,同时是同性恋基因。同时还是增大胎儿颅骨双径顶的一个基因。有说法认为,这个基因增加了颅内压力,改变了眼底压,增大了近视率。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还有另一些基因决定着人和哺乳动物的性别,即所谓的女性基因。这一称为Wnt-4基因可能是诱导子宫发育的关键因子,小鼠实验证明,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所有胚胎都会发育成雌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FucM基因也在动物实验证明可诱发女性同性恋。

但是,基因决定性别和性指向也是非常复杂的。性染色体是一个较大的基因组,里面包含着许多基因,SRY和Wnt-4基因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基因。

认可的正常性染色体是,男性为XY核型和女性为XX核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染色体中所有基因、碱基对序列都按现有的男女性别标准或基因序列表现出来,也许还存在着性染色体内的基因和基因表型的多样性。例如,表现为XY男性核型的却在性染色体中查不出男性基因SRY,或SRY基因发生突变,因此可能表现为女性化;而表现为女性核型XX的,却在性染色体中找不到女性基因Wnt-4,或Wnt-4基因发生突变,因此可能表现为男性化。

miR-941一个新型转录后调控子快速胰岛素的表达基因影响了与神经递质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认为和男同的出现有统计学上的关联。

rs31480也是个统计学上的女性同性恋基因,在多数女同的DNA测试里被发现SNP位点表现。SNP位点的ZNF804A功能突变,被认为和女同有很大可能。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基因学家们研究证明,尚处于妊娠中期的生物脑细胞中就已经表现出了男女性别差异。科学家们在对尚处于妊娠中期的老鼠胚胎脑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雌雄老鼠胚胎中共有51个互不相同的基因。

早些时候,科学界曾普遍认为,大脑中DNA的性别差异只有在婴儿出世后开始分泌性激素时才表现出来。此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生物尚在胚胎期,也就是说在睾丸还没有形成时就开始表现出雄性性征了。根据此项发现,由埃里克-威廉率领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基因学家们得出结论称,生物性别的自我意识与行为都由其基因来负责。而且,基因还决定着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式、对待问题的态度及性别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别。其实,基因影响不同性别之间行为与意识差异的思想远远不是最新思想。

埃里克-威廉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所取得的科研新成就在于他们在胚胎发育早期就数清了这些表现性别差异的基因个数。埃里克-威廉认为,对那些具有异性转化欲者(本是男性却相信自己是个女性,或者相反)而言,就是因为在应该表现为男性特征的基因位置上出现了女性特征的基因(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无论是有异性转化欲者,还是同性恋者,他们的性别思维和行为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然而,埃里克-威廉认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解释一切。首先,基因学家们还没有对这51个特殊基因进行详尽研究,其中哪一个基因负责哪一方面的性别特征也尚不知晓;其次,影响生物性别行为差异的不仅只是遗传因素与荷尔蒙的分泌情况,生活中的实践积累与环境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早在1993年,《纽约时报》就刊登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声称同性恋倾向是受遗传因素操纵。当时马里兰州国立肿瘤学院的科学家们强调指出,遗传因素并不是造成同性恋者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唯一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找出一个具体的同性恋基因来。最后有实验证明,同性恋行为通常与X染色体底端的一小部分有关系。该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还强调,还不到谈论哪个具体的基因的时候。

此外,他们还表示,就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是哪条基因、哪条基因的哪一段影响着人的性趋向,是一个基因独自控制人的性趋向,还是与别的基因进行合作,携带这种基因的男性比例到底有多大,他们中又有多少会是同性恋?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是这一领域的基因学家们今后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性反转有研究人员统计过,在每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是46XY染色体核型,这种核型当然是男性核型,但她们的外貌和外生殖器又表现出是女性,称为性反转女人。相应的,也有为数不多的46XX性反转男人,即染色体核型是女性,但外观又是男性。也有人类某些XX男性存在有SOX3基因的改变,这些情况造成了性别和性指向的错综复杂,真真假假。

转移生育力2004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进化心理学家Andrea Camperio Ciani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和与异性恋男人有亲戚关系的女人相比,与同性恋男人有亲戚关系的女人生育了更多的孩子。差别相当惊人——比如,男同性恋的母亲平均拥有27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23个。在姨妈(maternal aunts)身上也具有类似的趋势。

在最新的研究中,Camperio Ciani和同事应用数学模型来寻找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研究人员考虑了20多种可能性,比如同性恋基因的数量、这些基因产生的生殖优势有多大、这些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其它常染色体。

结果发现,能够最佳解释上述数据的模型包含2个同性恋基因,其中至少有一个位于X染色体上。这些基因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力,同时却降低了男性的生育力,这种现象曾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中研究过,称为性别对抗(sexual antagonism)。

研究小组表示,这些同性恋基因实际增加的可能是男人和女人对男人的吸引力,而不是如之前研究人员认为的会使同性恋男人更阴柔。这些基因对男性生育力来说不是好事,但它们有益于女性生育,从而能够以虽然低下却稳定的比率在人群中存在下去。

各种争议虽然宗教界和科学界对于同性恋的争议很大,例如基督教主张同性恋不在神造物的范围内,神不可能创造同性恋又反对同性恋。所以,同性恋是一种心理被魔鬼试探所产生的行为。不是人自身感情和灵魂需求的体现,是错误的。虽然不歧视,但一致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一神教界对于同性恋话题呈现绝不退让的地步,虽然美国等多个国家同性恋婚姻已近合法化。但如果同性恋基因被证实存在,全球几千年的宗教体系有可能随着发现和证实而瓦解,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引发全球信仰危机,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各宗教将瓦解,宗教体系一旦崩溃,全球可能会现大规模教徒自杀或自杀式攻击,基督教信众占全球人数20%多,宗教体系瓦解会引发危机,所以同性恋基因被发现会引发全球危机。

Hamer找不着甚么?

Hamer从没有说发现同性恋像眼睛颜色一样是直接遗传的:「虽然据观察,男同性恋者其舅舅与表兄弟皆为同性恋者的比率,较母家中女性亲属、或父家中男性亲属为高,但此比率仍较简单的门德尔性状遗传(Mendelian trait)低。

此外,Hamer并未说所有同性恋案例都可以此段基因作解释:「有若干家庭中,也存在女同性恋者、或父系亲属中男同性恋者。可能是有的同性恋种类仅限于男性、且经母系遗传,但也有零星例子不限性别、或非经母系遗传的。」

事实上,Hamer甚至没有尝试估计同性恋案例中有多大部分可归因于这段基因:「目前我们并未能说明,男同性恋案例中关涉Xq28基因段的比率为何。」

他继而承认,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由于人类性取向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说目前所观察到的多种现象,乃基于单一基因段落。在Xq28段落上有差异的兄弟姊妹可能提供有用数据,让我们辨认出其他基因,或是环境、经历、文化因素(或上述几方面复合因素),导致男同性恋取向之发展。」

(Hamer, et al,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325-26)

如何延续如果性取向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来,那么无法繁殖下一代的同性恋者,其同性恋基因如何遗传下去呢?其实,导致个体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进化中生存的观点,只是进化论初学者的想法。

可以先举一个反例。大家都知道,工蜂是蜂王的姊妹/女儿,她们是不育的,那么她们构筑蜂巢、采集花蜜的基因如何延续下去呢?答案只有一个:决定这些行为的基因来自于根本不会筑巢采蜜的蜂王和雄蜂。可为什么蜂王携带这些基因,却不表现这类行为呢?那是因为这些基因没有表达。导致基因不表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抑制,或者本身就是隐性基因。

回到同性恋基因如何遗传的问题上来。目前已经有不少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在不断揭示同性恋基因的遗传之谜。2004年,意大利科学家报告,同性恋者的母亲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且差别相当显着——男同性恋的母亲平均拥有27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23个,在其姨妈身上也具有类似的趋势。这样就弥补了男同性恋者不能生育的劣势,使同性恋基因通过家族中特别能生养的女性同胞延续下去。

2010年,加拿大的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解释——亲族选择学说。他们在太平洋中的萨摩亚岛上展开实地研究,结果表明,男同性恋更多的关爱亲族子女,比如他的侄女或者外甥,由此促进自身的种族延续。为了弥补自身没有后代的劣势,萨摩亚岛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恋都可能间接地促进侄女、外甥的数量增多2个左右。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位超级大爷或者超级姨妈,可真是有福气了呢。

后续研究揭示2014年11月17日,美国多所大学的多位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的大规模实验的研究报告,在《心理医学》期刊上发表。报告进一步证明男同性恋性倾向可能与人类基因有关。

该项研究对409对兄弟关系的男性同性恋者进行取样。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Xq28和染色体8的某个区段内的某个(或某些)基因与男同性恋性倾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同性恋基因 同性恋是天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