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家峒大泊水瀑布门票价格为20元人。
2 这个价格比较亲民,可能是因为水瀑布景区在偏远的地方,也没有太多的游乐设施,所以门票相对较低。
3 此外,千家峒大泊水瀑布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区,除了观赏瀑布之外,还可以进行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千家峒
中文名千家峒
开放时间06:30-19:00
所在地区中国,湖南永江县、道县与广西灌阳县交界处
其他信息瑶族发源地
所在地永州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
类别风景名胜
简介千家峒千家峒位于湖南江永县城北11公里,地处都庞岭三峰山下,东北毗邻道县,北面交界广西灌阳县,是瑶族祖居故地之一。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上千户人家的山间小平原(山间盆地),四周被崇山峻岭环抱,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进出仅有穿岩唯一通道。
千家峒被全世界瑶族人视为圣地,保存有盘王庙盘宅妹墓、平王庙等瑶族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全国仅有的女书文字;境内鸟山,白鹅山、白鹅洞、白鹅飞瀑、双塘映月、马山、狗头岩、大白水瀑布、金童放牧、天女散花、三峰霁雪、仙人桥等自然景观迷人,宛若仙境,被喻为瑶族的桃花源。
历史据《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个石洞入内。峒的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瀑布高悬;峒内田土宽广,土质肥沃 ,有一条大河贯穿峒中。千余户瑶民同生活,共耕种,过着自由富裕的生活。
千家峒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这个地方好,派官差入峒征收粮饷,瑶民热情款待,久留不归,官府误认为官差被杀,于是派兵围剿,逼得峒内瑶民纷纷出逃,背井离乡,流散到我国南方各地大山中去。[1]当年瑶民逃离故地时,千家峒的族人拿出一只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一节,发誓五百年后,要让十二节牛角重新接拢,返回千家峒团聚。然而,岁月流逝,历史变迁。七百年过去了,无数瑶民仍在寻找千家峒。千家峒是海内外瑶胞向住回归的胜地,散居在国内外的瑶胞都有认定自己的祖先是从千家峒迁徙出来的,历年来常有海内外瑶胞到此来寻根问祖。[2]
1986年,来自北京、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7个省、市、自治区的瑶史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后,认定江永县大远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故地。
1987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1998年,千家峒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各胜区。
构成千家峒千家峒分下峒、中峒、上峒,是一片约14公里长,23公里宽的葫芦形盆地。根据文献记载,千家峒有四块大田,小田无数。其中四块大田是南蛇大田、鹅颈大田、马颈大田和平西大田。
南蛇大田和鹅颈大田位于下峒,以峒中的公路为界,右边形似长蛇的南蛇大田,长2里,宽22丈,折合面积100亩。左边的大山叫白鹅山,山下有白鹅洞,洞边建有白鹅寺。山脚下的一整块大田,是鹅颈大田。
主要景观峒标位于千家峒至江永的公路左侧,是由瑶族长鼓和十二节牛角组成的雕塑。在雕塑基座前后分别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的千家峒题字。长鼓是瑶族喜爱的一种舞蹈器具,代表着对盘王始祖的怀念。十二节白牛角,意喻着瑶族同胞已找到千家峒,团聚千家峒,同时也是瑶族强烈民族向心力的一种象征。
古战墙古战墙位于穿岩山上,延绵数里。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是千家峒的瑶民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也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大泊水瀑布大泊水瀑位大泊水瀑位于霸王祖村后,距千家峒乡政府115公里,是一组瀑布群,一条山谷深达2公里,沿途有七级倾泄的姐妹瀑,一瀑一形、一瀑一潭、一瀑一景,段落分明,自成首尾。到终端就是大泊水瀑布。此瀑布高100余米,宽30米,从上而下笔直,无倾斜度,称岭南第一飞瀑。
瀑布下有一水潭,宽约100米。瀑布从上而下冲击水潭,浪花飞溅。瀑布两边各有一石台伸出,形如两个小平台,可供游人观赏,如若将瀑布与两边的石壁组合起来观赏,有如一只巨大的山鹰,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