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字列寇,名列御寇,冲虚真人,列圄,列圉寇,列国寇,子列子 。
列子,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列子享年不明。
本名列御寇
别名列子
字云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周王朝郑国
出生日期450年月日
逝世日期
主要作品《列子》
主要成就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创立贵虚学派
人物生平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主要影响主要成就:道家代表人之一[1]
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人际关系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历史评价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列子贵虚。
《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
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吴筠:冲虚冥至理,休道自元通。不受子阳禄,但饮壶丘宗。泠然竟何依?挠挑游太空。未知风乘我,为是我乘风。[2]
主要作品《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