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阿巴多是默默无闻的,当人们将他在音乐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同他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两相比较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阿巴多根本就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在指挥界的天皇巨星卡拉扬逝世后86天,柏林爱乐乐团的120位乐手经过秘密投票,将卡拉扬握了34年的指挥棒交给当时56岁的意大利人时,人们确实有那么一点惊诧。
当然,柏林爱乐选择阿巴多,远称不上爆冷,但在卡拉扬曾经为自己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阿巴多并不是最耀眼、最强势的一位却是事实。朱利尼、祖宾·梅塔、小泽征尔谁似乎都要比阿巴多更为人们熟知。然而,很多人都慑于卡拉扬那种王者的威慑力,谁都清楚,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将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更好度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著名指挥家阿巴多是哪国人
意大利
克劳迪奥·阿巴多简介: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2014年1月20日),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曾罹患胃癌,但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恢复健康并重登指挥台,后担任瑞士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指导,2014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0岁。
人物经历:
意大利指挥家。生于米兰。曾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又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1958年在美国参加库谢维茨基指挥比赛获奖。1963年又获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头奖,因而闻名于世。1965年,他被邀请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他常以客席指挥身份出现于欧洲各地。1968~1971年被聘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1977年曾一度辞去斯卡拉歌剧院之职,以 *** 意大利 *** 不重视歌剧,旋又复职,任该院艺术指导。1979年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2年创办斯卡拉爱乐乐团,1989年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2003年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总监。阿巴多的指挥富有戏剧性效果,尤擅长于意大利歌剧,特别是G威尔第和G罗西尼的作品,是当代很有影响的指挥家之一。
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如下:
1、哈尼族的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
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
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
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各种美味,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_神,把祭_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3、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各家把更好度、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
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
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下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宴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
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
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
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5、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 *** 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6、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
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8、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8、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_)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9、哈尼族的饮食,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哈尼族
世界四大著名音乐指挥家是哪四位?
卡拉扬(Herdert von Karajan,1908–)、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贝姆(Karl Bohm,1894–1981)、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
简介:
卡拉扬(Herdert von Karajan,1908–)奥地利指挥家。
生于萨尔茨堡。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4年考上亚 歌剧院的指挥才渐获名声。1938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
1949年起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1967–1969年任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人们称号了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
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年开始主办他个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他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配合如水 *** 融,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近年来可以说正在迈向其指挥艺术的顶峰。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美国指挥家。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校。1942年成为指挥家库塞维茨基的助手,第二年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58年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
在任的十一年间,正是该团的黄鑫时代,也确立了他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独奏、弦乐和打击乐的《小夜曲》,舞剧《幻想自由》等。
他写的通俗音乐剧《镇上》和《奇妙的城镇》是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1969年辞去指挥职务专门从事作曲,但仍在欧洲各地作客席指挥而引人注目。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的称号。奥地利于1977年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贝姆(Karl Bohm,1894–1981)奥地利指挥家。生于格拉茨。先后在格拉茨和维也纳学音乐,1921年应聘到慕尼黑歌剧院任指挥,此后相继任达姆斯塔特的总音乐指导,汉堡、德累斯顿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54年,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任指挥。多年来一直活跃于维也纳音乐周、萨尔茨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上。
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达四十年之久。1964年被授予’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的称号。1974年被选为维也纳乐友协会的名誉会员。他的指挥气势宏伟,语言相互结构严谨,有深刻的思想性,很能抓住听众的感情。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卡拉扬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4 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日本著名指挥家。生于中国沈阳。1941年随父母回国。1951年入桐朋学园向斋藤秀雄学指挥。1959年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斋藤秀雄学指挥。
1960年初次登山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度指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回祖国活动。
曾两次率波士顿交响乐团来我国演出,受到好评。他的指挥热情洋溢,音乐表现意图明确。
拓展资料:指挥家的基本资料
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从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尼基什的1914年录音开始,并在同一张唱片里收录了魏因加特纳指挥的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录音和里查斯特劳斯作为指挥家演绎他自己作品的录音。 我们将在这里听到主观灵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观原谱派的魏因加特纳在音乐处理上的巨大区别。尼基什的指挥艺术被称为是催眠术,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录音是历史上的首次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而魏因加特纳的贝多芬交响全集的录音也是历史上首次贝交全集的录音。魏因加特纳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笃,他的布拉姆斯交响曲演奏被称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绎。
在19世纪,作曲家们开始创作一些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挥者们就必须精通于把握那些日趋复杂的总谱的内涵,精通于如何将音乐阐释得更具感染力。随着单纯打拍子的时代成为历史,新一代的指挥家涌现出来,他们发展出一种清晰有效的指挥手势,一门全新的诠释艺术。”指挥的艺术”是一套16位管弦乐队指挥大师的录音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