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里,你会发现作家克制了许多,绝少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而是冷静的只从人物本身塑造上着手,让作品自己说话。这一点,从曹禺的几篇序和后记中也可以看到。曹禺自己在经历了前几部剧作的练习后,开始厌倦了常规的强烈戏剧冲突的作法,转而追求更为平淡但更加真实、贴近一般人生活的创作,这也是他对话剧的追求——契诃夫式的平淡隽永,《北京人》就是这种自觉追求下的产物。另外一点,从题材上说,也是一个突破。《雷雨》《日出》《原野》所写的,都是一些传奇故事,这里的传奇指的是相对一般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碰到这些事。而《北京人》则回归到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所写的事,也是常见的家庭矛盾。
求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剧情简介
中秋之日,天空湛蓝,鸽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花厅。透过养心斋,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虽看上去显得很衰微,不过满堂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却又显示出曾盛极一时的不凡气度。
家中主事的大奶奶思懿,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日满脸堆着笑容,可又时时露出虚伪与狡谲。要说,撑起这个家也实在不易,她不光成天要对付那些个堵门要账的,就连丈夫曾文清也让她伤透了脑筋。
懒怠羸弱的文清,终日无所事事,偏偏又染上了抽大烟的恶癖;姑爷江泰一付十足的公子哥派,几次做官都不得意,最后终赋闲而寄居于丈人家中,成天牢骚满腹,喝了点酒便四处使气,骂声连天。而在这个家里,更为可怜的却是愫芳姑娘。
自来到曾家,岁月悠忽,转眼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却很少有人为她的前途想一想,只有偶尔在与文清谈诗论画中,才稍许得到些慰藉。虽然大奶奶对此常投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讥讽,可愫芳却有着一种寄人篱下而养成的惊人耐性。
大奶奶的儿媳瑞贞,从十六岁起便胡里糊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夫妻之间视为路人。她既不愿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用献媚来讨好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骂。
在这样一个家里,行将就木的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思懿的阴险,怨恨文清的无能,但他却终救不了这个家,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复漆了十五年的寿木,然而因无力偿债,就连这样一口棺材也终被隔壁的大户争抢了去。
望着这个即将倒塌的家,面对周围的骄横、自私、吝啬和残忍,瑞贞再也待不下去了,她决定冲出这个家庭。而愫芳最后也终于战胜了自身的软弱,怀着一丝丝的惆怅,悄悄地跳出了曾家,向着宽阔的天宇飞去
主要角色:
1、曹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2、曾文清——曾皓的长子,三十六。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但是性格软弱无能,虽然已是中年却依旧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是一个废人。从小与愫方相爱,却未能与愫方结合,在父母的主持下与曾思懿结合,后在绝望中吞食 *** 死亡。
3、江泰——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曾经做官,后来失势遭到通缉躲在曾家,有做实业的想法无奈未有实际作为。经常抱怨,然后喝酒 *** ,说话坦率诚实,最后一幕却欺骗了所有人拿着30元出去喝酒。
4、曾瑞贞——曾皓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与曾霆没有爱情,后怀有身孕然后打掉,与曾霆协议离婚后瞒着家长们与袁家人一起离开了曾家。
简评话剧《北京人》
之前看曹禺的话剧《北京人》是在B站上看的,1987年北京人艺版,由夏淳导演,王姬、冯远征、罗历歌、郑天玮等人出演。此次看的由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北京人》,是2018年6月8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看的,演员为剧雪、孔维、孙宁、闫楠等。
说实话,87版的毕竟有些老了,从演员的衣着到舞台效果,都有些灰暗,演员的演绎可能演的成分更多些,台词对话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拖。而赖导版的《北京人》,从开演前舞台呈现的第一印象,到演员的服饰、语言等,都让我能感受到,我是在”当下去看这样一部讲述三十年代故事的话剧。
未看其剧,先见其景。赖导版的《北京人》,一落座,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先前就有所耳闻,赖导版的《北京人》舞台色调打破常规,采用了黑白彩的创新布景(请忽略词汇的不专业)。直到坐进剧场,视觉接受到直接冲击之后,自己才有了具体的体验。舞台整体的灰白色调,悬挂的屋檐,垂直的墙壁,镂空的窗格,都与剧本《北京人》第一幕中,中秋节正午,幽静静的曾家旧宅小花厅的场景描述颇为吻合。( +具体和文本对照部分 )
第一幕整体采用白天的灰白色调,第二幕是夜幕中暗黑氛围,第三幕是稍微带些秋天 *** 底色,不带滤镜和其他渲染的正常色调。三幕背景颜色的设置其实和三幕中人物实际精神状态紧密联系。
第一幕中,无论是思懿,曾文清,还是陈奶奶,都表现出自己想在大家面前表现出的样子。思懿,在陈奶妈面前,极尽热情,表现出大家庭长媳的风采,
先不论舞台整体色调,第一幕是白色,第二幕是黑色,在晚上昏黄的灯光下特别有感觉。第三幕是正常色彩,颜色丰富,背景是秋天的 ***
整个三幕剧给人的感觉。第一幕是大家在人前的展现,第二幕在夜晚和酒精的作用下,很多本我的情感抒发。最明显的是江泰和袁先生,说自己一无是处老太爷与愫方的对话
关于是易卜生式的还是契诃夫式的,赖声川自己说整个话剧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轻松的,甚至很多场景都引人发笑。但是在笑过之后,却是想哭。其中,两个角色的设置更是调节气氛的好手,第一个是江泰,发牢骚似的张顺的动作,有调节气氛的作用不同于1987年北京人艺版本,此版本中曾老太爷的也略有幽默成分。
(未完待续)
《北京人》剧情简介
综述:话剧表演的是中秋之日,天空湛蓝·鸽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花厅。透过养心斋,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虽看上去显得很衰微,不过满堂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却又显示出曾盛极一时的不凡气度。
详细剧情如下: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
另外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 *** 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 *** ,而曾家少奶奶却始终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 *** 人。
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圆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 *** 人又来到门口 *** ,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 *** 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
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圆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 *** ,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 *** ,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
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烂醉出现,唯一的希望破灭,杜家人在曾皓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 *** 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议,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北京人》创作评价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艺术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创作的精华,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创造。
例如曾思懿的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与《家》中的高觉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则似乎综合了《家》中梅与觉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织,使得全剧紧凑而富有张力。《北京人》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