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个消息迅速在国际上传播。
这意味着中国在原子弹的研究方面,已经掌握了关键的技术。
当年,二战中,日本投降,就是因为美国用了原子弹这个杀手锏,才让此前嚣张无比的日本乖乖地投降。
而提起第一颗原子弹,就不得不提钱学森这个名字。
他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建国初期,此前因为战争不断,国家一穷二白,科技方面,也相当落后 。
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的工作,舒适的生活,回到了祖国。
因为钱学森在美国也是特殊型、稀缺型的高端人才 ,所以美国当年也是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
但是,钱学森,因为爱国,希望报效祖国,他还是冲破种种压力回到了祖国。
一、父亲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曾担任浙江省教育部部长
钱均夫从小上私塾,在十几岁时,被父亲送到杭州的求是书院,这是一所新式学堂。
在书院里,他结识了蒋百里,此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钱均夫和蒋百里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两人毕业后都前往日本留学,因此私交也很好。
不过两个人选的专业天壤之别:
钱均夫读的是教育专业,
蒋百里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军事。
可以说:一文一武。回国后,两人也走上了不同的路线:
蒋百里选择加入了东北新军,扎根军营。
钱均夫的方向则是教育事业。
但这两个同乡,后来的关系却更加紧密了!
钱均夫与妻子结婚后,只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妻子很想有一个女儿,但一直怀不上。
而蒋百里的老婆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女儿。
于是,两个拜把兄弟一撮合,蒋百里也很豪爽:
“我5个女儿,我给你一个女儿,让你体验体验养闺女!”
其实,主要是当时国内大环境动荡不安,蒋百里是为了女儿以后的发展考虑,所以才做出这个决定。
然后,蒋百里把其中三女儿,叫蒋英,过继给钱均夫夫妇。
然后,钱均夫夫妇把蒋英接到了自己家里。当时,蒋英比钱学森小8岁,还是个小姑娘。
但是,蒋英在钱家只待了不到半个月,蒋百里夫妇思女心切,万般不舍,又将蒋英要了回去。
谁都没想到,就是这十来天的时间,钱学森和蒋英短暂相处后,两个人互相很有好感。
母亲对钱学森影响深远,但48岁就去世了
钱学森的母亲叫章兰娟。
她是一位富商的女儿,当年,她的父亲很欣赏钱均夫的学识,就将女儿许配给了钱均夫。
论经济实力,章家还要胜过钱家。
钱均夫当年去日本留学的费用,一部分就是靠岳父的资助。
他们到了日本后,先是被安排在日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当时,钱均夫、鲁迅等人被分在一个班级,住在同一间宿舍。
日语学习结束后,钱均夫考上了东京高等示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和历史学。他希望从教育着手,来达到变革社会。
回国后,钱均夫担任了浙江省立中学的校长。但辛亥革命发生后,中学被迫停课。
离开了省立中学,他来到上海,靠着一些人的帮助,创了了劝学堂。
他到上海后,妻子也随着他在上海生活,后来钱学森就出生在上海。
两年后,浙江省中恢复开课,当局再次聘请钱均夫出任校长。于是,钱均夫又带着妻儿回到了杭州。
回到杭州干了一年,钱学森3岁那年,北平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将钱均夫调到北京。
此后,钱家就定居在北京。
钱学森小时候胆子有点小,碰到打雷,还会害怕。
这个时候,钱均夫就把儿子抱在怀里,给他打雷是怎么回事,还安慰他:
“不怕呢!有爸爸保护小宝贝。”
总之,钱学森是在父母浓浓的 爱意包围中长大的。
但父母对他并不溺爱,总是想办法启发他对科学以及诗词、音乐的兴趣。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一位大家闺秀,温柔,贤惠。
章兰娟颇有几分数学天赋,心算很快,在钱学森小时候,她常跟钱学森做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
钱学森诗词书画的起步也是受母亲的影响。
钱学森后来进入北师大附中学习。中学毕业后,钱均夫考虑到北京大学比较偏文科,所以建议儿子考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的机械工程系在当时在全国是最优秀的。
在大学期间,钱学森还学了音乐和画画。他对钢琴曲尤为感兴趣。
本科毕业后,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名额。他想学习更高端的技术,希望中国自己能制造出飞机来。
钱学森的母亲不长寿,在48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她没有见到儿子去美国留学。
这一年,刚好是钱学森准备去留学的前夕,钱学森非常悲痛,那时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
1935年,父亲独自送他到邮轮。
当时,母亲刚刚过世不久,父子之间的别离就在眼前,
父亲也知道儿子这一去,就至少得好几年!
妻子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如今儿子又要去另一个国度,
父亲将手里准备的点心,递给钱学森,还笑着对儿子说:
“别挂念家里,我身体还硬朗!”
专心在学业上!
还递了一张小纸条给钱学森,让他上了船再看。
轮船缓缓启动后,父亲朝他挥手作别,看着父亲的身影越来越远,钱学森知道自己离祖国一点一点变远了。
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父亲在等着自己学成归来 ,祖国也在等着自己学成归来。
上面写着:吾儿此次西行,当灿烂然而归!
到了美国,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又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读博,获得了航空、数学双博士学位。
钱学森来加州理工学院,是因为该院航空系有一位空气动力学顶尖人物冯·卡门教授。
他是匈牙利籍犹太人,当时是坐在这一领域第一把交椅上的人,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
在随卡门学习过程中,钱学森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他后来与自己的导师冯·卡门教授联合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
钱学森35岁时,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而大多数的学者都要从事20年以上的教学、咨询和管理工作才能获得这样一个教职。
因为太专注在学业和科研上,钱学森直到35岁还没有结婚。
1947年,抗战胜利,局势稳定,距离他出国,钱学森已经有12年没有回国了。
而在一年前,蒋英也结束学业回到了国内。
1935年,钱学森出国留学前,蒋百里带着蒋英前来送行。
后来,战争爆发,蒋百里将女儿送去德国学音乐,进入了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学习声乐。
1941年,瑞士举办了万国音乐会,在各国女高音的大赛中,蒋英初露锋芒,夺得第一。
后来又进入瑞士路山音乐学院深造。
因为战争的原因,直到1946年,蒋英才有机会得以回国,她当时27岁。
第二年,钱学森也回国探亲,此时的钱学森已经35岁。
分别这么多年,再相见,内心依然是那种很纯很美好的感觉。
蒋英还看钱学森都三十好几的人了,打算给他介绍女朋友。
没想钱学森说:
“你跟我去美国吧!”
听到这里,蒋英知道他的意思,不禁有些脸红了,可是,她也知道她的心,她也一直无法忘掉这个“哥哥”。
就这样,接触一个月后,他们结为连理。这也是双方父母乐于见到的。
1947年9月,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第二年,钱学森带着蒋英回到美国,为表示尊重,他带着新婚妻子去拜见自己的导师冯卡门。
导师见到蒋英后,说:
““你这么迷人,钱先生完全被你迷住了!”
冯卡门说这话,有点酸酸的,因为太热爱科学事业,卡门终生未娶。
冯卡门是一名匈牙利籍犹太人,这对犹太人曾对钱学森说:
“你有一个古老而伟大的祖国,我真的很羡慕你。”
冯卡门可不是普通人,他的老师普朗特是德国的导弹之父。
冯卡门当时说这话,可能是担心钱学森会花一部分时间在妻子与家庭上,而减少在实际室,以及与导师探讨的时间。
蒋英后来回忆说:
“钱学森根本没有沉溺于新婚燕尔,只是挤出了陪我吃晚饭的时间。”
结婚后,钱学森一人醉心于自己的科研,除了陪新婚妻子吃晚饭外,钱学森的生活与此前完全没有两样:
白天在麻省理工学院上课、做实验;
工作结束,回到家与蒋英吃晚饭,还有一起散会步。
晚上8点以后,他就自己关在书房里研读。
而且,这个作息习惯,钱老后来保持了60多年。
在别人看来,做科研极枯燥乏味,但是对钱学森来说,乐在其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钱学森觉得回国的时间到了。
于是,他收拾家当,向恩师、老友告别,准备回国。
钱学森还来到好朋友金布尔家中,向其告别。
金布尔时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得知钱学森要回中国,他拥抱并祝福了钱学森。
但等到钱学森走远了,金布尔立刻拨通了美国司法部的电话,要求必须阻止钱学森回国。金布尔声称: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此后,钱学森的回国计划,被美国阻挠长达5年之久。
钱学森自1938年12月开始,几乎每月都会给父亲汇款。
那时他还在读博,有奖学金,他比较节省,他每月寄一些钱贴补父亲的生活。
工作后,他的收入高了不少,汇款金额慢慢增多。
钱学森的父亲在浙江退休后居住在上海,本想谋一份职位,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了上海。
他又不愿意给日本人做事,所以,坚决不为日本人工作,还说:
宁愿饿死,也不做日本的奴仆。
还放出豪言:
“上海一天不收回,我就不工作!”
其实,钱学森的父亲也没多少存款,之前任浙江省教育部部长,他两袖清风,基本就是靠一点薪水生活。
他又生性豪爽,不时地接济一些穷苦亲戚以及朋友,所以,囊中羞涩。
所以,幸好钱学森定期给他汇款,让他生活无忧。
但是,到了1950年,钱学森给他的汇款就终止了。
钱学森当时被移民局囚禁在一个岛上,因担心他将掌握的火箭技术带回中国,从而让美国失去垄断的地位。
钱学森父亲收到的最后一笔款项是钱学森委托美国一个华人留学生带回来的。
钱学森被禁止归国5年之后,才被准许离开美国。
之所以阻挠了 5年之久,是旨在使钱学森掌握的科技知识过期失效。
但是在这5年时间里,钱学森沉下心来,完成了两项重量级学术成果,即《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
为了回到祖国,他放弃了很多:
放弃了在美国高薪,
也放弃了可以使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
钱学森回国前,曾先后担任过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这两个学校的教授,月工资2000美元左右。
那时,美国的一辆汽车还不到2000美元。
钱学森还有第二份收入,源自他在美国物理研究所兼职,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1600美元。
此外,钱学森还参与了美国军方的一些项目,工资与资金,又远远超过他做大学教授的收入。
可见,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经济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但是 ,他对此一点都不动心,他一心想把所学的,用来报效祖国!
当年,为了让钱学森先生顺利回国,可谓煞费心思:
当时的总理亲自与美国方面进行了多年的交涉,
最后以11名美国战俘作为交换,才让美国移民局同意放行。
1955年,历经千辛万险,钱学森终于可以回国了。
临行前,老师冯卡门前来送行,钱学森拿出自己著作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送给他。
74岁的冯卡门当场翻看了一遍,说:
“很久以前,我的愿望是在学术上超过我的老师普朗特;
如今,你在学术上也已经超过我了!”
回到祖国这一年,钱学森43岁,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经过多番磨难,终于带着家人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此时,儿子7岁,女儿钱永真5岁。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脱下了自带国际范的西装,穿上了朴素的中山装,而且常常在外工作几个月,不能回家。
为了国家能够早日研发出原子弹,终日泡在实验室,有时候甚至废寝忘食,衣不解带的研发资料。
钱学森几个月不着家,还一度引起了妻子蒋英的“不满”。一天,蒋英因为各种烦心的事聚在一起,她对警卫员说:
“你们问问钱学森,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
钱学森刚回国时月薪只有335元,妻子工资也只有200多元。
即使到1996年,他的退休工资也就不到2000元。
(1980年7月31日,69岁的钱学森恳请退休。)
刚回国时,夫妻的工资,加起来也就500多元。这与美国相比,可以说天壤之别。
但钱学森一点都不在乎物质的清贫。
他脱下西装,换上了朴素的中山装,一点都不嫌弃土气,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
由于他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回国后,他担负着国家重任,一心扑在工作上,和时间赛跑。
他几乎没什么时间来陪伴父亲,但他会经常给父亲写信。
当父亲1969年病逝时,钱学森还在遥远的戈壁滩负责科研项目,他无法立即赶回见父亲最后一面。
第二年,东方红一号卫星飞上太空,万众瞩目,无数中国人为之激动。
中国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钱学森生前曾担任过许多领导职务,他的最高职务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官,他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儿子钱永刚:曾去当兵,30岁才考大学
钱永刚随父亲回到中国时,他只有7岁。
在美国已经读了一年小学,而且他从出生就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
回国时,一度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但后来也慢慢习惯了。
钱永刚小时候想找爸爸玩,但都被母亲拦住了,说:
“别打扰爸爸,他在书房里需要安静。”
那时国内条件很差,夏天,室内非常炎热,钱学森一身热汗,也坚持在书房里研究。
1966年,十年浩劫的开始。
那时,钱永刚高中还没毕业,钱永刚实在看不到前途,他决定辍学去当兵。
钱学森沉默了许久,但最后还是说道:
“你如果考虑好了,就去做吧。”
在部队里呆了将近10年,钱永刚最终觉得自己的兴趣依然是做学问。
1977年高考恢复,钱永刚决心参加高考。
1978年,他终于考上了中国国防科技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隔了30年,他站在了父亲当年学习与工作的地方,他百感交集。
加州理工大学的校长还记得当时对钱学森的承诺,钱永刚得以免试入学。
40岁这年,他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证。几年之后,钱永刚回到祖国,在中国国防大学当老师。如此,也方便照顾年迈的双亲。
晚年的钱学森,他曾对儿子说:
“你小时候,我要是经常出一些数理化题目给你练习,
你后来应该想考那所大学就可以考上!”
不过钱永刚倒是对自己的境遇,早已释怀。
2002年时,他还被总装备部评为了高级工程师,2004年后,他又被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聘为客座教授。
钱永刚也和父亲一样,非常低调,淡泊名利。
在上海建立的钱学森图书馆,他投入了很多心血。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举国陷入悲痛之中。
【结语】
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却永存。
直到如今,依然有许多中国人,无比的敬佩他,当年为了祖国发展,放弃美国优渥的一切,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最后以钱氏家训中的一句结尾: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参考:
澎湃新闻:《60多年前钱学森艰难回国背后,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2021-12-11
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Linda
责编| 若水
关注我@Linda时光之心,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你好 ! 我是Linda. 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家族沉浮、个体际遇的真实故事。
欢迎点赞、评论、或私信我,互相交流,
任时光荏苒,不忘初心,坐看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