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起承转合是入门级的立纲起草法宝,朱自清多有运用,现以其散文名作《荷塘月色》的结构加以解析——开头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美景——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受此启发,多年来我一直把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铭记于心,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每一篇文章当中去。下面以我写的一篇文章《奶酪·变化·机遇——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来谈谈起承转合结构模式的运用。题目,并列式,奶酪·变化·机遇,有副标题,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起,开端,引出《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言约意丰,微言大义,往往是写作者追求的境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一位洞察世情万象、社会经纬的智者。奶酪的故事简单中蕴涵着丰厚的生活哲理,貌似童稚寓言,实则行动指南。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解读奶酪一词。奶酪是诱人的,但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奶酪。渴望变化,不断收获新的更鲜更美的奶酪,应该成为变革年代强者的品质。竞争的时代里,机遇只会垂青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人,那些有准备的人。背负着四十多年积淀的油田教育逐步地融入地方教育的大舞台,教育的改革被动地驶入了快车道,改革的压力传递到了每一名职工身上。情由境生,广大胜利教育人读此书时,首先会把奶酪想为工作和岗位,想到的是失去奶酪以后的未来生活的变数,而绝不会把书中的奶酪想象为小资情调的时尚,诸如健康、情感之类。转,转折,由写奶酪转到谈变化和机遇的辩证关系。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给我们的一个非常质朴的道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里,教育资源要重组,大鱼要吃小鱼,基层学校要合并,管理层要压扁,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了!一个职工昨天在A单位上班,今天就可能在B单位上班,今天在C岗位工作,明天就可能在D岗位工作。这就是变化,这就是生活!不必惶惑,不必悲观,树挪死,人挪活,以平和进取的心态去适应变化已成为变革年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时代要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的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与两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形象,在生活的变迁面前我们该怎样地活着,嗅嗅和匆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决定一切,与智商无绝对关系。不必苦苦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要放下架子丢掉幻想扑下身子去寻找新的奶酪!尽管这可能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没有压力哪有动力,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才能在工作中主动出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石油人熟知的这句话应该成为广大教职工化压力为动力的警示语!生活的变化给我们带来压力和苦恼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能者上,庸者下;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金刚钻才揽瓷器活,有了好的职业素质,有了强的岗位技能,就会在竞聘或竞岗时赢得主动,才能抓住机遇,促成飞跃。武者不打无准备之仗,机遇会垂青那些生活中是金子但尚未发光的幸运儿。不破不立,勇敢地面对挑战,勇于探索,敢于竞争,你认为于己不利的事很可能成为好事,你的生活因变化而精彩!《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两个并不绝顶聪明的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敏锐地意识到了生活的变化,先行一步,赢得主动;两个智商比小老鼠高得多的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坐吃山空,优柔寡断,不思进取,终落得被动和无奈!合,收束全文,升华主题。观念常常是行动的先导。在山雨欲来的时候,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如何在教育变革的风潮里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迎接新挑战,如何在改革与竞争中学校真正占领有利的地形,已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课题。改革的大形势火热的生活已经不允许我们观望和等待下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奶酪的故事的魅力,但愿斯宾塞的这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不只成为抚慰职工群众心灵的一帖良药,更要成为胜利教育人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的行动指南。真诚希望胜利教育明天更好,为辖区内的莘莘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如此,将是双赢,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福音。我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因为起承转合是入门级的立纲起草法宝。写作讲究立纲起草。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列作文提纲是布局谋篇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起承转合的构思范式应提醒我们的学生在立纲起草阶段充分重视,审慎运用。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都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圆形结构,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可以运用起承转合来立纲起草呢??
看完《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受?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这部电影分明是献给当代焦虑迷茫青年的一部职业生涯规划指南。电影的进程很慢,即使里面的人物都怀揣着刻不容缓的心思,像是一种使命。
有人诟病它的失焦,把失焦当作一件幸事吧,不过是气氛压过了实物。四个时期,四段故事,几处地方,交织展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候北京叫北平。北平是应该下雪的,或者说,下雪后的北平更能沉淀出静谧的气质。
吴岭澜,一个放下了天赋随波选择了实科的清华学子,起初认为文科无用,继而校长劝其转科: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我喜欢这句话,麻木的踏实与忙碌是一种庸碌,碌碌而无为,只是一种机械的无味的运转。
而现实是,当代的社会失去忙碌反而令人焦虑,却很少思考忙碌的是否恰当值得,实效的日子是一种对彼时的解脱,这种含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思想类似得过且过。
三十年代,在昆明。吴岭澜的一席话让富家子弟沈光耀抛下对母亲做出的誓言,毅然从兵。这是一个慌乱的年代,陋室会落雨,室外落弹雨。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雨从屋檐的缝隙中窸窣落下,雨声盖过老教师的声音,底下学生一片哗然,老教师最终放弃教学转而在黑板上写上 *** 听雨 四个字,衣服肩膀处是被雨水晕染开的一片深色,我喜欢这一片深色,是一份从容,一份文人风骨。
六十年代的北京,多了份学子的浪漫。
陈鹏在回答王敏佳什么是核的时候,拉着身边人一路狂奔,在一种很大速度下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也是陈鹏的爱。一直到后来王敏佳被万人唾弃,唯独陈鹏接住了她,他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他的深情,是给她安定,是出门在外不忘给她寄去藏在银杏叶里的雪花膏。
王敏佳在昏暗的灯下,擦拭着脸庞,即使是背影,章子怡演的王敏佳还是太有味道了,令我想到她的《艺妓回忆录》,每一处举手抬足都小心翼翼的很精致,王敏佳,即使经历了苦难,依然是傲气的。
回到了现代,张果果从名利场中来,最终回到人情味中去。从那个从母亲手中夺过参假的肉馅连碗一把暴躁地扔进垃圾桶里,到亲自为四个双胞胎为窗子彩绘。电影里的片段,电影里的青年,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但冥冥中有一样坚持好像是一样的,这种坚持平日里被大家吹烂了好像羞于提及,所谓捧杀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知道是不是身为所谓更好度的学生都不去的文院的一员,平日里被迫憋了太多话想说的原因,看到电影最后一个个先烈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我无法控制自己保持理性,就是觉得羞愧,不仅愧对所有为自己现实的生活做过努力的人经历的磨难,也愧对曾经为了达成目标曾拼命努力过的自己,有的时候,闭眼前进是好事,但有的时候也需要停下脚步想想究竟如何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