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八旗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哪个厉害

首先,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早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一统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八旗军制。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战国时期的士兵比较类似。就清朝八旗来说,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将共为八旗。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其中主要为重步兵。由此,对于八旗兵来说,一开始的兵力只有6万人,等到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的规模已经扩大到20万人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八旗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八旗军的战斗力这么强呢?就清朝八旗来说,采用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类似于全民皆兵的性质。而这,确保了后金和清朝一方面有足够的兵力和明朝较量,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生产,比如生产粮食等后勤物资等。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等诸侯国就已经实施了全民皆兵或者说是兵民合一的制度,这是秦国能够击败山东六国,从而一统天下的重要基础。当然,这并不是八旗兵的战斗力强于明朝军队的主要原因。

由此,这意味着八旗军拥有强于明朝大军的战斗力。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和八旗制度中的牛录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八旗中的基本单位叫牛录,每个牛录300人,每牛录设长官一人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副长官二人叫岱子。因此,在和明朝大军作战的时候,八旗兵经常是以牛录作为单位的。和明朝士兵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当时的牛录都是以血亲、家族、村寨为纽带组成的团体。

最后,换而言之,在明朝和清朝的大小战役中,各方都会出现溃败的情况。但是,牛录的存在,促使八旗士兵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明朝的士兵来说,则没有这么高的凝聚力。并且,在明朝后期,虽然明朝大军在数量上依然占据优势,但是,因为组织效率低下,军备废弛,士兵纪律松散等原因,所以在对抗八旗军队上逐渐走向失败。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呢?

这要分阶段来看。

初期,也就是满清打天下的时期,八旗是很强悍的。

当时的八旗,说不好听就是烂命一条,本来就是被明朝歧视的野蛮民族,也没有什么个人财产。

面对明军的不断进攻,满清开始根本没有南下中原的意图,充其量只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而已。

在萨尔浒战役中,开始八旗兵并不知道明军虚实,其实是畏手畏脚的。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下子就蒙了,但还是咬牙去拼了。

这一拼,发现明军和以前不同。不但战斗力不强,军官还非常无能,将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被绝对优势八旗军各个击破,全线崩溃。

此战以后,八旗兵不再畏惧明军,开始战略进攻。

八旗兵的作战有自己的战术,以步兵首先打破明军阵营的缺口,然后由骑兵冲入击溃明军。

这种打法,八旗兵的骑兵是有很大风险的。

虽然他们也有甲胄,可以对抗明军的弓箭。众所周知,明军有大量火器,可以发射霰弹。

八旗骑兵被霰弹击中,不死也要残废。

即便如此,八旗骑兵冲锋还是很猛烈的。

明军可以对付八旗兵大部分兵种,但很难对付骑兵,所以连续溃散。最终,明军只能用重炮守城,还编组了关宁铁骑来对付。

当时的八旗兵战斗力还是很厉害的。

然而,八旗兵的战斗力衰弱是极其迅速的。

到了讨伐吴三桂时期,充其量也就三十年,八旗兵迅速衰败。

同以前手下败将吴三桂大军交手时,八旗兵畏手畏脚,一人受伤,周边人都抢着抬着他去后方。

无奈之下,康熙只得依赖汉人的绿营作为战场主力。

为什么会这样?

在满清打天下时代,八旗兵是烂命一条,只能依靠打仗拼命来换取一家的生存。当时八旗兵什么都没有,不拼命就没法吃,也就只能拼了。

况且,什么都没有,命也就不值钱。

介绍下清代的 八旗 军队?

满族八旗

八旗由来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大清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抵御沙皇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八旗兵分为经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总称,由郎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郎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内武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总人数也在十万左右。

镶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 *** 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将官

【都统】

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汉语,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参领】

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

即牛??额真,牛??章京。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职八年(1634年),改称牛??章京,入关后,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於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后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於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骁骑校】

清代八旗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於佐领之下,正六品。

【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后,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於八旗都统。

八旗兵制

八旗兵制是清代军队的编制。清朝统一后,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下五旗亲军属於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骁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从满蒙 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健锐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火器营】

清代京军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於1691 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火器营在平定三蕃, *** 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神机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禾海( *** 、北海、什刹海)并沪从皇帝巡行,神机营由满蒙汉八旗及八旗前锋、扩军、步军器、健锐等营伍中挑选的武艺高强和善骑射的营余构成。

【虎枪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设立,负责沪从围猎,如在塞外皇家围场的守猎,?a称木兰围场(木兰满语。原为哨鹿,后为地名)各个善骑射,都是从八旗、前锋、扩军和火器等营伍挑选的,兵额约六百。

【相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年间设立,营兵被称为”少年大力士”,善?埘印K?们协助康熙帝铲除了叛臣鳌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旗盔甲

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主要以畜牧业、游猎为生。射马射箭几乎是成年男子必备本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守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人的必修课。清王朝入关以后,为不失崇尚武功、倡导骑射之风,由清太宗皇太极确立大阅制度。顺治年间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军队则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乾隆帝大阅多在南苑举行,人员多达数万。

清朝皇帝除以大阅形式来训练八旗军队外,还用大阅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

八旗兵堪称是清朝更好度的部队,但很快就衰落了,他们是怎么衰落的呢?

清朝军队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和绿营,其中最骁勇善战的,是最初跟随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打天下的满八旗,可惜满八旗虽然战功赫赫,入关以后,战力衰落的速度,却非常惊人。

许多人认为八旗兵夺得天下,安于享乐,导致兵备松弛,最后连仗都不会打了,其实这只是表象之一,真正的原因在于封建体制,皇权对军队的严格管控,致使八旗兵一生只能当官或当兵,不能从事工、农、商等职业,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而军队需要的军人是有定额,当不了兵的满人,国家又发不了多少钱粮来养,以至于能当兵的人要养一大家子人,日子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将田地典当或租借出去,最后慢慢的沦为权贵手下的农奴或饥民,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八旗兵制度改革,由强变弱的开始

清军入关前和入关后的兵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初级阶段的清兵在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旗统民,以民为兵。

八旗兵制的根本是兵民合一的,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武器,马匹都是自备。这一点类似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而由于清军未入关之前,还处在奴隶制社会,满人是自由民,如果想变成奴隶主,只能走军功这条路,所以清军作战总是奋勇当先。他们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在萨尔浒以弱胜强,击败四十七万明军,杀的浑河之水尽赤。

而后又在一片石击败闯王的大顺军团,占据北京,其后又在潼关将大顺军主力完全击溃。随着明军投降人数越来越多,清朝使吴三桂,耿仲明等人,率领明军作为南征先锋,开疆辟土,而清军主力,一部分驻防北京,一部分随军南下。南下的这部分军队其实是作为监军使用,对投降的明军起震慑作用。

二,第二阶段是帝国形成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皇权对军队的严格控制,导致战力衰退。

满清打天下,靠满八旗起家,所以统治者只信任满八旗,对蒙八旗、汉八旗和绿营是加以防范的。这样就形成了满八旗的两种军制,一是驻京部队,拱卫京师。另一种是地方驻防兵,在全国战略要地驻防,防止叛乱。由于形势的变化,原先的兵民结合体制已经不适应局势。清朝皇帝开始改革兵制,由原来的兵民一体改为兵民分离。

这又类似于明朝的卫所制。但是明军是自种自收,战时打仗,而清军却变为国家养兵,军人按月领取工资。而且清朝为保持军队战斗力,严格规定旗人不得从事工、农、商等行业,只管训练。

这一开始是好事,可是随着八旗兵后代越来越多,顺治年间,住在北京的旗人就有四十万之多,而军队人数是有定额的,这样多出来的人口,既不能从事工农赏等行业,又不能当兵,成了社会闲散人员。无所事事就只能玩鸟斗蛐蛐。

这一部分人迅速腐化。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稳定,到雍正年间,矛盾加剧,雍正皇帝只好开辟出新兵种,称为养育兵,使闲散人员也能当兵吃军粮。

可是这治标不治本。

能当兵的要养家,可是家里人口又多,仅靠士兵的工资又难以维持,所以他们越来越入不敷出,直到破产。而八旗兵的各级军官,由于战争少,很多人一生几乎无仗可打,而且他们的军职是父死子承的,他们占据了上升的渠道,为了生活更好,他们一级又一级的克扣军饷。

*** 使得将与兵发生了对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兵的战斗力完全败坏,拉不开弓,骑不了马成为现实。

清朝本来是想用工资养兵,让他们生活无忧,安心训练,保持战斗力,可是事与愿违的是,这反而使得八旗兵迅速衰落下来。

清朝的八旗兵指的哪八旗?

答案 清朝的八旗包括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 、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什么是八旗兵制度?

满族(即女真族改称)在关外建国之前就已创设了著名的八旗兵制度。据说八旗起源于满族围猎时的牛录(大箭)组织形式,原来是围猎后即告结束,1583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将这种制度固定化,明确每300人为一牛录,以后又在1601年将牛录组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1615年再新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总合八旗(或许是因为围猎以旗帜为标识而得名,绿色因在树林中不显著而不用)。由此满族全体男子都被编为士兵,同时又将协助满族的蒙古族男子也按八旗编为军队。在入关前,又逐步将降附的汉族军队编为汉军八旗(全都按照满族风俗剃发梳辫)。凡编入八旗的人户,男子16岁成丁服役,但在出征时一般三丁抽一,留下的为余丁,负责供养出征士兵的装备、粮秣。出征披甲人所得战利品(包括财产、奴隶)都应分配给余丁。入关后八旗兵拱卫北京一带以及在各战略要地设防,由朝廷圈占土地分配给八旗士兵。八旗都是世袭为兵,有固定粮饷。一直是清朝廷倚重的武装力量。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八旗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哪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