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两栖动物定义 什么是两栖类的动物

1、非洲树蛙科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2、盘舌蟾科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性,色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腹部颜色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3、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属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4、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5、吻蚓科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有2属9种。吻蚓科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和身上的环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为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

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 *** 、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什么是两栖类动物

两栖动物就是指那些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通常没有鳞或甲,皮肤 *** 而湿润,透气性强,在湿润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呼吸。两栖动物的四肢没有爪,只有趾,体温锁着完结的变化而变化,是典型的冷血动物。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的适合水生的特征,如卵的形态和产卵方式、幼体用鳃呼吸等;又具有新发展而来的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感觉 *** 、运动装置和呼吸循环系统等。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5000多种两栖动物,除南极洲、海洋和大沙漠之外,其他地区都会看到它们的身影。其中以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地区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

两栖动物又可分为三个亚纲,一是迷齿亚纲,第二类是壳椎亚纲,第三类是滑体两栖亚纲。包括现在所有的两栖动物,有课细分为无尾目、有尾目和无足目。可见两栖动物的家族也是十分兴旺发达的。

青蛙是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夏日雨后,在池塘边,草丛中处处可以听见群蛙齐鸣的声音。辛弃疾的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便是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蛙类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长),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有的蛙类皮肤分泌*液以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分泌物被当地印第安人用来制作箭*,见血封喉。

娃娃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学名叫做大鲵,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人们便叫它娃娃鱼。娃娃鱼是鱼类向爬行类过渡的中间类型,它们的祖先生活在大约3亿年前,因而被称为活化石,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娃娃鱼身长一般在60至100厘米之间,头大、嘴大、眼睛却很小,没有眼皮因而也不会眨眼,身后还拖着一条扁扁的大尾巴。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两栖类动物作为最早离开水,跑到陆地上来生活的脊椎动物群,兼具了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一些特性,因而在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两栖动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两栖动物指两栖纲的动物,其分类界元为: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两栖纲下有3个目,分别为无尾目、有尾目、蚓螈目。

无尾目的常见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

有尾目的常见生物是蝾螈、娃娃鱼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见,

与另2目最大的区别是足退化,体呈蛇状,如鱼螈,盲游蚓螈。

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动物登陆的第一步。因此,与鱼类相比,两栖类有许多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变,但作为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毕竟保留了许多不能充分适应陆生的原始特征。这矛盾的连方面共同导致两栖类特点鲜明而有趣。这在外形

骨骼、呼吸、循环、发育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现就这些方面做简单说明。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如下:

一、外形

身体表面 *** ,无鳞或毛,但通常有褶皱、疣粒或肋沟,粘液腺丰富,分泌粘液;

生长发育经历变态,出卵时为蝌蚪,后长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

成体可分为头、躯干、尾(或无尾),可以颅骨后为头与躯干的界限,头扁平略尖。

二、骨骼

1、五趾型附肢

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纲、爬行纲、哺乳纲、鸟纲,均具五趾型附肢,这正是从两栖类开始的,此前动物无此结构。

所谓五趾型附肢是指组成陆生脊椎动物前肢、后肢的骨骼,具体如下:

肱骨(上臂);桡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

股骨(大腿);胫骨+腓骨(小腿);跗骨(脚腕);跖骨(脚掌);趾骨(脚掌)

有此5部分组成的附肢,为躯体提供强大支撑力,便于陆地行动。

2、脊柱分化

两栖动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鱼类复杂,为动物登陆后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结构基础,毕竟仅会甩甩尾巴是无法脱离水而存在的。

鱼类的脊柱只有躯干椎和尾椎,两栖类则分化出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4个部分。

两栖类的颈椎仅有1枚,这使它们的头可上下活动,但不能摆头、回头,是最原始的颈椎。

到了爬行类,颈椎继续分化为寰椎、枢椎,到鸟类、哺乳类则更有分化,在此不表。

3、胸骨出现

鱼类无胸骨,肋骨仅与脊柱链接,脊柱对面的一端无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从两栖类开始出现的。

但是,两栖类的3个目,胸骨特征差异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种类不具备胸骨,部分种类仅有简单的软骨板块充当胸骨。较发达的胸骨是无尾目所具备的,毕竟无尾目是比较先进的两栖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两栖类的肋骨不发达,因此,即使是胸骨较发达的无尾目,其胸骨也不与肋骨链接,而是与肩带相连。

三、呼吸

1、肺呼吸

两栖动物成体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气,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征。但它们的肺简单,仅为薄膜气囊,增加气体接触面积,覆有丰富血管。不能承担动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2、口咽式呼吸

这是两栖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其本质是口咽腔黏膜的气体交换,依赖口腔底部的的升降运动实现口腔容积变化,使气体进出口咽腔。

2、皮肤辅助呼吸

与部分鱼类一样,两栖类的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事实上,许多两栖类冬眠时,无法利用肺或口腔黏膜呼吸,仅依靠皮肤呼吸生存下来。

四、循环系统

双循环,是动物继闭管式循环后,循环系统又一革命性的改变,从两栖类开始。

鱼类是单循环,意思是心脏里的血液完全是缺氧的,离开心脏后来到鳃,在鳃接收氧气,携带至全身,当回到心脏时,又变成缺氧血液,可见,血液在周身只走一个大圈。

两栖类的双循环是指体循环和肺循环,含有氧气的血液从心脏出发,游走全身,变为缺氧血液,回到心脏,此过程为体循环;缺氧血液,从心脏出发,来到肺部,变为富含氧气的血液,回到心脏,此过程为肺循环。两种循环的衔接,提高了动物氧输送能力,以适应能量消耗更大的陆生生活。

这种循环方式,沿用至我们人类。但两栖类的双循环十分原始,被称为不完全双循环,意思是,在心脏中,缺乏氧血和富氧血液会有混合,因其心室尚未分隔。而我们哺乳动物是完全的双循环。

五、发育变态

这是经典的个体发生重演系统发生的案例,意思是:一个物种个体的发育过程,一定程度上重演了该物种的进化过程。两栖类蝌蚪用鳃呼吸,生存于水中,成体用肺呼吸,可脱离水一段时间,这正式在重演两栖类由鱼类进化而来的过程。

许多两栖类的蝌蚪的鳃与鱼不同,无鳃盖保护,而是树枝状外鳃,如大鲵(娃娃鱼)、蝾螈的蝌蚪,均为外鳃。

许多两栖类蝌蚪还具有附着 *** ,便于固定身体在植物、石头上,但有些种类的附着 *** 并非在可都阶段始终具备,而是会随蝌蚪生长而退化的。

这里有一个个人联想,鱼类中的泥鳅,与两栖类分类地位差异很大,但泥鳅仔鱼也是无鳃盖,利用树枝状外鳃呼吸的,而且,泥鳅仔鱼是具有附着 *** 的,只不过在进入混合营养期时退化了。泥鳅与两栖类差异巨大,这种雷同显然是趋同进化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同呢?我想,可能的解释是,附着 *** 的存在与外鳃有某种联系,比如有利于保护外鳃。

作为第一代陆生4足动物,两栖类特点鲜明而丰富,难以尽述。以上为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相信还有很多内容是我所不知的,愿共同继续深入了解。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定义

1、两栖动物指: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2、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 *** ,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 *** )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

3、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

4、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 *** 系统的改变过程。

什么是两栖动物

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

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

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三大目。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两栖类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两栖动物最初 ,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

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 *** 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列举几种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皮肤 *** 辅助呼吸,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辅助呼吸的动物.

常见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娃娃鱼等.

故答案为: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常见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娃娃鱼等.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17攻略 » 两栖动物定义 什么是两栖类的动物